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迎来中医药学科建设新机遇

2023-03-11 03:54王永炎
天津中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药学文明特色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华夏文明上溯伏羲、神农,继以黄帝为标志,几千年来中医药学汲取中国传统哲学与科技文明精华,卓有成效地将司苍生性命与疗伤治病相结合,是全球唯一全面系统传承、从未间断割裂的民族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及文化传承的载体,还是打开优秀传统文明的钥匙,并以本草学、方剂学、四诊法、针灸4项发明奉献于人类世界。

1 文明互鉴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启示

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东西方文明不同质、不通约、存在差异性,但研究者们必须认真研讨其共同性。

1.1 东西方文明互鉴回顾

1.1.1 东方文明与西方交流 华夏文明据公元前司马父子著《史记》始记载百家争鸣。以阴阳家论宇宙生成,论阴阳的结合与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以儒家系思想家与学者是传统古代典籍的教师,创建了崇仁爱、重教化、尚和合的文明智慧,是中国哲学的根基;以道家集中了形而上学“道”即“无”的核心理念,正负逻辑并用以解释与处理世间发生的一切事物。中国的文史哲学尚一尚同、折中和合带来了政治德化与经济繁荣,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与唐代的贞观之治。

就其人文科技“资源整合”交流、沟通、传播到欧洲,代表性有公元前138年汉代张骞通使西域可作为互鉴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明代郑和下西洋。

1.1.2 西方文明与东方交流 西方文明起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自16世纪文艺复兴以牛顿为代表人物的科技成就,催生了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带来了进步。进入21世纪,全球以经济建设为主题,一体化的科技成就,高概念系统化、数字化、信息化必将推动人类道德伦理的反省与再度复兴。如,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随家族访查中国可作为互鉴的东方文明的西方起源。“欧洲中心论”等错综复杂社会变异影响,导致战乱频繁,阻碍了文明互鉴。

1.2 待发展的第三世界求生存谋发展,必将迎来文明互鉴的回归 文明互鉴会影响着科技人文的重振复兴。对于各项事业、各学科门类催生起动新发展。毋庸置疑对于中医药学会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是批判片面追逐西化,恪守国学原理,指导临床实践,回归原象思维创生性,开放兼容古今中外一切科技人文成就,稳定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倡导多学科、多维度、多模式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研究方向,注重培养与引进数、理、化、生与文、史、哲、美多学科人才,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逐步完善与协同整合适应文明互鉴新时期开展有思想的学术研究。

2 中医高校学科建设突显生命科学特色是关键

2.1 学科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学术的制高点 中医药学提高核心竞争力必当体现中国生命科学的特色,以特色为统领,华夏文化深邃的哲理指导治未病、辨证论治是大成智慧的特色。迎接文明互鉴,重始源,以历史范畴开放兼容古今中外科技文明成就,以我为体,为我所用,目标仍是在我主人随,丰富具有特色的中国医学体系,中医药学科建设的理念,继往圣,开来学,重传承,守正创新,求索原发的创生性,回归太虚原象为学科进步拓宽时空,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特色。2017年教育部颁发6所中医药高校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2.2 面向世界创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医中药特色是关键 首先,在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方面,必须立足前沿跟紧当代科技文明发展的新形势,拓宽视野适应文明互鉴的新时代,在人才高地上选拔科学家,以担纲领军成伟业。年青一代中医中药学人是传承创新的主宰,发挥引领导航的先声。吾辈学长热切期许后学我主人随,务本纳新,本立道生止于求真至善,恪守中医药学特色优势,自立于世界生命科学之林。

吾辈学长们走过来的明医之路,虽有“团结中西医”,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政策,为学科建设开创规范标准,于学术在进化中有兴奋、愉悦,也还有非主流医学的苦涩与惆怅,总揽人生还是幸运的一代人,这也是期许后学总比老师强的渴望。

其次,学科建设需要找准痛点,认真抓住着力点,求索学术闪烁亮点,构建新概念、新学说,构建守正创新传世的新学派,先应把找准痛点、补短板当作至要。痛点就是近二百年淡化国学摆脱传统,追逐西化,原象思维被搁置,基础理论研究缺少原创。临床诊疗勿论病情的状况,如何一律“中药一大碗,西药不可少”;难以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视病情需要中西医合并使用。论中药道地性,回首周恩来总理讲“先野生后栽培,先饮片后成药,先国内后国外”,当今难以做到了。然而中药道地性研究,从理念到器物都是带补的短板。恪守中医临床医学原创思维,原创优势,以原象思维引领具象思维的整合;系统化研究与描述性研究整合;分合归纳与原还分析整合,运用现代诠释学揭示实用品格,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在文明互鉴的新纪元中医学界勇步向前为培植中医中药特色学科而坚持不懈的努力。总之一句话,深化国学原理开放兼容,弘扬国医国药为民众造福祉。

3 舜时动态调整课程推动学科体系更新

3.1 “舜时者”,识常变而担大任 中医中药学界应该敏感的认识到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天体物理学对黑洞观测研究与量子力学对量子运行状态,量子信息比特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可以计量运算的重大发现。中医数以百千计的名家医案以及中医师们每日门诊查房的完整系统的病例资料无疑是个体化诊疗非线性的大数据,怎样梳理数据,构建大尺度细粒化的数据库,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经验重建推广共识疗效?!中医为主体的研究亟须———“数学”,当代数学的基础,对函数激活数据学,孪生数据模型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中西药循证医学诠释中成药有效性、安全性群体观察证据存在的局限性,寻求对个体化转化医学的疗效证据的门径。

笔者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医药院校开设数、理、化、生普通基础课,当今的中医药大学适应文明互鉴的新时代是否开设数学或当代数学基础建议认真思考。

3.2 重视中药材道地性研究,尤其栽培中药材品质性效用的研究 古贤哲重视“水土火风”四大元素观象运数与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的实践改变。当今自然与社会复杂系统的变迁变化。深化研究需要拓宽课程设置,尤其是长学制的研究生教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等课程应考虑在其中。目前全息病证与复方配伍进入网络、模块、生物区块链的复杂系统的联结与诠释是中医药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研究,目前的网络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都与数学相关,破解难题的“算法”是关键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实施大科学计划的支撑,还有近期获批的中医药领域的医学研究中心,应当高度重视,落实到人才培养,适时调整课程,执行过渡性的教学计划,当是值得认真对待的环节之一。古贤哲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则不可不止”,关键在“所”是学科建设从理念上更新学科框架完善课程体系,治学执教为正事格物而事上炼求事功成。适应国情培养大批多模式多层级的临床医师十分重要。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重点仍在农村,培养全科人才,编写村医防治疾病手册,提高乡村卫生室的建设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

中医学界的学长们,当值的学科带头人与各级各类的工作者,为从理念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国策,胸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强国战略立大志、明明德,担大任,以历史范畴,正确对待科技文明的进化,奋力学科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西医美美与共于文明互鉴国运复兴的时空,让大科学大健康行动落实在中华大地,福泽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活。面向世界推动中医药学守正创新的伟业。

猜你喜欢
医药学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