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智为治: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进路

2023-03-11 09:24:33白启鹏
理论探讨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

白启鹏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科学和控制论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程序或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科学和技术。人工智能常见的应用有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这些技术以算法、计算和数据为支撑,实质上是模拟人类的思考、认知、决策和行动过程,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和任务。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智慧的“容器”[1]。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2]。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乡村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乡村治理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社会治理难度大等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3],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创意”,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一、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逻辑

在数字化时代,乡村治理需要与时俱进。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区块化等特性,可助力乡村治理更加便捷化、高效率、信息化,显著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推动乡村治理工作数字化

传统乡村治理方式较为落后,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较少。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于乡村治理,使乡村治理工作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传统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转化为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省去很大一部分人工操作。比如,在种植业中将植物生长周期、灌溉水量、施肥量、喷洒农药量等进行数字化控制,智能识别种植中的问题和难题,推进田间种植现代化,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再比如,作为基层治理组织的村委会在过去基本依赖人工手段进行农村基础建设、维护公共安全等工作,表现出工作效率低、信息反馈慢等缺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得村委会实现治理工作数字化,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其为村民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

我国乡村人口众多、资源数据庞大,传统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快速准确地得出结论,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结果,使农村统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随着互联网体系和5G技术的发展,乡村地区信息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养殖数据统计、市场需求量预测等方面自动化处理相应事务,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用于构建信用体系等社会化机制,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民生质量等目标。

(二)促进乡村治理场景智能化

在社会治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发智能化监管系统,快速发现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隐患。智能摄像机、无人机、智能警戒系统等监控设备以及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可以智能识别安全问题,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处理效率,保障乡村社会公共安全。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水质、空气质量等进行监测,快速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食品质量检查,可以有效防范乡村食品安全问题。此外,人工智能监管系统还可以在城乡建设领域、交通安全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实现智能化监管,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智能算法等技术,对乡村人口、资源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决策者快速高效制定乡村发展政策和计划。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和预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乡村发展计划的可行性。依据分析结果,决策者还可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促进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社区生活层面,物联网、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能家居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服务大大提高了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了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加快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三)增强乡村党员教育精准性

日新月异的乡村发展对乡村党员的知识、理念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城市党员相比,乡村党员所处环境相对封闭,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资源质量不高,部分乡村党员的理论基础薄弱,对党的理论了解不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慧化、自动化、快捷化的教学方式,使乡村党员干部教育更加全面深入。

在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对乡村党员的理论知识储备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评估和分析,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内容推荐和学习设计,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兴趣爱好、职务职责、年龄等进行目标化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

在党课学习和专题讨论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数学模型运算,实现大数据模拟和结果展示,帮助教育机构和党员工作者深入了解乡村党员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活跃度。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借助应用程序提供指导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乡村党员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使其可以助力乡村党员干部教育真正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精准化。

(四)提升乡村群众工作实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为制定更科学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可以快速分析和处理大量的群众意见和建议,根据统计结果得出可靠结论;可以实现群众治理前端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群众的知识素养,增强群众参与的能力和积极性。利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进行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问答系统,可以帮助群众即时查询政府的政策信息、办事流程等,减轻人工服务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乡村政务领域,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事务处理效率,还可以实现在线交互和资讯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如智能化接待大厅、人脸识别推送等创新实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使政务服务更加智能、高效、便捷。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文化宣传领域,不仅可以实现在线教育和文化传播,还可以实现在线文化展示和传统文化保护,如虚拟展厅、在线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从而提高乡村教育普及率,优化乡村文化氛围,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还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防止负面舆情不断扩散、发酵和蛊惑人心,还人民群众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乡村治理在领导组织、结构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治理效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一)人工智能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最基础的党组织单位,负责党的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4]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乡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发展、解决农村问题、维护群众权益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乡村地区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压力增大,各种矛盾和问题随之出现,给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乡村党组织管理力量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无法正常运行,难以履行担负基层服务、群众权益维护等职责。基层党组织成员多、信息量大,信息管理不规范会导致信息混乱和效率低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5]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党员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建立党员信息数据库,“‘互联网+’党建技术平台的机制使得多主体通过线上扁平化协商议事成为可能”[6],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发布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化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分类、自动推送,提高信息发布的质量和效率。让党员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和工作安排,增强党员的思想认同和凝聚力。党的组织会议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活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化会议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制定会议议程、记录会议过程、生成会议决议等,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从而协调组织内部力量,制订工作方案,推进党建工作。

