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峰
△毛泽东广场
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重游橘子洲。十多年来在长沙求学读书闹革命的点点滴滴历历如昨,如今即将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发动民众打倒军阀,苍茫大地似有主焉,一时感慨万千,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长沙》。回忆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交友纵论天下的岁月时,毛泽东有着青年人特有的豪迈潇洒:“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有很多身份,是革命家、战略家、思想家,但有一个很普通而不平凡的身份:书生。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一直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书生。
17岁时,为了能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略加修改,留诗赠父,走出乡关,其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可见其志之坚。17岁了都要读小学,这样的心态非常人能有。在这所新式学堂,毛泽东既受到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又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全新窗口。18岁时,毛泽东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当了几个月新兵。清帝退位后退伍,报考过警察学堂、工业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校,最后都因为不如所愿放弃了。19岁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一中(今长沙一中),却在半年后主动辍学了。为什么这样?因为一中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当时的省立图书馆更吸引他,因为可以自由阅读,“就像牛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半年里他究竟读了多少书,没人知道。20岁时,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随校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四年的师范学习,或许是毛泽东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还对老同学周士钊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所好学校。”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这头“湖南牛”进了一个更大的“菜园”,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傅斯年、张国焘、邓中夏等人,接触到更多新思潮。结束学历教育后的毛泽东,始终将读书治学作为生活必需,并以此影响他人。他积极动员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将欧洲近世文明之‘科学真理’‘人道主义’ 二大要素输入本国”。他创办文化书社,想“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向青年推介中外书刊,从而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28岁那年,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一大,从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即便如此,他也效仿自己佩服的曾国藩“拼命读书”,马背上、担架上、营帐里、树荫下、田野中,都有他读书的身影。在他看来,越革命越要读书做学问,因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为这种现实需要,他“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能一日不读”。他在晚年如此总结:“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毛泽东读过私塾,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影响。从到湘乡东山小学堂求学时开始,毛泽东就关注这个世界的变化,思考这个民族的命运,探索这个国家的前途。到长沙求学后,成立新民学会,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自觉以天下为己任。受恩师杨昌济指导,毛泽东阅读包括《船山遗书》《曾国藩家书》《仁学》等在内的湖湘文化代表性著作,并深受影响。他读《船山遗书》,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记下了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论断并加以发挥;船山学社成立后,他又前往听讲,后来还以船山学社为基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他将《曾国藩家书》作为常课,在《讲堂录》中记有不少曾国藩的语句,点评历史人物时将曾国藩列为“办事而兼传教之人”,甚至还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些湖湘人物及其学说更加坚定了毛泽东的经世致用之志、实事求是之心。组织和参加一些革命活动后,特别是受李大钊、陈独秀影响,他在诸多的政治理论中,认准了共产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改造旧中国的壮志直冲云霄。国共首度合作,他南下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唤醒民众打倒军阀。国共分裂,他清醒指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无论怎样的艰难困苦,毛泽东都矢志不渝。哪怕是1929年未被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他也“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长征路上如此惊险,他也是“奔腾急,万马战犹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36年,他率部东渡黄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引发豪情壮志,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帝王的不足后,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毛泽东硬是带领着矢志不渝的共产党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宣传主义,这是毛泽东的书生本行。为此,他做得最多的,也最耗心力的是写文章。南下广州后,他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理性分析时局,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引起一些人的质疑和指责,他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澄清不实之词,推动农村大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在井冈山,战斗之余,他思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指明方向的文章。卢沟桥事变后,面对全面抗战时局,耳闻目睹国内各种言论观点,他深入思考,写下《论持久战》,精准预测了战争形势,凝聚了党内外共识,增添了必胜信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延安的窑洞里思考哲学问题,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这样的经典哲学著作。新中国成立初期,革故鼎新大变局,如何建立新秩序,他写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等重磅雄文。毛泽东的文章,有时极小,如《红四军司令部布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但小中见大有乾坤;有时极大,如《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但大中有小力千钧。毛泽东的文章,大气磅礴,说理透彻,语言生动,独领风骚,堪称大家。革命生涯有多久,他的文章就有多少,只要看看《毛泽东选集》就知道了。他戎马一生,几乎没拿过枪,却从未放下笔,写诗填词、撰联作赋、演讲报告、写新闻稿、撰写社论,甚至还有编者按语,通过如椽巨笔指挥千军万马,调度国计民生,书写历史长卷,真是“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指挥枪杆子,想想真有道理。
