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2023-03-11 23:29周子怡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理论大学生

周子怡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进入普及阶段,大学升学群体的特质、升学方式、学习行为、发展路径凸显多元化、异质化趋势,高等教育逐渐从“院校本位”模式向“学生本位”模式转化。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价由关注高等教育资源“输入”及其使用效率转向聚焦高等教育输出产品——学生的评价,旨在通过“可显现的证据”表征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现状、问题,并探索改进措施。[1]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增值评价”。对高校学生开展增值评价契合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满足高等教育强国系统内生优化的迫切需求。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高校当下亟需思考的议题。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已初具规模。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以“高校学生增值评价”“高等教育增值评价”为关键词,以“CSSCI 期刊+核心期刊”为限定条件,对所有年份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通过人工逐条研读筛选,最终获得20篇紧密围绕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有效文献,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思维方式:借鉴与批判

将增值评价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先面临概念和内涵的澄清问题。广义上看,增值指一段时间内教育活动为学生带来的正面、积极影响,增值评价是对这种影响的测量、描述和价值判断;狭义上看,增值评价考察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净影响,它以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依据。[2]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可显现证据为依据,以教育过程、学习成果为核心,基于学生的初始入学成绩、认知程度、能力水平等因素考察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期间所取得的进步情况的评价方式。[1]对国外增值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深入探究增值评价奠定了基础。目前来讲,这种借鉴已不局限于概念和内涵,也体现在增值评价目的与理念、指标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如周作宇等人借助美国大学生发展理论诠释增值评价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系,强调学生参与理论中“参与”“过程”“全人发展”等思想内核对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理念的深刻影响,他们还依据尤厄尔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定义和OECD 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度量标准,将增值评价的指标范畴扩展为核心认知能力、不同学科的专业技能和非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人格)。[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通过梳理美国公立高校自愿问责系统(VSA)的相关文献和具体实践,揭示了VSA的设计逻辑和推进机制。[4]

在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之余,国内学者立足批判视角,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增值评价进行审慎考量,以尽量规避因盲目移植他国做法而招致弊病。总体看,学者们的批判反思呈现以下几种表述形式: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现实困境及可能成因、关于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争论、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局限和挑战。批判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理念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增值评价模型与工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值评价数据设计的局限性和收集的困难性、增值评价结果的诊断性和应用性、增值评价理念与政策在现实学生评价中的落实程度。当前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处于低迷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缺乏本土化的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理论。本土化理论的缺失为科学解释高校学生的自主发展机制设置了障碍。二是相较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评价数据难以收集。由于高校学生流动性相对较高,易出现更换课程、请假、辍学等现象,增值评价面临数据分散、缺失等现实挑战。因此,要想推进高校学生增值评价,首先应加强理论深耕以开发适应我国大学生发展的增值评价理论;其次应重视数据库的日常建设以保障增值评价数据来源;最后应依据实证案例、真实数据构建高质量的增值评价方案。此外,增值评价的主体是否多元、增值评价的指标选取是否能引导学生全面且个性的发展、增值评价的工具与模型如何在实际测算中将随机误差降至最低、增值评价的结果预测功能是否完善等问题,也值得国内学者进一步批判和商榷。

二、聚焦内容:工具与模型

随着对高等教育问责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内部需要能够测量成绩和追踪增值的工具与模型以帮助高校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教育评价工具是测量评价对象时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服务于教育评价目的,其科学化程度反映了教育评价的发展水平。教育评价模型是数据库中数据能够提供信息和操作的形式框架,是现实世界的模拟和抽象,是理解、运用教育评价数据的基石。就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研究内容而言,教育评价工具与模型出现的频次最高。总体上看,国内针对增值评价工具与模型的研究呈现以下三种样态。

