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燕, 金娟, 鲁长根, 叶彦佚, 黄悦, 刘哲
(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一不可。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粮食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升级,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场合强调大食物观,释放重要信号,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分析有关发达经济体食物消费结构及农业政策演变,阐述大食物观形成的国内背景,解读大食物观的内涵,并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食物安全概念的演进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充实的过程,最初提出时的主要内容是确保食物数量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1],从数量安全逐步拓展至质量安全,富有人人买得起、营养和可持续获得等特点(表1)。
表1 国际组织不同时期关于食物安全的定义
1.2.1 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口径,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相对富裕,低于30%为富足。基于FAO官方网站(https://www.fao.org/home/en/)数据,对近60年有关发达经济体主要食物消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温饱阶段,主食消费量占比较高;在小康阶段和相对富裕阶段,主食消费量逐渐减少,其他食物消费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变为多样化;进入富足阶段后,食物消费结构逐步趋向稳定。此外有关发达经济体进入富足阶段时间有先有后(表2),食物消费结构进入稳定期时间也各不相同。美国进入稳定期的时间约为20世纪60年代,德国、日本约为20世纪90年代,韩国约为21世纪初[2]。
表2 有关经济体按恩格尔系数阶段划分
以德国、日本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居民生活水平从小康、相对富裕阶段进入富足阶段[3],大米、小麦等主食类消费量明显下降,肉类、水产品稳步上升,蔬菜、水果先上升后稳定。20世纪90年代之后,各类食物消费数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稳定(图1~2)[4]。
图1 1961—2019年德国主要食物年人均消费量
图2 1961—2019年日本主要食物年人均消费量
1.2.2 进入稳定期后的主要食物消费情况
通过对人均主要食物消费数量分析,发现食物消费结构趋于稳定后,有关发达经济体主要食物年人均消费量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部分食物因饮食习惯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图3)。大米、小麦等主食年人均消费量整体相近,稳定在130 kg左右,德国相比于其他经济体略高;蔬菜年人均消费量也整体相近,稳定在100 kg左右,韩国受泡菜文化等因素影响高达215 kg;肉类和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也整体相近,稳定在110 kg左右,其中日本、韩国水产品占比较高;水果年人均消费量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德国为100 kg左右,日本、韩国为60 kg左右。
图3 稳定期有关发达经济体主要食物年人均消费量
日本、韩国与浙江省的饮食习惯相似性相对较高,对分析浙江省食物消费趋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日本大米小麦等主食类、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年人均消费量分别维持在124、45、60、107、51 kg左右;韩国则分别维持在132、61、55、215、68 kg左右。
通过对人均主要食物消费占比分析,按照膳食营养的角度,有关发达经济体主要食物年人均消费占比整体相近,略有差异(图4)。美国、德国的大米、小麦等主食与蔬菜之和占比为50%左右,日本、韩国为60%左右;各经济体肉类、水产品等蛋白质类食物占比趋同,均为25%左右;美国、德国水果占比为22%左右,日本、韩国为13%左右。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大米、小麦等主食类与蔬菜之和占比为51.4%,肉类和水产品等蛋白质类食物占比为27%,水果占比为21.6%;日本大米、小麦等主食类与蔬菜之和占比为59%,肉类和水产品等蛋白质类食物为27%,水果占比约13%。
图4 稳定期有关发达经济体主要食物年人均消费占比
通过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政策演变,发现其政策导向也呈现由保障粮食数量供给,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绿色生态等迈进的总体趋势,与各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同步匹配。
美国:20世纪70年代,为增加农产品产量保证供给,实施价差补贴政策,对于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的农产品由政府提供补贴[5]。1990年开始,每5年更新一次《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导国民食物与营养摄取[6],引导农业多样化发展。本世纪初,颁布《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和《食品、保护和能源法案》(2008)[7],扩大补贴范围,加大政府农业保护力度,降低市场作用,增强本国农产品竞争力。2014年出台《农业法案》,改变农业扶持手段,由直接干预转向农业保险。2018年设立专门农业补贴,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风险[8-9]。
欧盟:1962年全面实施共同农业政策(CAP),通过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干预价格等政策建立多角度的农业支持体系,并建立对外关税壁垒和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市场[10]。20世纪80年代, 粮食生产从自给自足到生产过剩, 农业政策目标从促进农业生产调整为减少过剩、提高质量、保护生态、发展农村[11]等。1992年对农业政策进行改革, 推出以限制生产面积和产量为目的的补贴政策。2006年以后,出台牲畜饲养密度、强制休耕等制度,补贴不再与生产挂钩, 但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应对、动植物健康等挂钩,所有成员国必须将30%的直接支付用于永久性草地、作物多样性、生态重点区等保护方面[12-13]。
日本: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对农业特别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大米统购统销,政府高价收购、低价卖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20世纪70年代,实施休耕、转耕政策, 通过补助金引导农户从种植大米转向种植其他农作物。1993年为应对农业从业者减少和老龄化问题,制定《认定农业者制度》,培养高效、稳定的农业骨干。1999年颁布《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着力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功能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市场开放化[14]。2009年出台农户所得补偿制度, 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推广无公害生产,政府对因化肥、农药限量使用造成的损失给予补贴[7]。
