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宓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用性别来圈定创作者,乃至使用者,这样往往容易落入一种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的陷阱中。但在审美这件事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男女之间是有一些差异的,这种差异并非像男宝用蓝色,女宝用粉色那样泾渭分明。往往会结合了各自的文化、教育、地理背景,呈现出更复杂细腻的层次。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当属林徽因,但人们提起她首先想到的是:民国女神,梁思成的太太。而当她去世后,梁思成为她设计的墓碑上赫然写的是:建筑师林徽因墓。建筑师——这才应该是她最看重的身份。在梳理中国古建筑、景泰蓝工艺保护乃至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设计工作中,她的视角与贡献无可取代。而林徽因崭露头角的年代比起英国首位女建筑师简·德鲁(Jane Drew)还要早十来年,以后者命名的Jane DrewPrize(简·德鲁奖)专门表彰“对女性在建筑界地位提高有卓越贡献”的人,历届获奖者中的多位也斩获过普利兹克奖。
本期专题我们走访了中国的中生代女性建筑师群体:戚山山、张西、周渐佳和鲁雯泋,她们的教育背景丝毫不让须眉,她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导向了最终作品的结果。诗意、成长、未来、内在美、打动感官,这样一些关键词从与她们的对话中跳脱出来,侧写出一种女性建筑师的视角。由于篇幅有限,还有一些建筑师来不及呈现,但她们的存在,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建筑的风景。或许就是在她们之中,未来也会有人捧起简·德鲁奖。
本期介绍的智利的家的主人也是一对建筑师夫妻档,在对自己居住空间的打造上,虽然采用了看似冰冷的水泥材质,但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它与周遭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光线在空间中的留白与流动,从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哲学思考,更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这也契合女性情感丰富的特质;与之相比,另一个女性视角的家则是在伦敦,身为室内设计师的女主人将大量自然纹饰和色彩应用在老宅翻新上,其结果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对女性审美的预判;而家居博主飘飘在北京的家,则完全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打造的,关注日常收纳的便利和功能空间动线,提升整体居住的舒适度。毕竟鞋子好不好,合脚才是第一位的。
无论是独立女性还是一家之母,在大多数的中國家庭里,女性在家中停留的时间还是要多于男性的(这里不是说家务分配)。新时代里,持家有方也当有另一种解读:餐桌艺术、插花艺术、软装陈设、艺术收藏……从某种程度来说,女性审美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与厚度。
最后,祝亲爱的读者们三八妇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