毛泽东是湖湘文化浸润的书生,既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担当,又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书气质。刚刚发动秋收起义,战事甚急,他也写下“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在井冈山带领红军忙着反“围剿”,他也忙里偷闲看山河大地,将战事与景色融为词句。一条赣江都被他反复描写,部队转移广昌路上“赣江风雪迷漫处”,从汀州向长沙时“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在毛泽东的眼里,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指点江山,哪怕是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留下不少诗词,面对风险浪急的金沙江都是轻松挥毫“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诗兴更胜于前。登黄鹤楼时“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登庐山时“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游长江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江山尚且如此多情,故人自然情更深。毛泽东的刻骨之恋、朋友之谊、同志之情,皆化为诗词。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同窗好友易昌陶病逝,他作五古挽歌,“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故人情深如斯。好友罗章龙要东渡日本,临别之际,他作七古相赠,“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为革命四处奔波,与杨开慧聚少离多,相思尽作多情句,离别时“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想念时“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期待时“重比翼,和云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感慨“我失骄杨君失柳”。对革命战友,毛泽东同样赠以诗词。长征途中,洛甫(张闻天)与人摔跤落败,他写诗调侃“四脚朝天摔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对彭德怀,他直言“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在陕北,面对刚出狱的女作家丁玲,他赠诗“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无论是柳亚子、郭沫若等文化名流,还是周恩来、罗荣桓、董必武等革命同志,或是周世钊、李达等昔日同窗,甚至国民党抗日将领戴安澜、印尼共产党主席艾地、美国总统尼克松等政治人物,毛泽东都写有诗词。
四十多岁时,毛泽东在陕北高原上指着自己对一个美国记者说:“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在1916年写的诗句。毛泽东就是一个自信的诗人,浪漫而乐观,幽默而豪迈,深沉而执着。长征路上,突破敌人封锁线,胜利越过六盘山,他豪情满怀浮想联翩,“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万里长江是黄金水道,也是一道阻隔南北的天堑,毛泽东却想象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甚至幻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听说血吸虫病被制服,他写《送瘟神》,感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小小虫子引发如此想象,世间有几人?1961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视察黄河、长江,为此他用诗人般的浪漫想象说:“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线。从黄河的河口沿江而上,到她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喜马拉雅山,沿长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过,我觉得更显书生意气的是他的话语。比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何等意气风发。三大战役后,卫士给毛泽东梳头时发现长了一根白发,他幽默地说:“打了三大战役,害得我白了一根头发。”重庆谈判期间,有人问他是否有信心战胜蒋介石,他以姓氏作答:“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谈笑之间,胜负已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何等大事。毛泽东却在书房与尼克松会见,并说只谈哲学。当尼克松把话题拉到台湾问题、越南问题等地区局势时,毛泽东当即制止:“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然后指了指周恩来说,“那是他跟你谈的事”。举重若轻,何等潇洒。
毛泽东出生在冬季,其风骨一如寒冬怒放的红梅。漫天大雪本是万物生长的对手,他偏偏“梅花欢喜漫天雪”,虽有“悬崖百丈冰”,却“犹有花枝俏”,可见恶劣环境艰难困苦却能玉汝其成。《文心雕龙》谓:“风能动在其有力,故称风力;力生于骨,有骨才有力。”风骨表现为一种力量。毛泽东的身上,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力量,一种一往无前的力量,一种人定胜天的力量。24岁时,毛泽东在《奋斗自勉》中这样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其乐无穷奋斗的一生。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就领导湖南学界发动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的“驱张”运动,撰文印发《驱张宣言》,寒冬赴京请愿示威,广泛联络各界,凝聚强大力量,逼得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阀仓皇离湘。1927年,国共分裂,中央八七会议决定派他去湖南在湘赣边区领导武装起义。一个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书生,一个月后成功发动了秋收起义,从此开始了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生涯。1942年,由于日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解放区陷入极为困难之境。毛泽东挥毫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动大生产运动,三年奋战,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抗战胜利。在对外关系上,毛泽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尤其是对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更是威武不能屈。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毛泽东经过18天的深思熟虑,在没有苏联援助的情况下,果断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美国政府签订停战协定。新中国刚成立,苏联是亲密无间的“老大哥”,提供了诸多援助,毛泽东同样坚持独立自主。1958年,在与赫鲁晓夫对话中坚持原则据理力争,面对威胁寸步不让,强调中国要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需要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对苏联提出的“联合舰队”计划,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对中国主权的蓄意侵犯,断然不接受并强调中国不怕侵略,中国人民能够打败侵略者。
△ 油画作品《毛泽东创建中共韶山支部》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立奇志,要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纵观一生及其成就,毛泽东就是一个书生意气的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