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条》到《绸吊》:一个人和一个节目的创新

2023-03-12 06:25杨宇全
杂技与魔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杂技艺术

文|杨宇全

图|作者提供

《绸吊》演出照(表演者上为钱荣宗、下为杨银煊)

在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景区经常看到一个久演不衰大受观众欢迎的节目,那就是用杂技“绸吊”演绎的《梁祝》: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和一男一女的精彩表演,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可以说《绸吊·梁祝》是近些年上演率很高的一个杂技节目,也是一个融杂技艺术“难、险、奇、美、意”于一体的充满浪漫情怀和艺术想象力的现代杂技高空节目。

“绸吊”是由“皮条”发展而来,同时创新融入了浙江绍兴目连戏中“七十二吊”的某些技巧和体操“吊环”的某些动作。

皮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皮条》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游艺类杂技节目,清代《增补都门记略》这样描述皮条:“三条杠子叉来支,中系皮带手中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据考证,比较成熟的皮条表演已有200 余年的历史,天津是其发祥地。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打磨加工,才以比较成熟的面貌呈现在舞台上。20 世纪40 年代初,随着练皮条人数的增多,1945 年在天津还成立了“康乐皮条社”等班社。

现代杂技继承了古代杂技展示力量美的传统,《皮条》成为展示人的力量美的代表性节目之一。演员在一根根充满韧性的皮条上不断上下翻转,尤其是在平衡静止的一瞬间,其刚健的力量美所传达出的生生不息的强烈生命意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绍兴传统目连戏中的“七十二吊”,也称《男吊》《女吊》,是绍兴目连戏独有的经典节目,后被绍剧和腔调所借用,成为其经典节目。表演时,演员光脚赤膊、披头散发、口吐长舌,在阴暗的灯光、凄惨恐怖的音乐声中爬上悬挂在舞台正中的粗白布条上,做挂、躺、缠、扑等72 个动作,故名“七十二吊”。这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也有所描述。“男吊”原本是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调吊”,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调吊是一项纯粹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的空间悬垂运动形式。作为个人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和民间杂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唐传奇》、宋代的《太平广记》和清代的《聊斋志异》,均有类似的空中技巧的描写。限于篇幅,兹不一一列举。

从“皮条”到“绸吊”,不光是表演材质上的变化,在技巧动作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绸吊》节目至今经历了几代杂技艺人的打磨加工,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谈到《绸吊》节目诞生的话题时不能不提首创者,他就是杭州杂技总团的杂技表演艺术家钱荣宗。

钱荣宗7 岁学艺,很早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60 岁退休前仍活跃在杂技舞台上。现今他已至耄耋之年。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广采博取,推陈出新,为杭州杂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杂技界,钱荣宗是一位多面手,他“一专多能”,除了属于自己“专利”的创新节目《绸吊》外,他还能表演多种杂技绝活。正是他的这种多才多艺,转益多师,才使他一直走在了创新的前沿。尤其他在《绸吊》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对后人影响甚大。

艺术贵在创新,杂技也不例外。20 世纪60 年代初,20 岁的钱荣宗凭着一股子拼劲和闯劲,开始了杂技节目创新的征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他创造性地继承了浙江绍剧“七十二吊”中技巧性较强、形态尚可的“金鸡独立”“空中平身翻滚挂脖”“缠脚前扑掉险”等动作,结合传统杂技《皮条》中的“前后跟斗”“倒九扣”“货郎鼓”,再吸收现代体操中的“倒回环”“手倒立”“水平支撑”“十字悬垂”等高难动作,独创“单手顶下汉水成单臂压”,首次将目连戏中的白布环带换成了色彩绚丽、质地柔软轻滑、便于表演且承受力极强的杭州丝绸作为表演道具,伴之以健康活泼、轻松欢快的江南丝竹音律和充满阳刚之气的表演,一个明朗活泼、令人耳目一新的《绸吊》节目就此诞生了。该节目以惊人的臂力及身体平衡控制力,通过软中求硬的绸带,在飞旋运动中完成所有的技巧表演,展现出体育性很强的高难技巧动作,如“十字悬垂”“后水平支撑”“双臂支撑变倒十字”等,将技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比原来的皮条杂技更臻完善,经过“改良”后的“新节目”,可以用“新、雅、奇、美”来概括。该节目也成为了我国杂技历史上少有的能够溯源并找到源头的节目之一。