一是分类介绍。学者们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增值评价工具与模型总结归类,并简要论述其分类标准、适用范围、优缺点等。相较于其他两种研究样态,该样态在当前学界最为普遍,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具体而言,在增值评价工具方面,国内学者总结出标准化测试和自陈式量表两类工具。标准化测试用于测量大学生的核心认知能力,如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引起国内学者关注的工具有:美国“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CLA)、OECD“高等教育学术成果测试”(AHELO)、澳大利亚“毕业生技能评价”(GSA)等。支持者认为该类工具能直接测量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测量结果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增值评价,而且可服务于教育问责、政策制定、课程计划调整等多样化目的。[5]反对者认为该类工具无法体现教育带给学生的多元化增值,易导致人们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潭。[6]自陈式量表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课内外活动感受、个体与环境互动情况、个体发展与进步情况、个体投入程度进行自我陈述和自我评价。引起国内学者关注的工具有:美国“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美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SSS)、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CEQ)、英国“全国大学生调查”(NSS)等。近年来,本土化自陈式量表开始在国内涌现,较具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中国大学课程学习经验调查”(CCSEQ)、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支持者认为该类工具能将学生个人背景、院校特征、环境经历等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协变量纳入考量范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标准化测试过于注重客观数据的缺陷。[7]但也有反对者指出自陈式量表的信效度有待进一步考量,且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发展”无法替代客观测量的增值结果。[8]在增值评价模型方面,国内学者提出了残差模型(RM)、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M)、分层线性模型(HLM)三类模型。[9]残差模型旨在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均变化值和方差表示增值幅度及其变异的均匀程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纳入统计范畴,分析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计算实际观测值与期望值间的残差,并可预测发展态势。分层线性模型是“回归的回归”,它通过量化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各层次因素以设计层层嵌套的回归方程,将作用至学生学习成果的其他因素与学生个体或教师和高校的影响分离,旨在找到主要因素。

二是项目研究。国内学者在系统梳理国外高校学生增值评价项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项目增值评价工具与模型的运用情况。如陈琼琼在借鉴美国大学生学习投入项目时,从问卷组成、调查对象、抽样方式等维度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增值评价工具——“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10]

三是迁移运用。国内学者立足多元研究视角,借助增值评价工具与模型,针对我国教育实际中的问题,开展本土化定量研究。如杨晋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出发,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运用教育生产函数的增值评价模型开展了我国学生成长及就业增值评价的性别差异研究。[11]

三、立论依据:现实与理论

我国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大体遵循两条立论原则:一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诉求;二是依据大学生群体面对的现实问题背后的一系列理论根基。

从现实诉求上看,随着高等教育步入普及阶段,一方面,大学升学群体的特质、升学方式、学习行为、发展路径逐渐凸显多元化、异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多元化教育功能、高质量教育产品的期许不断增大,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在此背景下,三方面现实诉求应运而生。第一,如何构建“绩效问责制”以提供学生培养状况的直接证据。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重要举措的高等教育问责制,该制度已由关注高等教育资源输入及其使用效率转向聚焦高等教育的过程和输出方面。高校需通过提交绩效报告、教育评估等形式回应社会问责和政府监管需求,旨在通过“可显现的证据”表征本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探索改进措施。[1]第二,如何改革教育评价体制、以公正平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人们逐渐意识到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观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教育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学业水平提升为主要目标,注入更多“民主”“平等”“多元”的时代精神。[12]第三,如何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评价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教育评价不是向家长和学校展示学生在群体中居于何种位置,而是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与缺陷,然后更加有的放矢地追求卓越和谋求个性发展。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迫切诉求为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是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确立目的理念、构建指标体系、设计运行机制的根本遵循。

从理论根基上看,国内学者聚焦大学生发展理论,该理论聚焦学生的成长与变化,通过论述个体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群体间的人格差异,学生个体与高校环境的关系,高校在学生发展中的介入作用等议题,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化、科学化解释。在大学生发展理论集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包括个体与环境互动流派、认知结构流派、社会心理与认同发展流派、类型流派、整合型流派等。[13]尽管大学生发展理论流派的学科基础不同,核心议题各异,但各流派都将学生置于系统中心,对学生发展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阿斯汀的IEO 模型属于大学生发展理论中的个体与环境互动流派,对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具有奠基意义,是国内学者常用的基础理论。IEO模型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的变化,以评价各类高等教育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效果。对于高校学生增值评价而言,该模型将学生的个人特点与背景特征从高校教育环境中分离出来,强调学生发展程度取决于作为“环境”主体的高校和高校教师与作为“输入”主体的学生之间的交互程度,为增值评价构建学生学习效果与学生投入和高校环境间的函数关系奠定了基础。[5]IEO 模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最早研究增值评价的理论之一,不仅从“输入—环境—输出”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学习起点、过程和结果,为高等教育增值评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相较于其他大学生发展理论,能更加科学地解释学生群体发展与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

