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珊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浙江杭州 311231)
短视频作为新近兴起的一种影像媒介,自诞生起,就以其丰富的泛娱乐内容、良好的用户体验和视觉化、碎片化、移动化、社交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迅速俘获了亿万拥趸[1]25。短视频作为一种立体的信息承载方式,是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依托,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时分享和传播的新型视频形式,其内容丰富多样,互动性强,能够满足网民碎片化的娱乐需要和自我表达的愿望等心理需求,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长度以秒为单位。用户借助社交短视频所提供的剪辑和特效功能,将拍摄的视频内容进行创意制作后,进行发布和分享[2-3],且简单易学,易上手,尤其受认知能力受限的残疾青少年青睐。对于残疾人士,无论是因为肢体残损无法出门,还是因为耳聋无法与人沟通,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提供了他们突破身体残损带来的行动障碍和社交隔离,以获取信息、拓展社会网络、获得心理纾解、自我教育以及寻找工作机会的可能性。
社交网站具有赋予残疾人权力的潜力,让他们能够满足人际关系的需求、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但残疾青少年在运用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和需求是什么,他们参与平台互动的情况如何等,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很少受到关注[4]。因此本研究将以抖音短视频为例,探究残疾青少年短视频社交平台信息发布的内容为何以及参与者互动情况如何,希望从分析中察觉残疾青少年的信息需求,唤醒民众的知觉心,提升社会大众对残疾青少年的正确认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为了了解我国残疾青少年交互媒介的发布情形,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研究主题:发布信息内容与参与者互动情况,以内容分析法进行讨论。
(一)研究对象。根据我国共青团章程第一条对青少年团员年龄的规定,即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5],本研究参照此界限,把抖音博主为14—28周岁、发布的信息至少50条残疾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方式主要利用抖音软件的博主简介、博主昵称等搜寻功能栏输入关键词,关键词范围涵盖残障青少年的所有类别,包括智力障碍、自闭症、听障、视障、情绪障碍等,再从留言评论中挖掘更多的关键词并在此搜寻,以滚雪球的方式,结合抖查查数据等提供的资料,信息发布的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2022年6月30日,最终获得38份符合条件的博主数据。其中听障12名,肢体障碍8名,自闭症7名,脑瘫5名,智障3名,罕见病(如妥瑞症)3名。听障为所有障碍类别中最多的一类,其次为肢体障碍和自闭症者,共收集了6368条的信息。每种障碍类别分别按数字顺序来表示:甲01-12表示12名听觉障碍,如甲03表示12名听障中的第三位;乙01-08表示8名肢体障碍;丙01-07表示7名自闭症;丁01-05表示5名脑瘫;戊01-03表示3名智障;己01-03表示3名罕见病。
(二)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重点在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深层信息的挖掘[6],是一种有系统、程序性、客观性的研究方法,对文件内容推论脉络关联,利用清楚的编码规则将类别定位,成为有效压缩大量内容文字的技术。其非介入性、接受非结构化资料、具有场域关联性,能处理符号化格式及大量资料的特性相当适用于网络资料的分析[7]。本研究目的是探究残疾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交流的重点和与参与者互动情况,期望了解其在网络社交中互动的特色,以这种非介入式的内容分析法,完整呈现分析结果的真实面。
1.资料编码与分析。本研究所分析的资料,以研究对象抖音账号上公开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网络连接等资料为搜集对象。根据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可知,人们使用媒介的需求包括认知的需要,即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的需要即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个人整合的需要,即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即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纾解压力的需要,即逃避和转移注意力[8],据此本研究将残疾青少年发布的信息分为唤起社会大众对残障群体意识、获得理解的认知需要,获得情感交流和体验的情感性需求,通过记录生活信息加强与周围人联系的社会整合需要,通过分享个人特长、职业身份等的个人整合需要以及舒缓压力、娱乐放松的需要,如表1所示。
表1 残疾青少年短视频社交软件发布内容分析项目说明
残疾青少年发布的短视频与网友互动情况包括点赞与收藏、评论两部分,对评论类型的编码如下表2所示[9],同一评论类型下不同的网友也有不同的留言,分别用数字表示。
表2 残疾青少年短视频软件参与者互动情况的内容分析项目
参照本研究的编码说明表将短视频大量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编码,如甲01-A-2022.3.12表示一号听障于2022年3月12日发布的表达认知需要的信息;丙02-B-b01-2021.7.15表示针对三号肢体障碍者在2021年7月15日发布的有关情感性需求信息,网友评论的表达情感的第一条互动留言,编码完成后使用的分析方式为叙述统计分析。
(一)信息发布的内容与目的。