在动作出新、道具运用、音乐伴奏等要素上,这个改良后的《绸吊》节目深深打上了“浙江烙印”,极具江南地方特色,不但为中国杂技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演出样式,还为杂技大胆借鉴姊妹艺术及道具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有效途径。可以说,这是杭州杂技为全国杂技界提供的“杭州创新经验”。该节目甫一演出,便受到广大观众和杂技业界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还专程前往杭州,将《绸吊》节目摄入专题杂技片《龙凤呈祥》中,为该节目留下了永久的音像资料。

艺无止境,作为杂技队伍中的“有心人”,钱荣宗没有就此满足,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他受“双爬竿”的启发,尝试着创新绸吊的艺术表演形式,把“单绸吊”改为“双绸吊”,将原来四人表演的单绸吊改成六人在双绸带上表演,并将原单人表演的“大脱”“翻滚挂脖”“前后跟斗”“十字卷上”等动作发展为双人以同一速度、同一质量在一对绸带上表演,整个表演过程健美壮观、潇洒奔放,充满豪情壮志,此后一直成为杭州杂技团的标杆性保留节目传演,广受欢迎。

《绸吊》的成功推出为钱荣宗和他所在的杂技团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1976 年,《双绸吊》在全国杂技调演中荣获优秀节目奖(当时不设等级奖);1981 年,《双绸吊》在首次华东六省一市杂技优秀节目会演中荣获一等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文艺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杂技艺术》和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杂技》等专著都介绍了他创作《绸吊》的成功经验。

1986 年,在钱宗荣将近知天命之年,他没有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原有《绸吊》节目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创新。他和弟子一起再创更难更险的《空中绸吊》,并在6个月内攻克了诸多同行都认为无法攻克的难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单脚倒挂牙咬学生作360°旋转的“十字组合造型”“对口牙咬360°水平高速旋转”,最后单手持打扣绸带在8 米高空把正在做“单臂后水平”造型的尖子前后大幅来回摆荡至前座观众席上空时猛然散扣,尖子仍以“单臂后水平”造型直飞七八排至观众近头顶处,尤其是“单手脱扣单臂后水平高空俯冲飞下”,惊险奇绝,令人赞叹。以上三组空中对手绸吊技巧,成为这个节目的点睛之笔。

总之,钱荣宗等人所创的《绸吊》节目,既保持了皮条中“雄鹰凌空”般的挺拔快速,又具有舒徐婉转、清新优美的格调;既有“套九扣”等“陨石坠地”般的激烈招式,又新创了“大脱”等新颖动作,可谓继承吃透传统、广采博取姊妹艺术、推陈出新的成功典范。

1986 年,在全国杂技比赛华东区赛上,《空中绸吊》荣获一等奖,次年赴德国演出,在近200 天的时间内共演了360多场,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让国外观众真正见识了中国杂技艺术融“难、险、奇、美、巧”于一体的风采。钱荣宗和杨银煊表演的《空中绸吊》一直演至1993 年,直到他53 岁时才告别舞台。一个演员年逾五旬还能表演如此惊险的高空杂技,实在值得赞叹。

在钱荣宗从事杂技事业的40 多年间,除了繁忙的演出外,在杂技教学上他更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杂技艺术由于其特殊性,可说是年轻人的事业。钱荣宗在培养杂技后备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教学中,他根据学员不同的素质和条件因材施教,安排不同的运动量、分配不同的技巧、制订不同的目标,力求科学地教,科学地练。他在训练时言传身教,一方面示范表演,以此加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更注重对技术要领的讲解,让学员能更好地掌握表演的方法。作为《绸吊》节目的主要创始人,为使《绸吊》节目不断发展和后继有人,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40 多年里,他直接训练和培养了5 代共20 多位学生,学生先后成为了剧团的艺术骨干,并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

《绸吊》演出照(左上表演者为钱荣宗)

《绸吊》演出照(中间表演者为钱荣宗)

钱荣宗近照

1999 年,在全国第五届杂技比赛上,由钱荣宗亲自培养的10 多名青少年绸吊接班人表演了由他自己创作的组合绸吊节目《彩绸魂》,精彩绝伦的演出征服了观众和评委,最终该节目获得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华东区预选赛一等奖和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银狮奖,钱荣宗也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五届杂技比赛教师奖。

几十年来,《绸吊》通过国内外演出、比赛、兄弟团体来往观摩学习及新闻媒体传播,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后,《绸吊》遍地开花,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国内和国际杂技舞台上。

钱荣宗这个名字或许会被人们渐渐淡忘,但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杂技人代代效仿和学习。

猜你喜欢
杂技艺术
高空杂技
海上杂技大师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纸的艺术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