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

2023-03-12 05:38杨正权
云南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杨正权 吴 莹

探索一条适宜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围绕“如何让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实践,其间逐步明晰内涵、丰富内容、彰显内蕴,由此展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类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更加自信。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进行的现代化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同义词,人类现代化的普遍性在民族国家的自身社会历史过程中只有呈现出具体性才能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其先进性的本质属性,使得探寻适合中国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拥有了最为坚强的领导力量。从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呈现接续性、曲折性、自主性、超越性的特征,大致经历了初步构想、艰辛探索、创新拓展、日趋成熟等阶段。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669 页。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曲折而长期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历史条件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构想并进行了艰辛探索。1954 年,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9 年底到1960 年初,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除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以外,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即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1975 年1 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并称之为“小康之家”。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到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二步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标志着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推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年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性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取得成就,进一步明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用两个15 年,分为两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鲜明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态不断丰富、实践样态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现代化的道路不断延伸,基础不断夯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拓展和推进,正在走向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新阶段。

二、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从内涵来看,“现代化”是指超越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跃迁。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由此可见,相比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自成一体,既借鉴西方现代化有益成分,又是对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

在中国特色的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自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区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避免了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所带来的现代化弊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途径。

第一,从本质属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制度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也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坚持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58 页。。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摒弃贫富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二,从领导力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演进来看,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高度组织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正确道路,其精髓要义与党的性质宗旨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历史与逻辑的高度契合、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实践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而且能发挥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为现代化发展凝聚多元主体力量,更好地集中力量把分散的个体难以办成的大事要事办成办好。

第三,从方向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同进,与民族复兴的目标相互契合,指引中国共产党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赢得历史胜利。

第四,从价值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分享者。中国式现代化充分把握人民与江山的内在关系,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建设上突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交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从方式路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超大规模体量和本质属性决定了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也没有现成的现代化模式可以照搬,而必须是由自己掌握自主权、主动权、话语权的现代化,是立足国情、守正创新、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经过探索适合本国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制度体系、治理模式,使中国具备独立自主搞现代化的更加雄厚物质基础、更具优势制度保障、更为主动精神力量。

第六,从独特优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制度制胜的现代化。从国家之间的竞争角度讲,制度是最根本的竞争。由于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并联”,以及在克服阻力、防控风险、处置冲突“一体联动”的发展中实现了后发赶超,以“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植中华文明沃土。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规模、本质、方略、道路等方面系统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为理解这一现代化区别于其它现代化提供了认识基础。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体现了人口基数和人口红利的统一。“人口规模巨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口基数,中国拥有“十亿级”人口体量,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这一涉及范围更加广泛、主体更加庞大、层次更加多元的现代化,从难度、方法、意义及影响的维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为现代化增添新的路径与模式。另一方面是指人口红利,直接地表现为创造了超大规模的经济市场,孕育和催生出超大规模的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同时提供了庞大的人力资源,激活了劳动力这一关键要素,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重塑,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 页。,体现了历史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实现富裕是历史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把全体人民视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对象,“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222 页。;另一方面,把实现共同富裕视为对全体人民的承诺兑现,自觉解决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规避资本趋利性、扩张性、盲目性引发的经济社会失衡,规避两极分化风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 页。,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生产生活的辩证统一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在现实中克服资本逻辑的主导和奴役,既注重物质基础的建设和提升,为现代化进程创造更优越的经济基础条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注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价值道德引导作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方式载体,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提升集体道德认知并重,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 页。,体现了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统一。人类社会现代化是在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相互交织场域中演进的。为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生态进行的破坏,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的不当做法,中国式现代化遵从“天人合一”理念,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构性调整,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节能减排、降低损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优质生态产品,创建优美生态环境,既建设美丽中国,又建设绿色世界,形成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发展。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式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 页。,体现了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统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推动自身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产物。这一既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成分又表现出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水平和形态的现代化,使中国在后发赶超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有益世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溢价值。中国坚持同世界各国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关系,摒弃对外扩张掠夺的强盗逻辑、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强权政治的认知局限,深入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上升。中国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坐标系上开创的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依附模式、趋同模式、串联模式的超越,将极大有益于世界的文明进步。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体系,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作出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一是发展性贡献。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价值立场、基本原则、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同中国共产党接续探索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成果高度一致,构成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继承和丰富发展的关系,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延续性、贯通性、科学性。二是原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呈现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全新样貌,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创造和创新性发展。三是世界性贡献。在本质规定上,坚持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克服西方国家资本逻辑中以物为中心的商品拜物教和技术拜物教,有效应对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危机。在话语范式上,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跳出西方设置的话语陷阱,用反映自身特征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价值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文明是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以发展中国和造福世界相统一的价值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的深化拓展开辟了崭新路径,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主张,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体现了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历史基础、基本内涵、价值理念、实践基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谱系中添加了新元素。

