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与孤寂

2023-03-11 12:11:23陈孟瑶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笑语青玉案下阕

陈孟瑶

中国古诗词中描写上元节的诗句数不胜数。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周邦彦《解语花·上元》的“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都描绘了上元佳节喧闹热烈的氛围。但我更喜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因为这首词在描写繁华的背后有对孤寂情感的细腻表达,含蓄委婉,韵味无穷。

此词从元夕之景写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写烟花、灯色之盛。初春百花未开放,春风只好吹开了火花焰色,千盏花灯绽放,洋洋洒洒的烟火从苍穹坠落,如星星化雨般洒向人间,如梦如幻。“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名贵的车马载着才子佳人,也许是他们用了什么名贵香料,一路上香气四溢。雕花马车穿行于灯花之间,玉箫迎着那光色,与笙齐鸣,月渐西沉,鱼龙合舞。诗人用“宝”“雕”“凤”“玉”等一系列华美之词,烘托了元夕街市的繁华。

上阕极力描绘盛景,下阕则落笔于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妇女盛装,笑语盈盈地从词人身边走过,然而她们却不是诗人所寻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词人苦苦追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那人”在灯火昏暗的地方,那么不起眼。此时,读者才明白前面所述皆是为了反衬“那人”不同于一般的胭脂俗粉的形象。于是,一位清丽脱俗、孤高淡泊的倩影映入读者眼帘。

在中国古诗词中,“香草美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统治阶级却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反而粉饰太平,众人皆被攘攘繁华所蒙蔽,唯独辛弃疾勘破形势,欲力挽狂澜而不得,词人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由此可知,“那人”在這首词中,也是词人自己。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孤芳自赏是难以准确概括其无奈的。“那人”,或指故都汴京。建炎南渡后,元夕之时杭州繁华,汴京“灯火阑珊”是可预想的。词人至此收笔。词中景以杭州盛世为主,关于故都只用“阑珊”二字匆匆盖过,悲愤、忧虑、讽刺之情交融,隐于景中。有人言“那人”是指辛弃疾的意中人,这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了。其实,“那人”这一意象具体所指并不重要,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要能领会诗词的美妙意境足矣。

从《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宋朝佳节的繁华与热闹,但是也能感到一种孤寂。这种孤寂是“遗世而独立”的孤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省,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而这孤高、自省、坚持,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湖北咸宁市崇阳县第一中学(A300)班】

◆点评

本文鉴赏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者紧扣“繁华”背后的“孤寂”进行写作,并结合词人的经历以及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赏析。首先从词的语言出发,对词的上阕进行分析;然后从意象的角度对下阕中的“那人”进行评析,这部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最后对整首词进行鉴赏,点明主旨。作文叙述重点突出,写作语言典雅,思路明晰。

猜你喜欢
笑语青玉案下阕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岷峨诗稿(2023年3期)2024-01-29 18:51:06
董长贵
思念的五月
雾中行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你的笑语
文学港(2016年12期)2017-01-06 12:34:07
半阙词
躬耕(2016年4期)2016-05-04 22:58:50
锦诗:青玉案·元夕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