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现场”全景导写

2023-03-11 08:14:35史馨丹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39期
关键词:经验教训历史时代

史馨丹

主题阐释

“历史的现场”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本单元作品选入了《史记》《汉书》中的经典作品,昭示古代史家历史观念、开创精神。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风霜雪雨,大浪淘沙,历史是其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的确,历史是民族发展的记录者,也必将用它不竭的余温点亮我们未来的路。我们应以史为鉴,不断奋斗,让历史的光辉永泽未来;我们应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链接时代。须知,今日之中国的蓬勃发展是以往的经验铸成的,我们要引以为鉴,自我反省,方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促进国之发展。借鉴历史之故事,创明日之辉煌!

让我们乘坐典籍之舟,回到历史现场,体悟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匠心智慧,更好启航未来。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黑格尔《历史哲学》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塞万提斯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历史是前人活动的终点,后人活动的起跑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新时代,更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法引路

片段呈现一

以史为镜,使人正衣冠,明得失。在王安石心里,盘庚迁都的历史便是明镜,支持着他坚定推行变法,最终“以膏泽斯民”,为富国之路添砖加瓦。王安石见贤思齐,在历史的明镜前端正言行,明白了富国之得,个人怨诽之失,才最终成功。而盘庚“度义而后动”的行事准则不仅激励了王安石,同样在我们心中激荡,帮助我们三思而后行。由此可见,历史如明镜,以史为鉴能够启心明智,扶大厦之将倾。“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回顾历史,晚清闭关锁国走封建的老路,最终走向落后与衰微。中国共产党进行改革开放,激发了人民无限的生产活力;“一国两制”的提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这说明,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只会让社会停滞不前;只有敢于创新方能推动时代进步。

写法取经

选段开头点明分论点,条理清晰,以王安石的故事说起,点明王安石受盘庚迁都影响,从而坚定推行新法,论据贴合论点。此外,作者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史实作对比,得出结论,以真实历史作为论据,更加证明“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片段呈现二

以史为鉴,汲取中华民族“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的文化自信。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险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和基因密码。回溯历史长河,从尧舜禹湯到文武周公,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中国精神积土为山、聚河成海,让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流变而从未间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史为鉴,我们得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得以明白积淀在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得以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汇聚前行的磅礴之力。

写法取经

选段首先明确观点,并通过引用“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的名言来强调历史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列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强调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命脉。引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说明回顾历史能够使人正视当前的问题,明晰得失,了解兴替,进而明白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激发人们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凝聚前行的力量。选段整个论证过程结构清晰,逻辑流畅,语言表达简明扼要。

片段呈现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它依然富有生命力,依然是我们获得不竭智慧的重要源泉。

写法取经

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切合主题,符合时代主旋律。从历史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不仅仅是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经验教训能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何种进步之法,将历史之经验教训与新时代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无疑拔高了文章的层次,开阔了文章的格局。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审视历史经验教训,是文章立意升华的一大因素。

例文展示1

鉴往知来     向史而新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张阳阳

我曾倚于危栏,望黄河滚滚惊涛拍岸;立于山巅,叹长城蜿蜒百转千回。看历史那永悬不落的星火,碰撞汇聚成一整个皇皇盛世,其裹挟着数千年的颂歌与叹息,浩荡前行。我站在历史的星火中,可以看见今日前行之路。(将历史比作星火,假设作者本人在历史长河中眺望,并展望未来。)

忆往昔,以史为镜,可掌文化遗珠。

雨果曾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我们于历史长河中,听其风尘簌簌声响。曾记否,中华泱泱五千年,有阮籍“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的魏晋风骨,有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繁荣。暮雨哀愁,倾诉着数不清的辉煌岁月,耻辱记忆。在各种博物馆里流连,无声的件件文物都见证着时代的波澜壮阔。生逢这场人间盛世,应以史为镜,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以青春之音讲好中国故事,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引用阮籍、杜甫等文学大家的诗句,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作勾连 ,讲述历史的作用。)

看今朝,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教训。

塞万提斯曾言:“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立,是直白纯粹的沉甸甸的痛,无法想象那时的惨烈,雕塑、照片都是苦难的灵魂在南京城无声的悲鸣,展馆内是前所未有的寂静,只留下一个个姓名,化作水滴的声音,敲打心灵。在这里,历史是沉重的,苦难的灵魂以坚忍的意志引导人们向前走,也不断诉说着“勿忘、勿忘、勿忘”。“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恶就意味着重犯”,让我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图强。(引用材料中塞万提斯的话作为论据,既增强文章说服力,又强化了与材料的联系。)

眺未来,以史为基,可谱时代新篇。

历史照耀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湖南省委研究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联合湘潭、永州等地先后举办了“蒋先云革命实践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十个学术研讨会,宣扬优良传统和精神谱系。如今,中国人民坚持创新性转化、发展,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历史长河,奔流浩荡,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让我们在不忘过去的基础上开辟美好未来。(使用当下时事材料作为论据,立足现实,讲明以史为基的重要性。)

历史与未来纵横交错,星光与曙光汇聚成如今盛大灿烂的中国。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低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抬头望,前路任重而道远,需继续砥砺前行。正青春的我们,亦应顺着时代脉搏,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启航未来,领略时代之新章。(结尾点题。)

例文展示2

让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林桐羽

观今需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沉淀了民族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经验教训。五千年滚滚长河,先人们在中华大地上用血泪与情思筑成亿万人民共同的中华历史,是我们在今天砥砺向前的不竭动力。诚然,历史代表着过去,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都应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汲取前人之智慧,探索新时代的未知征程。(将历史与时代联系起来,点明主题。)

应充分感知历史,鉴往知来,厉行致远。

纵览中华之历史,前有隋炀帝残暴荒诞,不得民心,泱泱隋朝毁于一旦;后有唐太宗李世民引以为戒,秉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勤政为民,开启“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正如他自己所言,“以銅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滚滚洪流,严重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好在我们学会了总结经验教训,在新中国成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发展壮大。正如雨果所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举隋炀帝、唐太宗、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例子,通过对比论证阐明观点,更具说服力。)

应理性对待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历史是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其中仍包含已与时代脱轨、无法更新的部分,好比古人对于女性加诸的种种束缚,如“裹足”“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女性的发展,是“历史之糟粕”。马克思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扬弃”,意在提醒我们要理性面对历史经验教训,选择合乎时代、能不断更新的内容,才能做到真正从历史之中汲取养分。中国航天人学习钱学森,大胆开辟新的航天赛道,在传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取得了新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界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教训,提倡多元教育,才有了如今“百花齐放”的文化现状。一切都在提醒我们,以理性的目光对待历史,才能真正汲取最有养分的甘霖。(列举历史之糟粕,紧扣分论点“理性对待历史经验”,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增加文章立意的科学性。)

历史如一本经典名著,总能让读者常看常新。也许,历史的温度与光芒会随时间散去,但属于历史的智慧却永不会消散。“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翻阅历史教科书,我们在评说古人的同时,也是在审视自己。回顾历史,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透过“理性”的眼睛,从历史的智慧中选择积极的、符合我们当下需求的内容,才能真正让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经验教训历史时代
HANDS OFF THE WHEEL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东山岛抗登陆战斗经验教训及启示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48
抗美援朝战争中武建里穿插战的经验教训
军事历史(1991年4期)1991-08-16 03: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