钢筋按设计要求在加工场加工完成后,农用车运至调压井口,采用50 t汽吊吊至衬砌工作面。竖向钢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环向钢筋采用焊接连接。
从需求侧看,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日益升级,在确保数量的基础上,进入求质量、求多样、求营养的阶段。1978年,我国粮食(口粮)年人均消费量为230.8 kg,此后10余年一直稳定在230 kg以上的高位,其中1984年达到峰值为243 kg[15]。1990年后,我国从解决温饱问题跨入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粮食(口粮)年人均消费量逐年下降,其他食物消费量快速增长。1990—2020年,粮食(口粮)年人均消费量从227 kg下降为141 kg,肉类、禽类、蛋类、水产品、水果和食用油年人均消费量分别增长了0.5、6.0、2.5、2.9、0.6、1.3倍,蔬菜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00 kg左右(图5~6)。
图5 1990—2020年全国粮食、蔬菜、水果、食用植物油年人均消费量(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6同)
图6 1990—2020年全国蛋类、水产品、肉类、禽类年人均消费量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对健康饮食的更加关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断优化,1990年至今,各类食物占主要食物消费量的比重呈现较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口粮消费量占比从53.9%下降至38.8%,肉类消费量占比从3.3%上升至9.0%,禽类、蛋类和水产品消费量合计占比从2.2%上升至10.8%,水果消费量占比从7.5%上升至14.1%,食用油消费量占比从1.0%上升至2.7%。近年来,居民对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水产品等的需求逐步增加,品质消费渐受青睐,“吃得好”成为消费新趋势。
从供给侧看,我国食物供给趋于紧平衡,存在结构性不足等问题。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共计68 285万t,人均粮食占有量483 kg,远高于人均400 kg的国际安全标准线,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基本自给。同时,进口粮食16 454万t,粮食进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24%。进口粮食中,大豆、玉米占比分别为58.66%、17.23%,我国进口大豆量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59.68%,占国内大豆总消费量的84.5%,玉米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10.27%;食用油、食糖、牛肉、液态奶和奶制品、猪肉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分别在70%、33%、30%、30%、10%左右,需要适度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受国际形势影响,国际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粮食进口的不确定性激增,我国食物供给安全面临着一定风险。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提出,要发展立体化大农业,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要从单一种植业的小农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农业转变[16]。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过去讲以粮为纲,现在讲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字面上理解,好像都强调粮食生产的特殊位置,但实质上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17]。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注重永续发展,既要保障当代人吃饭,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此大食物观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更加明确了大食物观应该怎么树立、怎么干。
2.3.1 大食物观内含底线思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食物,即使动物性的食物也大多由粮食转化而来。粮食安全是大食物观的重中之重,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19-21]。大食物观不代表粮食生产重要性有所弱化,而是更加凸显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要树立底线思维,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集中力量把粮食生产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做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3.2 大食物观内含辩证思维,多元食物是基本方向
2.3.3 大食物观内含系统思维,拓宽来源是突破路径
大食物观指导我们不能单纯地在耕地上想办法,而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树立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22]。要树立系统思维,多方位拓展食物来源,壮大林下经济,扶持奶业发展,抓好水产养殖,创新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2.3.4 大食物观内含人本思维,品质提升是发展趋势
现阶段老百姓对食物不仅有“量”的需求,更有“质”的要求,不仅要买得起、买得到,还要买得放心、买得如意[22-24]。我国农产品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一般农产品丰富,但优质绿色农产品不足。要树立人本思维,加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
2.3.5 大食物观内含长远思维,永续发展是固本之举
长期以来,片面追求产量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过度透支、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任务十分紧迫。大食物观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食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格局[20]。要树立长远思维,坚持走绿色生态农业之路,严格耕地保护,发展节水农业,抓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给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青山绿水(图7)。
图7 大食物观理论分析框架
2020年浙江省恩格尔系数已达到28.5%,相当于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接近富足阶段。从2002—2020年浙江省居民食物消费趋势来看,粮食(口粮)、蔬菜、肉类、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已于近5年来趋于稳定。粮食(口粮)先降后稳,蔬菜、肉类、水产品先增后稳,分别维持在133.9、91.2、27.5、24.3 kg的水平(图8);禽类、蛋类、奶类、水果年人均消费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禽类、蛋类、奶类、水果年人均消费量分别增至13.0、10.6、14.7、51.0 kg,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1、0.9、1.9、0.3倍(图9)。