1.个人整合。短视频开启一个全民记录时代,通过短视频记录生活已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残疾青少年与家庭也积极地通过短视频将自己生活呈现在世人眼前,通过记录生活中衣食住行、休闲活动、兴趣爱好及例行性的活动等,与大家分享生活点点滴滴,这类的信息比例最高,占59.12%。如,七号听障是位动漫爱好者,通过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创作动漫的过程,获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网友的关注与讨论(甲07-D-2022.4.13),二号自闭症分享下雨天在家跳本草纲目的健身操和外出春游的车场景(丙02-D-2022.3.25),网友们对他的表现纷纷给予肯定,夸赞其爱运动、外出懂礼貌等。还有少部分残障青年发布自己的职业信息,让社会大众了解自身的职业与身份。由于自身的身体原因和社会的经济排斥,大部分残障人士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大众往往也认为他们缺乏谋生能力。但残疾青少年通过分享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职业信息,如二号罕见病通过分享自己做手办、定做公仔的技能,让网友看到她虽瘫痪在家21年,但仍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手艺,给予人们努力向上的积极影响。
通过这种生活纪实的记录,展现残疾青少年的社会处境以及自身的心态,而且还记录和呈现着社会交往情境中残疾青少年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情形。类似于这样的日常生活短视频,可以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让短视频影像成为残疾青少年展现自我的新媒介形态,拥有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式与机会,赋予了残疾青少年日常影像被更多人看见的可能,形成互动与交流,也让社会大众通过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增进对障碍人群的了解,知道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景。
2.认知需要。残疾青少年短视频社交媒体内容中认知需要所占的比例为16.33%,这里认知需要主要是指博主所发布的信息能够唤醒大众多用点心看见残障群体或促进观感认知,如,分享残障群体的特征、进步和表现、呼吁重视与支持、报道好人好事等。例如,一号智障分享自己通过努力工作,捐款给智障人士相关的慈善与公益项目,并表明这么做是希望大家明白,智障也有自己的努力与信仰以及正能量,希望社会大众能够改变对他们的看法(戊01-A-2022.4.23)。网友或粉丝们通过观看号主或博主发布的内容,扫除原有的错误认知,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对特殊群体的讨论,提高社会大众对特殊群体的了解。如,针对三号脑瘫发布关于自己脑瘫的病史,有网友评论道“看完这个视频才发现脑瘫也能说很多话不磕巴,不傻,也会识字打字,表达能力也很强,感觉啥都知道。加油!”(丁03-A-a05-2021.8.9),且有四个网友在后面展开关于脑瘫的讨论。
从以上发布的例子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信息内容彰显着号主的潜能,而非博取同情,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障碍者的角色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反哺社会。从网络社交来看,这些唤起意识的信息突破了“场景地理”的制约,由现实中由上而下的“差序”信息流动,到没有权威节点,可以自由发表与选择信息的去中心化网络社交,为障碍者发声提供更多的话语自由,让他们能够突破现实中的桎梏,让更多人看到自身的潜力与可能性,引发社会资源分配规则及权力分布格局的变迁,衍生出去中心化的社交理念[10]。
3.情感表达。6368条的信息中有2.7%内容是有关触动内心产生心理反应的文字、声音、图片或影片,包括:体谅、安慰、加油、鼓舞和心灵励志等,更有配合发言当时的节日给予应景祝福。特殊青少年本人往往会通过各种各样类似心灵鸡汤的文体激励自己积极面对生活。这种表达情感的网络社交行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正向影响,网络公共空间的社会情感有助于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如,三号听障者发表“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过好当下,连我都可以,你有什么理由不可以”(甲03-B-2021.12.7),以此激励网友们相信自己;二是负向影响,即这种社会情感本身所含有的负面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残疾青少年所发布的正向情感表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能对负面因素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其能够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如,有网友看到四号听障的手语教学视频留言到“兽兽,我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最近我又加大药量了,你可以出一起为抑郁患者加油的视频吗?我想学学手语,让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甲04-B-b07-2022.5.11)”,以及看到五号听障的手语教学视频留言到“你的笑容治愈了我,谢谢你!”(甲05-B-b03-2022.6.18)。
4.社会整合。6368条的信息中有4%内容是分享教育康复类的专业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是由博主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引起网友的共鸣与讨论,在互动中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尤其是残障者本身发布的针对残疾青少年生活能力的教育康复信息,相较于网络上其他教育专家的专业性讲座,此类信息更贴近其他类似相似经历网友的需求。
