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
THE DESIGNER
戚山山: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14 岁留美,以最高学士荣誉SUMMA CUM LAUDE 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以最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2010 年作为唯一一位特聘研究员被派送至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RPBW,回国后师从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教授,获得博士学位。
2013 年成立独立女性建筑事务所,致力于中国城市问题思考和中国乡村实践,反思如何超越地域限制,为世界带来中国文化。她至今进藏60 余次,并于2016 年起参与松赞滇藏线全域打造、及全国性“宿集”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建设。
如何認识戚山山?十年前,媒体从她的履历里提炼出了几个关键词,“哈佛”“美女”“建筑师”,此后这几个词几乎一路粘连着她,回忆起来,包括她在内的女性建筑师难免会觉得这十年是“在中国被标签化的女建筑师的十年”——或许前些年的确如此,但十年后,当我们再提起这位建筑师,已经毋需借助某些零散的词汇,而是在她的建筑实践中、在一砖一瓦之间组织成一个丰满且立体的戚山山。
2012 年,戚山山在美国创立了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2013 年,在杭州设立创作和研究性事务所。14 岁就抵达美国求学,受惠于那里开放多元的环境与新鲜的视角,聪明的戚山山并没有经历太长的适应期: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就读于哈佛大学,2010 年作为唯一一位特聘研究员被派送至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RPBW,用“顺风顺水”来形容这一路求学经历,似乎都显得过于谦逊。
而后,她用“回到西湖边”描述她的返航。戚山山一路走到了很远的地方,但小时候天天和西湖打交道的经历形塑了她的世界观,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西湖是包罗万象,西湖也是润物细无声——“人、自然、山和水,一切好像本来就应该如此。”这一点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她后来理解建筑以及建筑之外的事与物。从来古山居,戚山山在松赞滇藏线上的第一个项目开始,到如今她已经陆陆续续接手了十余处松赞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特别之处,但这些建筑物就如同有机的篇章——当建筑师离开,建筑物与住客、打理它的人继续共处,持续不断地生长。
“在南迦巴瓦山居落脚之后,到来古山居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建筑是有松有紧的,上一个或许亲近自然,下一个会敬畏自然,它有起落,就像导演电影的每个章节一样。当你的建筑完成了,它仍然活着,你继续关注着它们的成长——在环境里风吹日晒,有没有变得更加生动?它与周边的植物有没有相处融洽,还是说迅速地衰败?在我的理解中,这些建筑还有着紧密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兄弟姐妹一样。”
对建筑的理解,尤其当其直面庞然雪山的凝视,需要一种超越建筑师的目光,以更全面的、丰富的视角去理解地域、场所乃至与空间产生交集的人。带着不断更新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洞察去看待建筑,“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去融入”,在采访里,戚山山和我强调这一点。
这十年里,对于建筑的理解同样带来了对于建筑师这一身份的重新理解。过去,在接受外界的采访、演讲这些并非与建筑本身直接产生联系的工作时,戚山山会掂量:有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如今,她可以更从容地将其视为丰富自己个体经验的一部分:“我越来越意识到,当你只有开始理解这个世界时,对于建筑的理解才会变得自然而然。”
当问及关于松赞这件成名作是否还有遗憾的地方,她回答道:“认真做了,是没有遗憾的。”就像所谓女性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并不在戚山山的考虑范畴内,“遗憾”是面向过去的,相比之下,她更愿意关注的是“未来”何如。或许下一个十年会有新的标签诞生,关注越多,审视亦如是。但戚山山正心无旁骛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建造自己的规则,山有其起伏和流转,走过这一座,下一座仍静候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