结合世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日本、韩国稳定期食物消费数据(表3),初步预判,浙江省今后的食物消费结构将继续维持多元化,其中粮食(口粮)、蔬菜、肉类、水产品人均消费等将趋于稳定,禽类、蛋类、奶类、水果人均消费量将继续增长。
2021年浙江省常住人口6 540万人,近10年来,常住人口每年递增100万人左右。根据人口增长情况、年人均消费量和农产品产量变化趋势,分别对2025年、2030年全省主要食物消费量、产量进行展望分析,初步预判,蔬菜、水产品、水果供给相对充足;粮食(口粮)、肉类、禽类、蛋类、奶类等仍需外部调入(表4)。
图8 2002—2020年浙江省粮食(口粮)、蔬菜、水产品、肉类年人均消费量(资料来源:2008—202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图9同)
图9 2002—2020年浙江省水果、蛋类、奶类、禽类年人均消费量
表3 浙江省目前主要食物消费数据与日韩数据对比情况
对标大食物观的新理念、新要求,分析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和下一步居民对食物消费需求的提升,浙江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着四重压力和挑战。一是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需求,浙江省耕地资源减少趋势还将持续,粮食稳产基础仍不稳固,增产空间有限。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资源流失,“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懂种地,“90后”不问种地,老年人种不动地,谁来种地问题急需破解。三是居民多样化优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有没有”问题已解决,“全不全”“好不好”的问题任重道远。四是以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禀赋,既要保障有饭吃、吃得好,又要保障生态环境休养生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难度高、任务重。
表4 浙江省主要食物消费量及产量展望
基于对大食物观的内涵分析,展望未来10年浙江省食物供需形势,本文提出全面践行大食物观,要立足浙江省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稳定蔬菜、水产品、水果等农产品产能,加大禽肉蛋奶等缺口较大农产品供给力度,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建议如下: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抛荒耕地复耕复种,引导农民多种早稻等粮食作物,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扩种油菜。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深化跨省粮食产销合作,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建设优质粮源基地。
推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加快新建猪场产能释放,稳定生猪产品自给率,建立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防止猪价大起大落。加强奶牛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优质家畜、家禽产业,推进湖羊、蜜蜂等特色优势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优化蔬菜品种和区域布局,构建品种互补、档期合理、区域协调的供应格局。
依托省内丰富的山地、森林资源优势,利用疏林地、灌木林地、荒山荒地等发展木本粮油、干鲜果品、笋竹和林下畜禽养殖,探索林果、林药、林菌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发挥好浙江省渔业产业优势,优化渔业养殖结构,拓展深远海设施养殖,打造“蓝色粮仓”。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做大做强浙江省生态健康菇业。支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
打好核心技术攻关战,整合全省顶尖技术力量,加快农业种子、农机等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落地见效。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种质资源库。加强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推广,补齐小型农机短板,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抓好宜机化改造,重点支持丘陵山区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进标准田块建设,打造一批宜机化改造示范县。
因地制宜打造浙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干果、珍稀菌菇、道地药材等优势产品。全面推进品牌强链,利用浙江省已有的仙居杨梅、涌泉蜜橘、金华火腿、常山胡柚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金名片”,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溢价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监管体系,实施全程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全面推进“肥药两制”,推广配方施肥、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持续深化畜禽健康养殖,推进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开展植物工厂建设,推广无土栽培、汽雾栽培、墙体栽培等新兴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探索符合浙江省实际的未来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提高粮油补贴。聚焦产粮大县、粮食功能区和种粮大户,强化“谁种粮谁受益、多种粮多受益”导向,增加粮食功能区内水稻、大小麦和油菜等种植补贴,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对产粮产油大县进行奖励。二是加大农业保险投入。扩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选取合适品种探索开展普惠性巨灾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拓展开发油菜、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农业保险新产品;对尚未列入中央补贴的省级险种提高补贴比例,开展省级特色农业保险品种试点,对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试点险种,及时纳入省级险种。三是实施粮食节约行动。细化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举措,提倡健康饮食和合理消费观念,广泛开展“光盘行动”,强化反对食物浪费的法律约束,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食物、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