一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种文明的孕育和形成都有其独特的源流和底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同文明之间需要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人类社会进步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结成人类和平的纽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持续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既让中华文明发展充满勃勃生机,又为其它文明发展创造条件,有力回应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文明隔阂说”。

二是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人类文明花园之美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百花齐放。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推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深深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之内的文化基因。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以最大诚意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面对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摒弃意识形态偏见,致力于开展更加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进行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努力破解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文明冲突论”。

三是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44 页。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来看,物种、技术、资源、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联系互动、启发互鉴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积极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推进贸易往来、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民间友好,巩固同各国合作的民意基础,推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努力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文明优越感”。

(二)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寄托着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于中国和世界的交互影响,不仅发展了中国,而且造福了世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跃升,加速了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对现代化做出的贡献不可否认,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405 页。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并非唯一选项。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了社会裂变和各种异化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中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他剖析资本主义现代性滋生恶果的根源在于资本,提出在资本主导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严重扭曲,“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103、104 页。,这种人的劳动创造的产品成为异己力量统治人给“人的世界”带来了严重摧残。

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走得好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现代化的道路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仍把西方现代化奉为圭臬,而罔顾西方现代化的特殊性历史背景和掠夺性发展道路,注定难逃依附的宿命。更应看到的是,最早由西方国家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已经受到了从价值层面到实践层面的严重冲击和挑战,而“西方中心主义”仍大行其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甚嚣尘上,意识形态极度泛化,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各种诉求遭遇各方面的束缚和压制,先发现代化国家与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已构成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极大影响。相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性,其成功经验既避免了社会主义传统计划模式的僵化问题,又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病缺陷,更契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更能有效助推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发展实践。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123 页。。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推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得益彰。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首先,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50 页。。人类社会现代化是为了让“现实的人”回归现实,而不是在创造现实中走向异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致力于满足和实现人的现实需要的发展。其次,不是“片面的人”,而是“全面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35 页。。人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交往程度,社会关系越全面、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越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最后,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民”的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10 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是造福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现代化,有效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作用、市场机制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矛盾。事实证明,只有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实现的条件。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成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利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如期完成,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上,中国将着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坚实、更优质的条件和环境,尽早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422 页。

四、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党的二十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全面阐释了从实践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落实“三新”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方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做出的创新性回答。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明确了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找到了正确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设定了重要标准。

落实“三新”要求,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古人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致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基本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围绕发展的短板和弱项,紧扣人口发展、城乡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低碳转型等方面,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系统集成、精准务实的思路和举措,破解发展中的“瓶颈”之困。三是从忧患意识把握。当前,世界形势深刻演变,国际局势复杂动荡,中国发展需要更加有利的内外环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始终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辩证分析抓住重点,洞察先机趋利避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手中。

(二)建设“五个文明”,实现协调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具体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五个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相对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依存、相互转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以政治建设为保障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以文化建设为动力推动精神文明发展、以社会建设为基础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形成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发展格局。

聚焦“五个文明”建设,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四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大局稳定。五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通过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变成现实。

(三)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全面性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 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个方面的现代化,而是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全方位现代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一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清发展大势,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注重战略谋划、辩证分析、趋利避害,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二是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全局上把握各种矛盾的复杂关系。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开放。三是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促进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共同发展,促进工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释放更多叠加效应。

(四)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享性发展

当前,收入不平等、贫富分化悬殊、中产阶层塌陷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加剧了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治理失衡、生态恶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具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更好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共享性发展。

推动共同富裕,一是把握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对于共同富裕这个长远目标,既要保持坚定信心,又要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估计,还要对其动态性和曲折性做好预判,量力而行地制定规划,尽力而为地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地螺旋前进,在量的积累中促进质的跃升。二是把握少数和多数的区别。着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总体概念,正确认识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通过示范引路、以点带面,使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逐渐富裕起来,在整体上控制和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塑造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澄清模糊认识、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社会氛围。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与物质生活发展相适应、相支撑的高品质精神生活。五是把握致富和享富的一致。鼓励勤劳致富,坚持多劳多得,激活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形成良性竞争,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劳动者依靠合法合规合理的劳动创造更多财富、共同享有财富。

(五)引领全球变革,实现包容性发展

当前,正处于国际秩序加速调整的变革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多元时代,大国博弈加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叠加,全球治理赤字日益高企,全球性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国际经验和事实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心合力才能汇聚力量,和衷共济才能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不仅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也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于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实现包容性发展。

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世界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二是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了解发展中国家迫切需求,围绕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工业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合作。注重发挥各省区市与周边国家的区位优势,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多国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针对全球赤字、气候变化、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数字治理等焦点热点问题,同世界分享中国的价值理念、技术经验、制度模式,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为全球治理体系重塑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综上所述,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相互支撑、相互印证,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共同性与独特性的辩证统一。在探索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走出了一条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人类现代化理论,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彰显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势,成为人类现代化的成功典范。中国式现代化以强大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表明,当前人类历史演进、世界发展趋势、国际关系格局正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将展现出光明前景和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