例如,对于四号自闭症轩轩,家长通过偷偷跟在其后面,分享了他独自坐公交的全过程:班主任耐心讲解了回家路线——孩子找到人行道,走过马路达到公交站——等待21路公交,其间并未上错车——看着轩轩上车后,家长提前到车站等他——中间出现一个小插曲,轩轩到路过的商店买了酸奶和纸牌,但他并没带钱——之后刷门禁回家午休(丙04-C-2022.5.19),通过博主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引发网友们对自闭症群体生活教育的讨论,例如,针对中间爸爸是否应该悄悄帮他付钱、如何进一步增强自闭症的独立能力这个插曲,网友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些讨论,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自闭症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其他自闭症家长的教育带来启发与希望。
5.舒缓休闲。其余的信息主要是残疾青少年为了分享生活中的小趣味而制作和发布短视频,通过这些好玩有趣的小视频让其获得愉悦、快乐,亦可提供娱乐,使他们从真实生活中逃离,放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与无聊感,改善因友谊关系而产生的孤独感。但其中的视频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短视频的视觉符号具有可编辑性,有些视频纯粹是为了博眼球而拍摄的,如,过于夸大身体的异常之处,或以畸形的方式展示自我,形成了身体叙事的奇观化景象,遮蔽了真正有价值的议题。
(二)参与者互动情形。研究发现多数残障青少年的社交软件平台上有一定程度的粉丝来支持,欲探求其参与互动的行为,本研究通过计算各个号主点赞与收藏的次数,并针对评论内容进行类别归纳,来进一步分析互动的情形。
1.点赞与收藏。点赞与收藏既是抖音平台用户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用户自我呈现和表达的一种策略。计算每个号主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发布所有信息所获得点赞与收藏次数,总计共53,926,765次,平均每个号主为53,926,8次,每则信息平均被点赞和收藏8,368,4次。
2.留言与发表评论。本研究对象在短视频社交平台所发布的6,368条信息,共获得2,246,575条的留言与评论,平均每条信息评论352.8次。利用编码架构中五个分析项目进行内容编码,以了解参与者留言的性质,具体如下所述。
(1)发表看法。指的是网友对研究对象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表态,可以是中立或正反意见或建议。参与者可以自由解释想法或感受,使真正的需求得到理解,另一方面其他声音的存在,也可作为改善或继续前进的指标,例如,针对七号自闭症的社会整合信息,有网友提到“重点应该在于自闭儿家庭的压力”(丙07-C-a23-2022.4.15)。
参与者在阅读博主发布的内容,也许针对内容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寻求指引和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或针对前面的留言提出疑问或建议。例如,针对二号自闭症,有网友提到“我觉得孩子表现特别棒,你可以不用特别强调他是自闭症”(丙02-D-a19-2022.1.10),针对一号脑瘫,参与者提到“给你的父母也给你一个建议,矫正一下牙齿 我觉得会对你的语言发音有很大的提高也会更美观一些 真诚的一个小建议。”(丁01-D-a34-2021.11.23)。通过这些中肯建议,也帮助残疾青少年找到更合理的训练与学习方法,进一步支持其通过短视频的信息发布获得社会整合的需求。
(2)表达情感。会关注残障青少年的社交软件,并参与留言讨论的成员,首先在心理上大概率为关怀身心弱势者,因此只要信息内容触动情感神经就特别能用同理心回应,包括:分享相同经历、讨论养育经验与心路、表达感谢与祝福等。此类留言多半非常简短,还有的会加入生动的文字表情符号,使之更贴近心灵层面。例如,二号脑瘫发布自己凉拌土豆丝的视频,共有29条评论,均为鼓励和赞美的内容,如,“棒哇,学习到了,谢谢,不愁没菜谱了”“看着还不错”(丁02-C-b15-2022.6.12),而博主也积极礼貌地回应了。
(3)呼吁大众。粉丝或关注该群体的人士,在看了号主分享的信息后或许有潜在的心声或强烈的同理心,因此在留言处会以较强烈的呼吁方式要求大家一起响应或建议。如有粉丝看到八号听障分享自己的职业信息后,提出“大家共同帮忙弱势的朋友找到工作,而且各大企业也帮忙留些职位给弱势朋友。”(甲08-D-c28-2021.12.12)
(4)期盼未来。残疾青少年及家庭经历一连串震惊、悲伤、羞愧的心理历程后,有些人继续在黑暗中无法停止负面态度,但有的人能逐渐走向光明面并化悲愤为力量,对此不少参与者聊表心愿,抒发内心的祈愿,期待他们有美好的未来。如,看了五号自闭症的视频之后,不少网友表示期望世上的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该有的帮助而拥有美好的童年(丙05-B-d-2022.6.8)。
(5)其他。无法列入以上项目者,则编入其他项,包括闲聊、抱怨、提醒叙述与无具体内容等,尤其轻松话题往往话匣子一开网友们很容易偏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也存在不当甚至带有挑逗、色情的留言,尤其是针对形象较好的博主,留言中往往也充斥着一些不堪入目的字眼,对此,残障青少年需要能够作出理性分辨。
综合上述的残疾信息发布内容和与网友互动情况,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看,人们身处在网络社交的虚拟场景中所进行的互动交流实际上是一种表演,作为信息发布者同时也是表演者总是向他人展示美好的一面。而残疾青少年可能在现实生活面临着较多的交往困难,通过网络社交的虚拟剧场,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特征、态度与日常生活,能够增强表演的画面感与现场感,也就是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场景放置在公共舞台展示[11]。而作为网友的观众对其中的信息点赞与收藏、关注、评论,对于个体来说是被认可的表现,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实现自我价值机会的残疾青少年而言,能够让他们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
