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庆治
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政治与政策议题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这些系统阐释不仅构成了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意涵的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概括阐发,也是对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规约意义。
总体而言,像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等一样,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结构上也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而总论又分为“过去工作总结”“(理论)开辟新境界”“(实践)新使命任务”三个篇章。正是在这总论性的三章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既高度肯定了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取得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大致勾勒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称“两个全面”)伟大进程中所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
在题为“过去五年的工作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第一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分别从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两个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效做了总结评价。前者只用了极其简明扼要的一句话,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后者则在“美丽中国”即“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统摄性术语之下,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11而在进一步阐述这方面还依然存在着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1]14
由此可见,对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这一政治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一个基于主要是十年考量的、更为全面整体性的肯定评价。这些评价明显高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3]。而在强调工作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挑战时则使用了相近的表述,即分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2]和“生态环境……问题较多”[3]。
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仅要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所取得的切实成效的意义上,还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新时代十年经历的“三件大事”和“五史”高度来看待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所谓“三件大事”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1]4;而“五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1]14。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议题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阔背景与语境之下。依此而论,在笔者看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如下三点[4]。
其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形成确立了自己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理念原则及其治国理政方略,也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党对于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及其运用能力的划时代的提升。
其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明确目标性追求,“绿色”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靓丽底色。
其三,当代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和领导力量,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难题及其应对的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日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在题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第二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尽管并没有单独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但却明确强调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1]17。
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之点,是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和把握好它的“世界观方法论”并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所谓“两个结合”,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此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而对于其世界观方法论意蕴及其主要立场观点方法的概括则是“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18-21。
对于无论是“两个结合”还是“六个坚持”的一般哲学理论与方法论意涵,学界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讨[5]。而具体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不仅要更加强调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互构性、贯通性[6],还要注重发挥它作为科学理论体系和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形塑意义。对此,笔者在后文中将做出更详尽的阐述。
在题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第三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分别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表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即分别到世纪中叶、2035年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而在上述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对于前者,“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五个标志性规定性之一,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也可以说,“美丽”或“美丽中国”建设正在日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旗舰性术语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十篇章中所使用的最高伞形术语就是“美丽中国”建设。
对于中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3
需要强调的是,这虽然不是习近平同志首次阐述“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观点[7],但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表征体系之下并作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依据加以阐述,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与理论意义。而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短语表述而言,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如下三重意义上来加以理解[8]。
其一,它是基于历史经验总结与反思的新现代化观。这一认识之所以能够形成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我国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和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现代化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的深刻总结。
其二,它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追求的新构想愿景,因而既要尊重世界各国积聚认同的现代化普遍性特点,也要努力呈现构筑自身的现代化特征。
其三,它是面向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转型重塑的新理念追求,因而既要学习借鉴人类社会过去形成的现代化经验,更要大胆思考创新以克服现代化现实所面临着的诸多结构性困境挑战。
对于后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更细化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体系”或“路线图”,即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35年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未来五年中,“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1]24-25。应该说,至少从文字表述来看,这些目标任务的阐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保持了很强的连续性[2]28-29,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考量与战略定力。
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的权威性表述,即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系统阐述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我们不仅可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做出更加精准意义上的归纳概括,还可以从比较视角初步阐明它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
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的主要内容,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单列增加了“两个明确”。因而,这“十个明确”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任务;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9]24-25。这其中,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直接相关的是第二个和第四个“明确”。前者表明了“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大标志性目标之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后者则明确规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2]20-26: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如此,报告还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与根本重要性以及必须遵循推动的一系列生态理念原则与制度政策变革举措,从而逐步实现从生产生活方式到文明发展道路的深刻绿色转型。也就是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之一的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得到充分阐述,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题的论述,更多的是一种新视角下的再确证。
最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以“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方式系统概括了进入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变革,其中也包括理论认识上的重要成果[9]26-62: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在经济建设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政治建设上,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在文化建设上,在社会建设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在外交工作上。其中,对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9]51-52。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做出的权威性表述,有理由认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中的有关论述,就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性内容或理论体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这三个部分之间就简单是一种“明确(观点)”“坚持(原则)”“(取得)成就”的结构或逻辑关系,而是还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理论归纳、凝练和阐发。
