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对“父”是这样解释的:“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一个家庭中,父亲是立规矩的人,是子女思想行为的率先垂范者和培养教育者。从中国《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都召示着最好的父爱就是能以正确正直的言传身教来培育后代。
司马光:教育孩子要遵循客观规律
司马光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及时加以引导,不能急于求成。《家范》引《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御射。”这里,司马光主张分年龄段对孩子进行教育。从孩子刚刚能吃饭就应该开始规范其行为,比如教他(她)用右手吃饭。等到孩子懂事时,就可以教孩子数数和辨别方位。再到教育孩子男女有别,不能在同一个桌子上就座,不在一起吃饭。教育孩子尊重长者,无论做什么都要跟随在长者的后面,对长者礼让。随后教其数干支纪年。等到十岁,就安排孩子到外面学习,居住食宿都在外面,学习文字与筹算。十三岁开始学习《乐》《诗》等“六经”及文舞。十五岁以上的儿童,开始学习武舞及射箭、驾驭车马等“六艺”的内容。
傅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傅雷对教育子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傅雷在给周宗荷的信中写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基于这样的想法,傅聪三四岁时,傅雷就在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尋找其天赋的闪光点。
朱自清:当曾经写父亲的儿子变成了父亲
1925年,朱自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背影》,成为怀念父亲、感知父爱的名篇。《背影》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在于朱自清的至情至性,诚朴正直,平淡的文字背后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无论在文章还是家书中,朱自清总能坦然地亮出自己的不完美,如《背影》里他对父亲的忏悔。
当曾经写父亲的儿子变成了父亲,他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严格要求,谆谆教诲,在行为举止上率先垂范。“自清”的无形家风,像清澈的溪水,滋养着朱家后人。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