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专家论坛集萃(二)

2023-03-12 12:35
前进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生物药物

刘 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中药复方抗新冠肺炎机理研究和新药发现

报告摘要: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高位流行状态。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是长期的全球性需求。研发疫苗和抗新冠肺炎的创新药物仍是重中之重。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新冠肺炎疗效确切,中医方剂“三药三方”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抗疫“三方”新药亦获批上市。但其组方大、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清,因此限制了中药“三方”的国际化推广。如何优化中药复方组成、发现其药效活性物质并明确其作用机理是推动抗新冠中药新药研发的关键,亟须整合应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多学科先进技术与方法,开展融合创新研究,破解新药研发的技术瓶颈。项目组整合国家及各省市指南报道有效方剂的组方规律,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方优化,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发现了麻杏藿翘汤治疗新冠病毒(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制,明确其核心靶点,进一步制备了麻杏藿翘汤标准汤剂。开展体内外研究证实,麻杏藿翘汤具有显著的抗急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作用,开发应用价值大。在应用麻杏藿翘汤抗肺纤维化全转录组测序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麻杏藿翘汤效用的重要数据。进一步应用大规模电子计算机分子嵌合技术筛选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获得了多个具成药前景的小分子化合物。综上,大数据技术是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及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解析的强大工具,对于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源自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抗新冠病毒候选化合物的发现研究

报告摘要:中草药是新药研发的宝贵资源。我们针对抗冠状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3CL 蛋白酶,快速建立了抑制剂筛选方法。通过对黄芩、连翘等多味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发现黄芩苷、黄芩素和杨梅素等多个活性成分是新冠病毒3CL 蛋白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并能在细胞中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通过小分子抑制剂与3CL 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解析,揭示了黄芩素和杨梅素抑制3CL蛋白酶的独特分子机制,为抑制剂的优化提供重要的结构基础和新型反应基团。随后,我们通过对黄芩素的结构改造获得了在分子、细胞以及动物水平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的3CL 蛋白酶新抑制剂,从而为抗新冠病毒的新药研发提供候选化合物。

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三氧化二砷作用及毒性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起病迅速,致死率高,缺乏有效治疗药物。20 世纪70 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先发现并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APL,有效率高达90%,并揭示了As2O3在临床应用中诱发心脏毒性的机制。一方面,As2O3调控心肌细胞中微小核苷酸的表达水平影响心肌电活动,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另一方面,As2O3可增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诱导心肌纤维化。中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白藜芦醇、染料木素等能够从不同环节逆转As2O3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有望成为临床防治As2O3诱导的心脏毒性的合用药物。此外,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与开发了As2O3恒定浓度给药体系,有效减轻了As2O3引起的心脏毒性及高白细胞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的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疗效。

岳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天然产物是发现药物先导分子的重要资源

报告摘要:天然产物是发现临床药物和药物先导分子的重要资源。我们研究组对数百种药用植物(包括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大量结构新颖和/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中的一些化合物表现出显著的生物活性,如抗癌、免疫抑制和抗疟药物活性。通过对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物候选和药物先导,部分药物候选已进入了临床前研究的关键阶段。

蒋建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寻找新药——值得借鉴的系统论思想

报告摘要: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全球药物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其中一个突出的进步就是以靶点理论为基础的精准治疗,切实改善了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如白血病、一些实体肿瘤、病毒性感染、代谢性疾病等。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研究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时间和人力,许多疾病的药物疗效仍远不如意,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这次会议,我希望把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对药物研究的一些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提供给大家交流。这些认识主要包括:师从自然的理念、药物活性的生物平衡(中庸)、标本兼治的思想等,其中有许多符合我国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哲学思想。为丰富这些内容,我们在汇报中举了一些实例,以助理解。希望通过不断交流,促进原创药物的研制及学术建设,科学助力健康中国。

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与肿瘤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人类疾病研究主要包括疾病病因与发生机理研究,以及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生机理的研究及其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为疾病治疗手段和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目前,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正面临许多挑战。如恶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患者存活率不高,亟须研发更多、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如生物治疗。生物治疗是以现代生物技术或生物技术药物对人类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前沿医学治疗手段。当前,生物治疗和生物技术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重大突破。2021 年全球最畅销的10 种药物中,生物治疗药物占据半壁江山。目前,作为生物治疗及生物技术药物研发源头创新的前沿生物技术与基础研究正在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基础研究(如生物治疗靶点鉴定)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生物治疗(疫苗、基因与细胞治疗、抗体、重组蛋白等)设计和制备、干细胞及组织工程与器官功能修复重建、靶向药物的设计、纳米生物技术与靶向治疗技术的转化应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生物治疗的源头创新,也有力推动了重大疾病生物治疗或预防的临床转化和应用的临床研究及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我们应高度重视在国际前沿生物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抢占生物治疗与生物药研发的制高点,加强源头创新,将这些前沿生物技术与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用于疾病治疗的产品或临床治疗手段,实现产业化。