概括地说,近年来国内学界更多是从“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环境)政治哲学三维框架来概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10]-[11],强调其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理应包括的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论意涵与未来愿景和重大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等三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和政策主张。沿着这一思路,笔者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广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设议题的理论思考及其政策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与治国理政方略、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5.18”《讲话》分别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下的三个具体体系样态;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这些权威文献中概括归纳出它的“十个核心概念”和“八个基本命题”[12]。这“十个核心概念”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清洁美丽世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生态文明经济(分阶段构建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八个基本命题”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公共产品、最普惠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至少从话语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正是这些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支撑起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如果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权威文献文本后就会发现。
其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论述,在结构上明显呈现为一个不同于上述三个重要文献所展示出的、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样态。或者说,它是按照另外一种阐述或逻辑架构来展开的: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实践与践行这一理论的原则方针、实践指向的新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其着重点从思想内容的阐明转向了理论对实践的引领。
其二,一方面,就“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5个关键词在最近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而言,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15次),“美丽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6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分别为4次、7次),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各8次)——多少有些意外的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只出现了2次,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相同;另一方面,就“十个核心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来说,其重复率或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除了未明确或完整提到“建设‘两型’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仍然未能够确认“生态文明经济”,其他核心概念都被(数次)使用过,表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概念的广泛认可度和稳定性。
其三,相对于“十个核心概念”的情形,“八个基本命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重复率或吻合度要低得多:明确或被多次提及的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等。对此的合理解释是,这既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的重点和思路转变直接相关,也要求我们同时考虑报告所提出的一些新命题新论断,比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增长、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或方面。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论述的重心,并不在于重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构成性内容,尤其是它的核心理念原则和基本命题论断,而是致力于强调或阐明如何将这一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中。尤其是,要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入学习研究而把握住它的一般世界观方法论意蕴及其主要立场观点方法,进而将其自觉运用于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与本质要求,全面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新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十章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系统阐述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践行行动原则和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从结构上说,这一篇章像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一样,也是先总后分的阐述架构,即前两个自然段为先后相继的总述,后四个自然段为并列性的分述。但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在整体篇幅上要短小精炼些,而且没有采用一个概述性的结尾。
在第一自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40-50。可以看出,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原则的简明阐述,但更应解读为强调这一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世界观认识论实践论意义,尤其是要做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第二自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50不难发现,这里的重点是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宗旨下,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保护治理”“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协调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整体推进”。换言之,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各种理念原则本身,而是将它们转化为处理好这四个层面的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随后的四个自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分别阐述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四大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1]50-52。概括地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主要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必须通过大力实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支持绿色发展的经济促进政策、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绿色消费等政策措施,尽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进一步强调了应坚持并加大力度推进各种污染防治、污染物协同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制度举措,不断健全国家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着重强调了持续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尤其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重大制度举措;“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则在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同时,明确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既要不断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也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总体而言,上述四个方面既可以理解为未来五年党和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及任务总要求,也可以解读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突破攻坚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问题确定与阐述次序。比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的四大战略部署(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前三点上是非常相似的;再比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的整体架构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有着很强的延续性,即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是围绕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展开论述的,而第一点和第四点都是对一些具体性主题的阐发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是“推进绿色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具体性主题是其后五年左右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整体的简洁朴实文风相一致,这一篇章也省去了概述性的结语,因此相应地,也就不像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那样明确提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重要术语。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任何意义上的这方面的基本立场观点发生改变,因为比如党的二十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仍然保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明确表述(“总纲”第20条)[13]15。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不过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可以说,这是我们深入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论述以及其他专题部分的“锁钥”。
基于此,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与坚持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已有理论共识,比如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方面的“十个坚持”概括: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14]2-3;同时,也应当继续深入研究阐释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许多重要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础与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以来的丰富发展及其理论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域践行进路模式及其普遍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构建等。
另一方面,同样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在“总纲”第11条中,提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时增加了“新”字,并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在“总纲”第24条中,阐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3]9的总目标时增加了“清洁美丽的世界”[13]17,以涵盖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至此,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这一政治与政策议题的主要术语,比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美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座)山理念”“三生道路(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等,都已经被吸纳进《中国共产党章程》。而无论从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还是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贯彻落实角度来说,党章所做出的这些修改完善都具有重大的政治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