(一)信息发布。短视频在残疾青少年网络社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生活纪实、唤醒意识、表达情感等。从残疾青少年在短视频社交软件发布的信息类型来看,主要以个人整合需求、认知需求为主,希望通过分享自身的想法与经历,传播残疾群体的正面形象与力量,并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独立感。从这些信息来看,鲜少是涉及寻求支援与帮助,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分享和唤起大众对障碍群体的认识。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残障群体通过这些平台大方展示自身的障碍特征与潜能,开始寻求更加独立自主的角色,宣传自己的人生看法。与传统主流媒体对残疾青少年处于弱势形象自上而下的宣传不同,抖音短视频中残疾青少年的形象是其自发生产、自下而上的一种视觉表达。这些影像直接来源于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由残障人士通过快手短视频平台进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一条条直击现场的影像片段,携带着残障人士的“生活世界”,触碰人心,落地有声[1]46,因此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传播力。可见在社交媒体中网络,赋予残疾青少年使用者力量,让其身份是创造者、生产者,但一下又是接受者,可自行决定和选择想要发布或接受的信息,足以让使用者自行感知,获得控制能力。
(二)互动情况。丰富的网络社交功能为残疾青少年提供了多样的社交形式,新出现的点赞、评论等轻量级行为以及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聊天等社交形式都能够达到沟通社交的作用,甚至要比传统的一对一私聊更为高效。开放性、低成本的网络社交行为可能缺乏深层次的情感沟通,但从其功能性来看,同样可能发挥着强关系的连接作用。连接即意味着沟通与交流,残障人士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正因为有短视频这个平台才有机会被别人看见。他们通过短视频所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建构,本质上即是一种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了公众对残障人士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减少了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与歧视。
从残疾青少年短视频的互动情形来看,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积极讨论与参与,包括发表评论、提供信息、分享经验、表达情感、发问问题、呼吁大众等。从网友与残疾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的留言互动可以看出,在社交媒体中残障群体与非残障群体之间能过够进行自由、平等的畅所欲言,例如,二号自闭症分享了在家学炒菜的视频,共有1022个点赞,79条评论,且评论中均为正向的鼓励与建议,从这些积极的互动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让残疾青少年获得他人尊重与认可,同时在他人的点赞、关注和评论中,使制作者既获得了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建议。
1.理性运用短视频,注重残疾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结合当下时代特征讨论,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信息需求、娱乐需求以及各种精神层面需求的缺失,因此,人们更渴望一种可以满足全方位需求的工具。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具备传统媒体信息告知功能和娱乐功能外,还具备表达交流、参与互动等个性化需求。但是受众与媒介也是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样开放度高的社交平台也对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残疾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校和家长应引导残疾青少年重视自身作为短视频内容的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抵制内容低俗、具有不良信息的短视频,学会理性发声。
2.思考短视频社交媒介的多元价值,促进残疾青少年参与社会。短视频APP以智能手机为硬件设施,降低了影像产生的技术门槛,赋予残疾青少年媒介权力,能够在短视频中分享生活日常、表达情感甚至是获得外界的支持,用户之间的社交性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对于残疾青少年还需要注意互动间产生有价值的效应,增加其发布内容的可见度,扩展该类群体用户的社交关系,提高知名度,满足他们被听到的情感需求,提高残疾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黏性与创作的可持续性,以实现真正融入数字化社会的可能性。例如,目前已有部分残疾青年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了就业与创业的可能,从平台媒介而言,未来应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商业性质,响应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政策,为残障群体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和电商培训,共同探索短视频和直播时代残疾人就业创业新机遇,通过长效机制来带动残障人士就业和创业。
3.学校入驻短视频平台,助力残疾青少年的教育康复与价值观引导。发布和观看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学校可通过入驻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账号等方式,将短视频平台作为残疾青少年接受教育与康复的新阵地、新载体。将枯燥和常见的日常生活知识或康复训练技巧以小故事、小主题、小知识通过周期性循环的排列组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意义链条,以符合互联网传播思维和受众网络学习习惯的方式向残疾青少年推送。同时聚焦于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微观视角的挖掘与深耕,让具有榜样引领作用与精神鼓励的残疾青少年共同参与生产“微呈现”的短视频文化产品,以对缺乏网络信息判断能力的残疾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引导。总之,短视频具有简短、有趣、传递性强的特点,学校入驻短视频平台,实时更新短视频,线上线下教育两手抓,有助于实现对残疾青少年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