陈晓静 王思洋 于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传统供应链模式描述了从产品生产到最终销售的整个供应链流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多方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商品流。供应链金融模式则是参与者在其基础之上增加了金融机构,从而添加了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目前主流的融资模式包括应收账款融资、采购融资、仓储和物流融资等方案。中小企业主要依靠核心企业信用背书来降低信用风险,而未适量引入诸如保险等外部第三方来进一步提升信贷能力。本文将讨论重点集中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上,力求探索保险发挥更深层的作用。
农业供应商提供物资和服务等生产所需的初始资源,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原材料,以及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技术咨询等提升效率的方法。农业生产者是供应链的起点,包括农民、小型农业企业、由大企业聚合的农户,他们负责进行农林牧渔等农业生产活动,为供应链提供农产品原材料。农产品加工商将一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其具备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或者承担经销商职责进行集中出售。前者将农产品转化为成品或半成品,后者是充当商品集散作用的媒介。由于其规模大,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故一般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零售商和批发商负责将农产品推给终端消费者。他们通过实体店铺或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农产品,并提供市场推广服务,把握不同市场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是产品能否成功走向市场的关键。消费者购买并使用农产品,是供应链的最终环节。他们的需求和偏好对供应链中的其他参与方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供需关系推动供应链的发展和调整。物流和运输公司负责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和配送。他们提供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确保农产品能够安全高效地到达市场。
农业具有极强的因地制宜以及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严重时间错配的特点。从农业生产者(包括加工商)角度看,其可能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无法预测消费者对不同农产品的需求量、品质要求以及愿意承担的市场价格等信息,这使得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匹配,可能导致产品滞销或脱销的情况。在滞销情况下,由于农产品作为存货的周期极短,这会引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其对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了解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条件、是否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工条件等详细信息。这些信息主要由零售商提供给消费者,但信息的产生主体是生产者和加工商,信息获取有成本,同时透明度有待提升,导致无法准确传达信息。
在从生产者到加工商的环节,可以简化为加工商收购农产品以及加工商雇佣农户两种主要模式。对前者分析,不论是小农主体经营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都存在与最终消费市场割裂的情况,而加工商则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两者产生博弈,可能无法达成均衡,甚至导致恶性市场环境。对后者分析,雇佣关系中加工商便需承担起监管职责,其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发生监管成本,以及造成双方的互不信任。“加工商—零售商”的链条中市场信息的获取是零售商占优,同时新型网络营销的流量成本难以量化,导致双方产生信息隔阂。上述各供应链参与方的“断裂”也导致提升总体效率的科技手段投入受限,因为没有主体愿意承担科技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缺乏风险共担机制。
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储存状态各不相同,如果对农产品信息把握不准确或者遇到突发情况,就可能导致运输和配送的延误,从而造成损失或增加仓储成本。所以,部分物流企业对于生鲜的运输需要更高的价格。除此之外,物流企业拥有关于库存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实时数据,而生产者、加工商和零售商可能无法获取到同样准确的信息。若信息得不到共享,将会导致库存管理低效,影响供应链整体的顺畅度和效率。
目前,常见的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模式有:商业银行进行农业生产直接贷款、加工商或零售商为筹措农产品预付款用库存作为抵押获得融资,以及专项的农业投资基金。除去供应链内部的融资周转之外,主要由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支持,但银行贷款的前提是未来资金回收的可能性,即着重考虑风险情况。
农业的自身属性与金融的逐利性相悖。首先,农作物生长高度依赖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属于不可控因素,洪水、干旱、风暴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而农作物收入恰恰又是上游(生产者)还款的唯一来源。其次,农作物生长到可供出售的状态需要时间,所以农业项目通常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而较长的跨期配置与资金占用从银行角度来看不利于其对流动性的监控。再次,上游拥有可供抵押的主要资产是土地、农业设备和农产品,但这些资产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价格波动较大,担保资产有贬值的风险。因此,它们难以充当可靠的抵押物,以满足融资需求。同时,许多农民和农业企业可能缺乏稳定的信用记录,使得融资机构难以评估其信用风险。最后,农业产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政策的改变可能对农业融资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农业补贴或贸易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农产品价格和市场准入门槛。上述因素将导致贷款的高额利率或严格的担保要求,降低了融资的可获得性。总之,农业自身的高风险和低回报的特征以及参与者的信用不足使得外部资金融入的难度高,商业银行对此往往持谨慎态度。