四、新兴趋势:实证与融合

随着研究的推进,国内学者开始强调增值评价的本土化实践和发展,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凸显实证和融合的新兴趋势。[14]

一方面,国内学者基于高校学生学习的调查数据,测量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行为变化,比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预期标准间的差距,计算与分析学生学习的增值程度。汤建民曾指出,我国之所以缺乏本土化的大学生发展理论,是由于学界尚未对大学生群体展开真正意义上长期、系统的实证研究。在缺少大量数据、案例的情况下,学界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全过程,更无法构建一套高质量的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方案。国内学者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调查具体增值评价项目中的学生学习现状;二是收集学生增值评价的调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调查数据处理与运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对于前者,通过控制学生个体特征、高中学习背景、家庭背景等因素,引入学科专业、院校类型、课程学习、社会服务等自变量,考察高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增值的影响,计算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增值程度。[15]对于后者,旨在通过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反馈数据将评价结果转化为体现增值评价价值观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增值的目的。[16]具体而言,增值评价是一项技术,学者可以使用该技术来获取所实施的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的实证数据,并凭借实证数据提炼反馈信息,建立教育举措和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议题的联系,在秉持增值理念的基础上寻求改善教育举措的思路和途径。

另一方面,国内学者顺应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和增值评价本土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系统探索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中国特色融合策略。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多聚焦“融合什么”“如何融合”等问题。目前来看,国内学者以价值多元化为导向,以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协商为原则,将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嵌入教育评价的总体战略框架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价值诉求、数据获取、经费投入、评价目的等维度,综合比较与衡量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特色与优势,研判增值评价与其他三类评价的互通性、互补性和融合性。[17]此外,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需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评价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当代本土教育问题为导向,探索高校学生增值评价与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融合路径。国内学者已开始尝试将高校学生增值评价与时代议题联系起来,涌现出一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如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格局,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引入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秉持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增值评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融合途径;将增值评价引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评价取向、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运用等维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

五、研究反思

第一,深入探讨理论根基与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作用机制,厘清高校学生增值评价实施过程中理论对应的维度和发挥的功能。相较于沿袭传统评价理论的研究主题,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理论基础较为清晰且富有特质性,多以大学生发展理论集群为根基。该理论集群与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理念具有逻辑同构性。然而,作为立论依据的理论根基不能仅仅停留于提出阶段,更要关注理论的阐释与运用,即揭示理论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如何助力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模式构建。

第二,探索适切理论指导下融合结构、功能、过程、方法等要素的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模式。当前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评价工具和模型。然而,一味强调客观工具和数学模型的使用不仅无法体现增值评价蕴含的多元教育价值,易跌入工具理性的陷阱,而且易忽视增值评价的其他环节,不利于增值评价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因此,国内学者亟需思考如何立足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视角,系统阐述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目的与理念、指标体系、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分析与运用等要素的组织规律和表现形式。

第三,结合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既从整体概括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发展脉络、现实运作,又能选取典型项目个案描绘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实践操作。宏观研究是对增值评价背后的历史渊源、运行机制和价值意蕴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是超越事实经验进行的理论分析和整体把控。个案研究能对具体增值评价项目展开深入分析,为我国实施高校学生增值评价提供针对性指导。

第四,加强面向国内大学生群体的实证研究,运用可显现证据比较学生实际表现和预期标准间的差距,并通过结果反馈引导教育实践趋于完善,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升、能力增值的目的。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的实证研究首先需要调查学生在不同能力方面、不同环境下、具体增值评价项目中的发展现状,直接呈现学生的增值数据;其次需要立足结果反馈分析数据运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阐明不同教育政策和实践与学生学习成效间的因果关系,帮助政府、高校、教师改善教学行为,共同致力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