(二)人工智能改变传统乡村治理模式

虽然传统乡村治理模式有其优点和可用之处,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民主性不足。在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下,权力往往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少数人决定是村级治理中的普遍现象”[7]。乡村治理缺乏民主、开放和透明的民主机制,“乡村精英群体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治理主体”[8],这就导致了群众对乡政府和村委会缺乏信任,治理效果不尽理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化问卷调查、在线会议讨论等方式,实现民众的广泛参与,促进民意参与民主化。基于智能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民众可以更方便地查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有效发表意见和建议,对乡村治理规划和政策进行监督。智能化在线投票系统可以实现“点对点”电子投票,防止群体点击等不安全行为发生,进一步推动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民主辩论平台可以促进公民诉求表达,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其次,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透明度不足。在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下,治理过程和决策内容缺乏清晰的规范和明确的程序,村民难以得知治理进程和治理详情,不仅容易引起其怀疑和不满情绪,还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需要逐步建立村庄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决策过程,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与公正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化监管和信息自主获取等方式,实现信息透明化处理,破解传统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智能化应用程序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全面实现对政策的决策、实施、反馈等的实时追踪和透明公开。

再次,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专业性不足。在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下,一些乡村干部经常凭借个人经验、常识进行村务管理,很容易造成误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决策、预测、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原先需要依靠人工处理、集体讨论、会议研讨等进行的决策,现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决策。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提前安排应急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更实用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辅助,协助乡村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确定发展方向,从而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最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环保意识不足。传统乡村普遍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废物处理设施,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较多;乡村治理主体的环境责任意识薄弱,环境治理手段匮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数据,科学制定环境政策,并追踪政策执行的效果。人工智能传感器以及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技术等,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环境数据,预测未来的环境污染趋势和可能的影响。RFID射频技术、AI监控和GPS定位技术等可以监测和管理垃圾处理设施,分析垃圾产生和处理数据信息,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垃圾处理政策。无人机技术、智能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可以监测农业生产过程,预测天气和疾病等影响因素,合理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人工智能降低流动人员治理难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乡村流动人员治理难度也随之加大,有必要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例如,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监测特定区域内的流动人员,将数据发送到云端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情况。

由于乡村流动人员的强流动性,政府很难为其提供精准化的服务;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涉及流动人员的打工、租房等市场多处于无序状态,政府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很多在外打工的乡村流动人员没有社保和公积金等保障,一旦遇到疾病或意外难以得到相应支持。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有意愿为乡村流动人员提供服务,但由于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网点分散,也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乡村流动人员中有相当比例的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政府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服务,但由于乡村流动人员的强流动性,这些服务往往很难持续,难以产生显著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技术,政府可以精准预测乡村流动人员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政府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服务系统,为乡村流动人员提供在线办理社保、教育、医疗的自助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算法,识别流动人员的行为模式和趋势,政府还可以识别流动人员的生活风险,如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生活困境等,通过及时干预或走访慰问来防止问题恶化。当乡村流动人员出现异常行为时,人工智能可以立即发出警报,帮助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人工智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工智能在促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数字化应用和鼓励市场创新,均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力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乡村医疗资源短缺、医护人员配备不足、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困难,导致农村患者看病难。乡村医护人员教育和培训水平较城市偏低,医疗知识和信息落后,专业技能不够精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可以将城市的专业医疗资源引入乡村地区,从而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教育水平均等化。乡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校舍破旧、教学环境不佳,影响教学效果。乡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很多乡村学生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平台,可以为乡村学校提供“市级+”“区级+”“县级+”等实验性课堂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评测和二次开发,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再次,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交通服务均等化。乡村道路质量不高、路面状况不好、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线路单一,导致群众出行不便。部分乡村在农作物收获时货车扎堆拥堵,导致运输效率低下,阻碍了农产品运输。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乡村地区实现智能交通管理。通过对交通流量、路况、车辆行驶轨迹等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提高农产品运输和村民便利出行的效率。

最后,人工智能可以促进社会保障水平均等化。乡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窄,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及其他社会保障程度较低,而且由于资讯不对等和知识缺乏等原因,在享受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如补贴金额不足、资料审核烦琐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善乡村地区社会保障条件,提供改善疾病预警、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使社会保障更加智慧、高效、公平。

三、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更为智慧、高效、便捷的方案,不断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未来应从营造氛围、完善技术、提升素养、构建体系等维度入手,推进人工智能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一)营造人工智能应用氛围

在实际应用中,部分乡村治理者对人工智能存在抵触情绪。“技术恐惧论者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短期之内会造成大面积失业、数据和隐私遭受侵犯、贫富差距拉大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甚至有可能僭越人类的地位,脱离人类的控制,或者被恶意滥用,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9]。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者制造的诸如智能机器人、语音助手等程序存在安全问题,增加了公众的抵触情绪。因此,营造“人民乐于接受人工智能”的氛围,是在乡村治理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前提。