瑞士再保险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再保险公司,致力于为各种行业提供风险管理和再保险解决方案。2019年,该公司推出一种创新的农业供应链保险产品,旨在帮助供应链参与者降低风险,并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性。首先,该保险覆盖了整个农业供应链,包括种植、采摘、储存、再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可实现全程担保。其次,保险条款还可以根据特定地理区域、农产品种类和投保者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处理。比如,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不利情况差别较大,保险条款就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覆盖多种风险,例如特定的自然灾害因素(如洪水、旱灾、疫病)、人为因素(如政策调整)、市场环境等。最后,为了更好满足需求,该公司引入了科学技术来辅助保险服务。比如在风险方面,Swiss Re 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如卫星图像)来实时评估和监控风险,以便更精确地确定保险赔偿情况。如果供应链中发生保险所覆盖的风险事件,保险公司将提供财务支持,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和其他参与者恢复有关业务。除此之外,该公司为了提高适配性与地区性保险展开合作,比如,2021年,其配套推出农业保险风险监控平台(AIRMP),与中国广东本地的保险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针对本地特色农作物进行分析,并不断开发新的保险产品以应对个性化风险,有效提高了当地的保险渗透率以及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辛格塔可持续农业基金会作为一个国际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其与Syracuse University 和微笑金融等组织合作推出了一种名为“Kilimo Salama”的农业保险产品,将该产品在肯尼亚以及其他非洲国家进行推广,并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保险计划之一。这个农业保险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小农户减轻农业风险,提高他们的经济韧性。首先,在承保层面,为了更好适配不同的农产品类型,公司根据农户的具体需求和作物类型,通过保险条款、投保金额和索赔阈值等参数的设置提供个性化保险契约。其次,在理赔层面,Kilimo Salama 利用气象站和移动技术来监测天气情况,并将信息共享给农户,有助于农民及时了解气象变化并作出应对措施。同时,该计划使用天气数据进行自动触发赔偿(天气指数保险模式),即以天气事件的发生与否来确定赔付与否及赔付金额,而不是根据实际损失进行理赔。例如,在干旱情况下,如果降雨量低于预设阈值,农民将获得相应的赔偿。该举措不仅有效增强了农民对于保险的信心,也降低了保险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发生。再次,在推广层面,公司和当地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Kilimo Salama 借助移动支付平台让农户购买保险,农民可以通过他们的手机发送短信或使用特定的移动应用程序来进行投保、缴纳保费和申请理赔,大幅提升了便利性。最后,在衍生服务层面,该项目不仅提供保险产品,还联合伙伴组织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包括农田灌溉、耕种和施肥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农户改进他们的农业实践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食品加工企业和出口商等其他参与者合作,在市场接入方面支持农民。该项目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农业供应链,确保各参与主体均从中获得收益。
慕尼黑再保险集团于2020年推出“Pilot Project on Blockchain-Based Insurance Solutions for Agriculture”(基于区块链的农业保险解决方案试点项目),旨在为非洲和亚洲的小农户提供包括保险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该项目核心亮点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改进并简化农业保险流程。区块链作为一个可分布式账本系统,具有数据不可篡改性、信息透明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这使得农民可以更加了解保险条款以及整个保险包括理赔模式在内的各个环节。具体而言,该项目以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作为框架,通过预先设定规则和条件来自动执行和管理保险合同。智能合约可记录发生的事件并进行额外验证来提高精确度。例如,通过记录天气数据和验证灾害损失报告,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看是否触发索赔机制。高度透明以及自动化的索赔过程减少了人为干预的操作风险。该项目还探索区块链的引入如何提升供应链效率。首先,区块链在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参与各方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为保险公司、供应链参与主体和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第三方机构都提供了更好的信息交流和协作环境。其次,区块链还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最大程度减少潜在的欺诈行为。通过该项目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农业保险解决方案,农户可以获得更便捷、高效和透明的保险服务。同时,该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小规模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挑战,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与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或供应链内部直接融资等模式不同,保险公司在签署保单时并无大量资金流出而造成周转压力,反而有可预测的固定收益,所以为整条供应链实行全程担保有可执行性。同时,保险公司可以与供应链的各个关键节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此时便又充当了供应链的信息中介角色。信息的搜集也使定制化保险服务具有可行性,可以增加用户的信任感,从而进入正向反馈模式。
相较于工业供应链,农业供应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然风险的冲击,这会直接从供应链起点(生产者)切断整条供应链。正常情况下只有生产者会遭受直接的损失,而其他参与各方如果未签订供货订单,那么只有间接损失(比如供货不及时),这就造成了供应链内部的割裂。自然信息的可测性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如果自然风险没有在供应链内部企业实行风险共担机制,而是全部转移给上游,则会给其造成巨大压力。保险加入供应链模式中,在某种程度上分担了供应链内部企业针对自然条件信息搜集的压力。
1.合理定价
在正式投保前,为进行合理定价,保险公司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以了解供应链中每个节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这包括生产环节的风险(例如,外生因素、产品因素)、物流和运输环节的风险(例如,货物延误、损坏、丢失)、销售环节的风险(例如,供需关系急剧变化)等。风险评估过程便是信息透明化过程。此外,由于整条供应链是从生产到最终销售的环节,具有较长的时空转变过程,上游完全掌握下游信息难度较高。大型保险机构往往在各级城市均设立有网点,该特征使得保险公司可以与生产者、零售商、物流公司等供应链节点紧密合作,开展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估计他们当前的风险状况,并做到及时反馈,使得信息流更为通畅。
2.定制化的保险产品
全程进行担保相较于针对某一节点担保的优势在于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产品,这也很契合农业供应链的自身属性。第一,农林牧渔虽都属于农业活动,但其运作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面临的风险敞口各有不同,哪怕是种植业内部,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各不相同,有着因地制宜的特色,所以信息收集成本高,单一保险种类无法满足其要求。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主,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可以与农业培训相结合,向农民以及其他参与者提供关于风险管理和最佳实践的信息。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农业风险和保险的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对保险的信任度。第三,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具有灵活的契约条款,以满足不同农场经营者的需求。例如,基于具体气候条件或季节性特征制定的保险产品,可以确保在重要时期针对性地覆盖投保对象。
