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凝聚活力绘就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03-13 01:30徐卫凤
档案与建设 2023年2期
关键词:建档档案馆建设

徐卫凤 何 向 孙 静

(1.张家港保税区,江苏张家港,215634;2.张家港市城建档案馆,江苏张家港,215600;3.张家港市档案馆,江苏张家港,2156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农业农村档案对于推动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张家港市档案部门大胆破解乡村档案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积极探索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新机制,加快构建以资源建设为根基,以基层减负为要义,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智能化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乡村档案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全市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在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新机制,激发基层“新活力”

张家港市档案部门主动适应农村改革要求,在完善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快构建适应农业农村改革的档案工作新机制,在获得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的同时,不断健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管理体制和绩效考评体系,推进基层政府、群众、社会力量等治理主体互联互动的共治机制。

1.构建层级联动运行机制

科学规划,初步建成以综合档案馆为核心,涵盖开发区、镇、村(社区)、家庭的档案馆网体系,形成集群式规模效应。引导具备条件的镇(区)、村积极探索区域内档案资源整合利用新模式,建立镇(区)、村档案馆(中心),集约化管理区域内各层面档案资源,个别档案保管条件较差的行政村实行“村档镇管”。镇级档案馆履行对内保管利用,对外监督指导所属单位、行政村、社区档案工作的职责。目前,全市10个镇(区)全部建立档案机构,建有7个镇、村档案馆。先后建成了全省首家区镇合一档案馆——杨舍镇档案馆,全省首家村级档案馆——永联村档案馆,以及保税区档案馆等。

2.打造法治监督管理体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乡村档案事业。近年来,围绕乡村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安全、撤并档案处置、民生领域等,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10余次,并联合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围绕村镇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等开展专项督查,强化外部监管。通过依法监管,全市10个区镇、99个社区、144个行政村和相关涉农单位档案工作全部达省星级标准。

3.探索共商共建治理模式

档案部门进行“放权”改革,从“监督管理”逐渐转向“多元治理”。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吸收村(社区)志愿者、居民群众参与档案建设(目前全市档案志愿者700多人),鼓励社会群众广泛参与民主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构建家族记忆等乡村档案建设实践,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建档、管档、用档,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档案建设共同体。

二、优化资源,筑牢服务“主阵地”

乡村档案资源是新形势下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资源。档案部门会同民政、农业农村等涉农部门认真调研,制定乡村档案资源建设目录清单,加快构建共享开放的乡村档案资源体系。

1.推动农村改革建档无空白

围绕乡村振兴,把镇村组织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新业态培育等方面档案全部纳入资源体系。近10年来,全市形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档案共计10.4万余卷、16.2万余件,通过“三资”平台,年均形成农村资产交易档案 6119卷,这些档案为保护农民“命根子”,维护村集体和村民权益提供了有效凭证;率先开展河长制建档试点工作,为河流建档立卡;加强镇村建设、拆迁安置、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建设项目档案收集整理,5年累计完成180余个乡村市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建档工作;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建档工作,给予资金奖励。

2.推动民间领域建档无盲区

一是全面推进家庭建档,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借助“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品牌优势,将家庭档案与文明创建、文化传承、家风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层治理相结合,家庭档案已成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载体。2022年,“档案传家、弘扬新风”家庭建档列入张家港市家风教育基地活动套餐;凝聚“家力量”,共建“城记忆”——张家港市家庭档案馆、家风馆建设项目纳入张家港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重点工作项目。目前,各区镇建档家庭达3万多户,500多户被评为建档示范户,16户家庭被授牌“家庭档案馆”。以南丰镇建农村和丰埭为代表的33户农民集体建档,受到中央文明委、国家档案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宣部原部长刘奇葆、中宣部原副部长孙志军近年先后到张家港视察,对家庭建档传播乡村文明、诠释乡村文明极为关注,并给予充分肯定。二是有序推动地域文化建档,凸显乡村独有魅力。为丰富乡村记忆的内容和载体,在全省率先建成“图片中心”,存储各类图片40万余张,建立完整的乡村历史影像档案库;“音视频档案管理库”存贮各类音视频1.8万余条,总时长为5.76万分钟;建成“历史的回声”口述历史档案专题库,收录反映重大事件、民风民俗、历史往事、生产生活、社会变迁等方面发展的口述视频300余个,时长1.5万余分钟,留存了珍贵历史;率先开展区域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建成方言乡音数据专库;全面建成张家港籍乡贤名人档案库和张家港市地情资料库。三是引导民企建档,服务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企档案教学视频制作、教材编印,培育江苏能华、富瑞特装等10家企业为民企建档示范点。目前,全市200多家民营企业完成建档。

张家港市档案馆为援鄂抗疫医护人员建立抗疫档案

3.推动民生档案资源无死角

围绕基层群众出生、上学、毕业、工作、结婚、退休、死亡等全生命周期,建立医学出生证明、学籍、工龄认定、婚姻、离退休、殡葬等各门类档案,为解决居民身边的“小、急、难”事提供有效保证,并围绕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农村社保、合作医疗、农村教育、劳动就业等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的档案建设。目前,全市基层单位建有50多类专业民生档案,已接收进馆35类、近30万卷(件),占馆藏档案总数的45%左右。