林圣彩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葡萄糖作为信使控制健康和寿命

报告摘要:代谢稳态在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与寿命密切相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和雷帕霉素靶点蛋白(TOR)途径在感知营养和能量过程中起着相反的作用,以此调节细胞的生长。AMPK 在葡萄糖或能量缺乏的情况下被激活,促进分解代谢;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则是在营养富足时被激活,并促进合成代谢和细胞生长。我们之前的工作揭示了一条感知低葡萄糖水平并激活AMPK 的溶酶体途径。这条途径在激活的同时也会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以阻断细胞合成脂肪酸、胆固醇和蛋白质等合成代谢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糖酵解途径的醛缩酶(aldolase)在该途径中起到感知果糖1,6 二磷酸这一葡萄糖中间代谢物的作用,并介导了溶酶体上AMPK 的激活和mTORC1 的抑制。我们的数据还显示,高葡萄糖通过该途径维持mTORC1 活性。同时,该葡萄糖感知途径还介导了二甲双胍对AMPK 的激活。此外,我们筛选出一个靶向抑制aldolase 的小分子化合物,命名为Aldometanib。该化合物可以模拟葡萄糖饥饿的状态以激活AMPK。初步研究显示,该化合物有降糖、缓解脂肪肝和延长寿命的功能。

林 毅

(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教授)

报告题目:“六郁治乳”学术思想解析

报告摘要:乳腺病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创立“六郁治乳”理论,在此指导下发挥中医药治疗乳腺炎性疾病、增生性疾病的全程优势,以及乳腺癌治疗各阶段的独特优势。

六郁,即气、血、湿、痰、食、火六郁,六郁辨证帮助我们重新验证了乳腺病的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这一理论。丹溪的诊疗思想将六郁视为一个整体,临证中要避免将六郁割裂开来。六郁相因为病,是疾病的动态演化过程。乳腺疾病临证辨病应首定六郁,即辨其病因为内生之郁而致病;再审诸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决策治法。治疗上,应先安内因,再解表象。明辨诸郁内生的源头,是何脏腑失司而变生诸郁。在调理脏腑、解决根源的同时,将表象逐一化解。我总结制定了祛除诸郁之“九法”。其中,疏肝、健脾、补肾,以安六郁内生之因;理气、化痰、祛瘀、清热、利湿、消食,以解表象之症。总以安内解外、平衡调治为宗。

基于六郁是内生之病因,根源在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因此在乳腺病诊治的临床实践中,强调重视对肝、脾、肾三脏的整体调治,否则就是治标有余、治本不足。我总结形成了“六郁是乳腺病的基本病机”“实可致郁,虚可致郁”“治乳从气,不离乎肝,不止于肝”“治郁首取中焦”“治乳需治湿与痰,重在调脾肾”等学术理论。“六郁治乳”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指导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确定病位;指导临床确立了“首定六郁,再审诸证;先安内因,再解表象”的总体策略。构建了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理法方药辨治体系。

周岱翰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中医治癌疗效评析与启示

报告摘要: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医临床分科,其学术渊源及内涵记载于“内、难、本经”及杂病等内、外各科,而学科规范、完善及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学术形成经历了上古至春秋战国时代、西汉至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阶段。中医肿瘤学是以人为本的先进性学科,特色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中医肿瘤学的治疗优势下,选好优势病种和敏感人群,可以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优势病种”就是西医疗效不好的病种,“敏感人群”就是对中医有信心、对疗效有期望,不适合放化疗或复发的晚期癌患者。中医肿瘤学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借此机会,我们成立了深圳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并逐渐将其打造成中医特色显著的中医肿瘤高地。其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肿瘤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面对当今主流医学——现代医学不同文化的知识碰撞,中医人必须牢记中医肿瘤学理论,传播学术的优势,寻找出治疗癌症的最佳对策。

王新陆

(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中医药论治恶性肿瘤

报告摘要: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21 世纪已成为不争之实。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 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 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 万人,占全球23.7%;2020 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 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死亡总人数30%。中美癌症发病和死亡比较(Chin Med J 2022) 显示: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大约为美国新发病例数2 倍,中国癌症死亡病例数大约为美国死亡病例数5 倍,肺癌和乳腺癌分别是中国及美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肺癌是中美两国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近年来,全球医学界互相交流,在学术观点上互相碰撞,共同分享的进程加快、深化,使得综合治疗、带瘤生存等以患者为中心的防治理念得到认可、传播。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著名肝胆病专家吴孟超院士就曾说过:“某些中药虽然对缩小肿块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却能协助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西医注重局部治疗,而中医更重视整体的调理。” 我一直认为西医看病,是看人长了的病,重点在疾病,是局部视野。而中医看病,是看长了病的人,重点在人,也就是整体的调整。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扶正抑邪、带瘤生存;2.术期调养,培本扶正;3.化疗伴侣、减毒增效;4.配合放疗、增敏救损;5.中西合璧,万弹齐发。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有:1.平衡阴阳;2.扶正固本;3.调理脾胃;4.疏导情志;5.泻浊伐瘤。以上作用和治法是基于肿瘤发病学上的整体观,肿瘤治疗学上的整体观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点。

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道的关注、支持以及患者的鼓励,但国内中医在治疗中的非线性特征,使得多种方案在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上仍存在较大问题,但随着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交叉和系统工程科学的日臻完善,中医药的先进性、科学性已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这就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最佳机遇期。我们坚信,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科研与临床水平会不断地提高完善,更好地造福于患者、造福于人类健康!

猜你喜欢
中医药生物药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