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数量逐渐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来生产粮食,以满足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此,我们的祖先一方面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是对低产田进行改良,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早期阶段是以黄河流域为基地的,这里气候比较干燥,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土壤容易盐碱化。针对盐碱地,古代人民在对土壤盐碱性质认识的基础上,采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使其适合作物生长,这些做法对当前农业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引水种稻洗盐是我国古代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理盐碱地的方式,从先秦到明清一直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水稻田的长期淹灌,既能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出和洗淋下渗到地下,又可以收获稻谷,一举两得。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就已经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取得了“终古斥卤,生之稻粱”的成效。明万历年间,保定巡抚汪应蛟,在葛沽、白塘盐碱地上开荒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据记载,当时“垦田五千余亩,其中十分之四是稻田,当年亩收四五石”,比原来“亩收不过一二斗”提高了几十倍。清康熙年间,天津地方官曾引海河水围垦稻田20000余公顷,亩收三四石,此地也被人称为“小江南”。雍正年间,清廷在宁河围垦,使这一地区“斥卤渐成膏腴”。咸丰年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海口一带围垦,开垦稻田280余公顷,使盐碱地变成沃壤。
引水种稻洗盐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并在改良盐碱地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过在北方引水种稻改良盐碱地,一定要注意引得进、排得出、排得畅,否则易造成次生盐碱的严重后果,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开沟排盐的方法,《吕氏春秋·任地》中就提出“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的问题。所谓“甽浴土”,就是开沟引水洗土去盐。开沟排盐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元代和清代的《济阳县志》都记载:“碱地四周犁深为沟,以泄积水,如不能四面尽犁,即就最低之一隅挑挖成沟,或将碱地多开沟弯为泄水之区,以卫承粮地亩,是以无用之抛荒,而为永远之利益矣。”可见开沟排盐对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淤灌压盐就是使用各种措施,把河水中的淤泥截留下来,使淤泥能够平铺在盐碱地上面,从而能够在土壤中种植农作物,是我国古代经常使用的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之一。淤灌压盐最早出现于战国,当时的秦国在修建郑国渠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结果关中变成了沃野,后被人们称为“天下陆海之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淤灌压盐,是宋神宗熙宁时期,地域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宋朝官府还专门成立了淤田司来管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方面改良了大片盐碱地,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粮食产量。
宋代在大规模的淤灌压盐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要掌握好淤灌季节。季节不同,水流中含有淤泥的成分和浓度也不一样,不是任何时候淤灌都能起到改土的效果,而是要在水流中含淤量最丰富的季节进行。二是要处理好淤灌同航行的矛盾,否则容易发生上游放淤、下游阻运的事故。三是要处理好淤灌与防洪之间的矛盾。淤灌一般都在汛期或涨水时期进行,这时候水的流量大,水势强,淤灌时如不注意就会造成决口,甚至泛滥成灾。
在盐碱地种植绿肥,能够提高土壤的覆盖率,减少其中的水分蒸发,减轻或者防止耕层返碱,同时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内部结构。绿肥治碱初见于《增订教稼书》,书中记载,在无水种稻的地方,可“先种苜蓿,岁荑其苗食之,四年后犁去其根,改种五谷、蔬果无不发矣。苜蓿能暖地也”。道光《扶沟县志》说:“种苜蓿之法最好,苜蓿能暖地,不怕碱,其苗可放牲畜,三四年后,改种五谷,同于膏壤矣。”明清时期,不少地方已使用这种方法治理盐碱地。
深翻窝盐是一种利用深耕或深翻破坏盐碱土的“盐根层”以提高淋盐效果,并以下层的土壤来改良表土的治碱技术。这种方法是在我国传统深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清代才形成一种专门的治碱技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一带。
深翻窝盐是黄泛区发明的治碱方法。黄河每次泛滥后,都会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这样经年历久,层层叠压,这些淤泥就被深埋。有时远离洪水主道,水流滞缓,就会沉积颗粒极细的胶泥,形成“盐根层”,阻隔了耕地上的水盐运动,使耕层的盐分不能随水下渗,因此造成耕层积盐。深翻之后,既可以打破“盐根层”,又可以使埋到地下的肥土翻上地面,达到改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