三、智慧引领,把准发展“主基调”

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乡村档案工作的挑战,打破区域和条线分隔,大力探索智慧档案建设,为实现全市乡村档案资源智能化管理、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1.启动乡村电子文件归档管理

主动服务农村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基于智慧城市数字底座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数字政府背景下的通用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实现全市乡村档案的采集、智能化管理,以及电子化、网络化利用提供基础支撑。目前,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已上线试运行,在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业务部门开展全流程电子文件归档工作。2022年,共接收冶金工业园等9家单位行政审批办件事项电子档案2000余件,接收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电子文件材料数据336个,从项目发起到合同公示,全流程实现单套制归档。

2.推进乡村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抓住乡村数字档案馆(室)体系建设,为实现基层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快推进乡村数字资源集聚。利用2—3年完成全市300余家乡村基层馆(室)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重要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依托数字档案,充分释放档案大数据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倍增作用。二是会同大数据局等部门,探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等的相互衔接,合力搭建“建设集约、服务集聚、数据集中、管理集成”的乡村信息资源平台。

3.加速乡村档案信息开放利用

加大档案开放审核力度,加快推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向农村、社区基层一线延伸,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持续优化档案开放工作。依法落实形成期满25年档案开放审核要求,加大到期档案开放审核力度。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协助开展档案审核工作,通过对馆藏档案进行“零样本”“高保真”全文智能语义分析,提高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效率,优化工作质量。二是优化完善民生档案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增加民生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围绕打造“15分钟查档服务圈”,推进民生档案共享平台的增点扩面。目前,平台已实现与全市10个镇(区)、150个村(社区)、12个重要民生部门进行互联共享,通过将档案服务延伸到村(社区)级便民服务终端,基层群众凭本人身份证或“苏服码”可就近到民生档案查阅点查阅有关本人的档案信息。自平台开通以来,已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7万多个,“跑信访室不如跑档案室”已逐渐成为基层群众的共识。三是启动“张家港市档案馆移动端APP查档及在线岀证”项目建设。在“今日张家港”APP设立“档案查询”服务应用,实现线上自助查询数据化档案功能。查档者通过已关联的身份信息可自助查询,查询结果生成PDF文档,并同时生成防伪二维码,支持审核单位扫码验证,查阅的文件有授权电子签章,支持打印和下载功能。如未查询到相关档案,将弹窗提示前往“申请查询”入口申请线下查询。

四、把握导向,唱响服务 “主旋律”

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档案文化载体,通过“档案+”系列工程,不断推动档案工作向乡村延伸,以档案和档案文化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增强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沉浸式”阵地发挥档案文化滋养作用

一是打造村史陈列室。提取乡村档案的文化基因,培育永联展示馆、农联村史馆、金村党支部纪念馆等 30 余个党史村史陈列室、展览馆等,使之成为全市地情教育和乡风教育的重要平台。二是收集乡村记忆档案。立足乡愁记忆,收集反映乡村记忆的老票据、老物件、老照片等,建立永联农耕文化园、农联农民博物馆等,还原农村生活场景,展现传统经济自给自足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村民寄托乡愁、留住乡魂的安放地。三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托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档案与乡村党史教育和乡村旅游、乡村产业相融合的空间阵地,将档案理论宣教的载体阵地转移至基层,发挥档案育人功能。例如,乐余镇永利村建成果园里的“档案忆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通过档案留住乡愁文化;常阴沙常南社区紧扣“红房子”历史名片、“东方红1号”种子培育起源,寻觅“稻香源头”,凝聚“红色力量”;杨舍镇棋杆村挖掘档案里的廉政基因,打造“暨阳清风馆”;金港镇山北村依托区域内的乡贤名人档案资源,建立乡贤名人馆等,并因其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被列入全市党员干部红堡教育基地,成为全市学党史、听党课,接受党性和廉政教育的先锋阵地。

2.“点单式”服务让档案文化下沉基层

依托新时代文明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点单式”“一站式”档案服务。其中“沙洲蝶变 甲子回眸——庆祝张家港建县(市)60周年城市记忆图片展”“档案·忆乡愁”等专题展览,“‘忆’路有你 共话‘城’长”“档案在你身边”“先锋力量 光影留痕”等主题活动,“回望沙洲史系列巡讲”“行进的沙上大课堂”“我与沙洲共成长”等理论宣讲,深受基层欢迎,为老百姓送去了身边的地情文化盛宴。

3.“指尖上”平台让档案文化近在咫尺

数字赋能、网络引领,让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大。引导镇村在建设实体馆的同时,开展网上数字展示馆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和制作微视频等,打造“指尖上”的文化服务。搭建的“名人数字云展”平台,以档案资料呈现先贤名人个人经历与事功,彰显本土人文品格,给人以精神启迪。系列短视频《见证:我与沙洲共成长》由亲历者口述,共话张家港奋发前进的宝贵经验,网络点击总数逾3万,引起宣传热潮。“百姓指尖上的家庭档案馆”,在全市范围内引导市民开展八大类家庭档案在线建档、特色展示等工作,成为群众文化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资源的宝库。

猜你喜欢
建档档案馆建设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加强社区入户建档管理的初步探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