1.从供应链的成本入手
农业供应链可以借助多种科技来实现效率的提升。比如,区块链可用于建立供应链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从而确保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通过区块链,可以追踪产品的来源、生产条件和运输历史,减少虚假产品和食品欺诈,整条供应链的使用可以帮助管理库存,确保生产者、经销商和零售商都能够实时共享库存信息。这有助于减少库存浪费,提高库存周转率,确保供应链中的物品始终处于适当的供应状态,甚至能达到“零库存”的状态。同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感也会提升,从而改善供需关系。但借助三级供应链金融博弈模型,使用Shapley值和目标规划作为参考,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于供应链各企业利益分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区块链成本若超过一定阈值,企业便会以自身利益优先为理由拒绝使用该技术,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和整条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保险的介入可以实现一定的成本分担,提高阈值或降低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转变核心企业对收益的预期。除了科技投入成本外,在承包模式下,核心企业对于上游生产者又会产生一定的监督成本。Chunhua Tang,Huiyuan Zhang 和Jiamuyan Xie(2022)通过信息是否对称以及是否有保险参与的四个象限进行农业供应链收效的模型演示,由于现实情况以信息不对称情况为主,而为了减缓不对称的情况就需要核心企业投入大量监督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保险的加入可以减少该成本。借助该模型,也可以探索更适合定制化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式。
2.从供应链的第三方融资入手
第一,最直接的是保险提供如农作物收成保险或收入保障保险等风险缓解措施,当农民遭受损失时能够获得补偿,可提高农业经营的可持续性。或者保险提供担保服务,将自己的资金作为担保品,以支持农民的贷款申请。这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担保要求,使农民更容易获得贷款,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额外收入。上述方式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对农民借贷的信心。第二,数据的可得性影响信用定级,保险公司在进行风险评估和保险产品设计时,会积累大量的农业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农场经营状况,也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关借贷决策的参考,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尽调成本。第三,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机制,例如联合推出农业信贷保障计划。保险公司在此计划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上述的信息支持或者直接的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商业银行为参与方提供优惠的借贷条件,以及可以探索与保险产品的捆绑销售模式。这种合作机制可以提高信贷可获得性。
3.从供应链的延伸入手
通过保险分散农业生产的风险,有助于稳定供应链。而稳定的供应链对于保障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维持各方的经济利益都至关重要。在稳定的基础之上,农业接受投资和实施创新产生了可能性。保险公司在各领域均有涉猎,是供应链向外延伸的重要窗口。保险公司和科技公司可以合作开发智能农业技术,例如农业传感器、卫星图像和数据分析工具等,以提高农业风险评估和管理效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生产者更好地了解其农场状况,减少潜在风险。农业保险的存在可以鼓励生产者投资新技术和创新农业实践。由于有了保险保障,生产者更有可能尝试新的农业方法,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进而增加收入。比如,一些农业保险计划可能要求生产者采取可持续和环保的农业实践,以降低风险。这可以促进农业创新,如采用更节水的灌溉系统、有机农业或农业多样化经营,以确保农产品供应的可持续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要想其顺利发展,融资问题首当其冲。鉴于其规模增大、生产链延长等新要素,供应链金融成为极佳的解决办法,但其中仍存在问题。通过上述结论,可以看出保险在农业供应链领域(尤其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充满机遇,如果两者结合得当,将有利于缓解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供应链体系运行,提升整体效率,并且有利于供应链体系之外的科技等要素引入,促使供应链得到进一步突破。
供应链金融的实物支撑便是传统供应链中的商品流,但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导致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不畅通。本文通过理论论证以及实例支撑,探索出保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首先,在信息流方面,保险可以为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建立连接,同时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为了签订定制化保单,保险公司需承担针对不同风险调查的职责。在此基础之上,保险公司才能为生产者和供应链参与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并针对具体场景和需求设计定制解决方案。同时,信息汇聚在保险公司后可以进行再分发,降低了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获取成本,也提高了信息透明程度。
其次,在资金流方面,针对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外部融资,更多的生产者能够通过提供农业保险作为担保,缓解了农业自身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同时资金提供方也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可以降低贷款利率;而对于供应链内部融资,保险通过充分信息披露与共享,增强了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密度,有利于资金的周转。
最后,信息流与资金流同时通畅,为引入其他因素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效率。比如,在投保期间,各供应链主体可以了解到农产品本身以及市场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而提高各参与方的教育程度,以及对于诸如区块链等新科技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资金的高效流动也使得预防性资金的减少,多出的闲置资金可以进行科技投入、市场调研等传统供应链以外的活动,最终进入良性循环,使得供应链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