对于乡村居民而言,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技术还不了解,对其潜在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益也知之甚少,“而数字素养是农民个体融入数字社会、享受数字红利的关键”[10],所以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宣传和普及非常必要。既可以利用村庄场馆、掌上乡村等公共媒介进行介绍和推广,也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人工智能技术课程、技术知识普及等教育活动,让人们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减轻应用疑虑。在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时,需要依托乡村居民的文化背景,尝试将本土文化、传统习俗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乡村居民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认知。

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应用氛围,要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其带来的生活便利。当前,农村面临传统农业技术落后、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困境,人工智能技术应着手解决农民身边的问题: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及时调整环境因素,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管理温室,实现精准灌溉等;再比如,滴滴打车、淘宝村淘、微医、爱白菜等一批创新企业,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极大改善了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当人们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为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时,自然也会更加接受和认可。另外,还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充分考虑乡村居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共享和使用需要确保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保证数据采集的合理合法”[11],不能侵害乡村居民的隐私权。

(二)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基础

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不是依赖国家权力,而是依赖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和算法支持。由于数据和算法在权力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性,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和互联网企业为了获得人工智能技术的赋权红利,纷纷向人工智能企业转型。要不断调动人工智能企业的积极性:在算法设计方面,不断夯实深度学习、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底层技术;在数据整合方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数据综合作用,将原本孤立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实现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共享,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服务。

在乡村治理中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基础,需要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要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邀请人工智能专家和团队到当地提供技术支持,并从专业角度开发多种人工智能产品,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要加强人工智能科技攻关,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进行农产品鉴别,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出口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气象、土壤、作物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各种智能农机设备,为农业生产带来技术变革,如通过智能作业系统进行无人化作业,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农业生产服务。

(三)提升治理主体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科,乡村治理主体应用人工智能,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应用范围等。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以现有的培训体系为基础,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培训,为乡村治理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包括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应用等内容。通过学习,乡村治理主体可以熟悉各类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模式,掌握整个技术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规律。政府应为乡村治理主体提供线上人工智能自学资源,如在线人工智能学习平台、自学教程、演示视频等,还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会议、派遣工作团队等形式开展深入学习。

提升乡村治理主体智能素养,在实践中应用人工智能。政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相关实践项目,如乡村医疗、环境治理、乡村教育等,让乡村治理主体亲身体验并取得实际经验。政府不仅需要提供实践机会,还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相关支持,包括前期的方案研究、后期的调查分析和管理等。增强乡村治理主体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其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的应用伴随着信息安全和信息监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提升“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12]。人工智能应用既使得海量的信息获得处理和储存,也意味着安全问题和监管难度的加大。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治理主体需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相关防护技能,学习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等安全知识。政府则需改进政策和制度,增加信息安全和监管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信息保护机构,制定相关安全规定,进行有效监管。

(四)构建智慧乡村治理体系

智慧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基于人工智能新技术,针对乡村发展现状和治理需求,构建的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现代治理体系。智慧乡村治理体系主要依赖于信息化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手段,以及通过这些手段实现的数据共享、远程监测、智能化管理等应用。例如,通过建立乡村综合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综合管理,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可以实现农田水利、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互联网+农业”、智能农业等创新模式,可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智慧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智慧农业、智慧生活、智慧社区等对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多方面推动科技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只有全面考虑地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强的智慧乡村治理体系。在此过程中,智慧乡村的信息化、数字经济、物流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向智能化转型,例如:合理规划物流配送网络,保证农产品新鲜度,实现农村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广电宽带网络覆盖,开发数字公告、电话营销、农村电子商务等智能程序,打造信息服务平台。

实际上,智慧乡村治理已经在不同地区得到落实:比如,湖南省芷江县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以智慧农业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核心,打造了覆盖全县的“智慧芷江平台”,实现了信息网络、智慧农业和智慧社区的全面升级,该平台安装了空气质量检测仪、生态智能监测系统、农业无人机等设备,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智能化,有效提高了芷江的农业生产水平;再比如,四川省大竹县在智慧乡村治理方面注重发挥各行业的协同作用,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物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无线光纤全覆盖,运用智能室内环境管理、智能气象、智能健康等平台,实现了水稻种植智能化、畜牧养殖智能化、农垦智能化、社区生活智能化,极大方便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类似的智慧乡村治理实践值得继续推广。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智能制造·AI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6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