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娟 党琦 王佳丽
新零售背景下消费者已经逐步从过去的坪效导向、品牌导向转为消费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习惯,但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的发展滞后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需求侧管理背景下出发,亟需加快发展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行业,从而实现终端物流配送与消费者需求同步发展。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终端配送弹性、加强与社区的联动管理、创新配送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期为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蚀性、季节性、损耗率高、时效性和高频反复需求等特点,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花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一头连接着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一头连接着广大市民的“菜篮子”,因此健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水平也是新发展格局下稳定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组成要素。新零售背景下消费者已经逐步从过去的坪效导向、品牌导向转为消费体验为导向的消费习惯,而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不仅仅是产品的转移,更是服务理念的输出,作为新零售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优化完善“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模式对提高生鲜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需求侧管理背景下看,优化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模式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产业发展,有利于生鲜农产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通生产、分配再到流通、消费各关键节点,形成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优化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价值和末端溢价水平,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乡村振兴,巩固“三农”问题及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优化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助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技术装备的优化升级以及冷链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在我国“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协同推动下,我国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0.5亿元迅速增长至2020年的2638.4亿元规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下沉,消费者给生鲜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信息流”和“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生鲜农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直接关联终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顾客忠诚度,而“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占整个供应链物流成本的30%以上,因此,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和方法是所有经营者需要重视的一环。鉴于此,本文聚焦于生鲜农产品易腐蚀性、损耗率高、时效性强以及高频次需求等特征,基于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同质化严重、配送成本高、配送服务质量低且冷链运输能力不足、信息可追溯性不强等问题,探寻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优化策略,以期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配送模式。
(1)“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无一例外的是采用“烧钱换流量”的做法,利用补贴大打价格战进而抢占市场,伴随着美团、拼多多、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涌入,依托于强大的流量端和价格优势,许多中小型电商平台纷纷退出市场,如元老级社区团购“食享会”从鼎盛时经历5轮融资到目前淡出市场,不过短短3年时间。该模式短期内的确能大规模聚集人气和流量,但这样隐含了两大弊端,其一:拥有强大流量、品牌优势和雄厚资本的大型电商平台运用补贴将商品的价格压到成本价以下,以此来迅速聚集人气和市场影响力,如京东生鲜、天猫生鲜、苏宁生鲜等电商巨头领衔的配送到家模式,该形势下许多小型生鲜农产品电商和直营店被拖垮,进而退出市场角逐或者下沉到细分市场,不利于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其二:当市场没有了竞争者,前期大势烧钱的电商巨头占领市场后形成垄断,进而反向收割消费者。因此,无论是社区团购还是直营便利店它们的本质是零售,“烧钱换流量”的补贴政策只是短期的,只有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精细化的运营以及多元化的新零售模式才是解决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关键。(2)“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不高,冷链运输能力不足,生鲜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配送服务质量不高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生鲜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一方面,配送服务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配送与客户收货之间存在时间不匹配问题,如客户不能及时取货势必产生较长的等待时间,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比如水产品等商品对时间要求非常苛刻,一旦不能及时交付或者冷藏处理有可能导致变质;另一方面,“最后一公里”下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虽然当前我国冷库容量和冷藏车保有量均有增加,但也仅仅是投入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前端和中端,而“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却鲜有采用专业冷藏车,大多数是采用“冰袋+泡沫箱”,出现了“断链”现象,因此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降低产品质量,成为行业一大痛点。(3)“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信息可追溯性不强,制约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产业的长足发展。我国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易腐蚀、难存储、高频次等属性,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均是为了满足当日或次日需求,客户分散度大,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车辆成本以此提高配送效率和产品周转率,且在冷链配送和储存过程中均需要先进的物流技术做全程管控,因此必须以强大的资金做支撑[7];而“最后一公里”配送信息可追溯性不强表现在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末端配送仍采用人海战术为主,与时间赛跑,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单元小区生人禁止入内,除了极个别是面对面交付商品外,更多是直接把商品放在小区门卫处,形成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一旦出现生鲜商品质量问题,责任很难界定[8]。因此,“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信息可追溯性不强,是当前配送模式下的一大瓶颈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产业的长足发展。
(1)加强政府对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行业的宏观调控,保障市场良性竞争。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新消费引领的新零售格局下,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为了解决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无序的价格竞争政府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和生鲜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管理,增加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给予中小型生鲜农产品企业以及相关配送公司政策扶持,鼓励物流配送业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冷库、冷藏车、自动分拣设备等,严厉打击头部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优势以扰乱市场和公平竞争原则的方式恶性价格竞争,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防止“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发生,保障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2)加强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弹性。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不高和冷链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最后一公里”弹性配送机制,做法如下:其一,完善电商平台功能性选择,如遇天气恶劣或者交通堵塞时段可以“打赏”加钱的方式配送或者适当延长配送时间等;又比如客户需要加急某个订单,可以增加服务费的方式选择优先配送;对于特殊人群,可以在下单时选择配送到家模式,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其二,针对目前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冷链不足问题,可以实施“专车专配”,将配送车辆分为两类,一类为不需冷链的产品进行专配,一类专配需要冷链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适当缓解我国冷藏车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配送队伍建设过程中冷藏车辆投入成本,相较于目前的混合配送,“专车专配”还可以提高食品安全系数。(3)加强生鲜农产品企业与社区的联动管理,提升终端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了解决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信息可追溯性不强的问题,尤其目前较为严重的是产品在终端放置于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情况,除了目前已有学者提出的智能柜方案以及与社区小卖部、干洗店合作等形式外,生鲜农产品企业还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动管理,社区管理部门在门卫处配置专门放置外送产品的货架、冷藏柜并安装监控设备,不需冷藏的产品可以放置于货架,需要冷藏的产品放置于冰箱或冷藏柜里,门卫处的工作人员兼顾收取货和监管的职责。而生鲜农产品企业连接各社区的监控设备实时追踪产品信息,以定期有偿付费的形式支付社区管理部门在设备和人员上的投入成本,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中较为严重的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问题。(4)创新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催生行业新业态。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转型推动商业发展逻辑质变,新人讲旧故事的营销模式不再提倡,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无接触配送将成为需求侧管理背景下的物流配送行业新业态,因此可以将无人驾驶配送机器人应用到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中。无人驾驶配送模式本质与当前菜鸟驿站、京东快递的无人配送模式类似,生鲜农产品企业选择离居民比较近的前置仓为配送站向周边区域辐射,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不同产品温度和湿度要求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冷链运输,实时监控产品温度和湿度并反馈给控制中心和消费者APP中,消费者也可通过手机实时了解产品状况,控制中心也可根据传输回来的动态信息掌握机器人状况。生鲜农产品企业采用无人驾驶配送机器人可以将解决当前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冷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配送效率低和产品损耗严重的问题,作为整个商品流通环节中末端配送的最后一环,无人驾驶配送机器人所具备的高负荷、全天候工作、智能等优点,将为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引用出处
[1]李娜.生鲜电商配送模式的瓶颈与突破——基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94-96.
[2]陈见标,陆宇海.基于末端需求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模式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21(0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