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执政党形象构建
——基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分析视角

2023-03-10 03:50:21易开发
关键词:四个全面执政党依法治国

易开发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执政党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执政党的思想理念、政策方针、行为活动及其执政绩效等的综合性认知和评价。其中,良好的执政党形象不仅利于加强党内的凝聚力,也有利于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使其执政合法性得到巩固,执政实践能够低成本运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略,其制定、实施和成效对于新时代执政党形象的建构大有裨益。同时,基于执政党形象视角,分析其如何助力执政党形象的塑造,能进一步理解其现实价值。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新时代执政党形象构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适应我国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结果,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下党执政兴国的目标问题,有助于塑造积极进取、为民惠民的执政党形象。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目标彰显

建设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强烈向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凭借不凡的智慧和先进的文明,长期引领和推动世界发展。然而,近代中国由于诸多内部原因未能在世界大变局中把握机遇,丧失了进入现代化轨道的契机,逐渐在各个方面落后于西方。这使得近代中国在同西方交往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状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尽剥削和掠夺。自这时起,实现国家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对此,各阶级、各党派和无数仁人志士先后投身其中,做出诸般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终因各种因素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前人志愿、肩担民族使命,将建设现代化国家作为其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的战略目标。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着力建章立制,重塑秩序规范,保障政治平稳和社会安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初步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有效改善民生。经过三十年努力奋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起重要基础。

之后,中国共产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进一步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党将原先的“四个现代化”进行量化,同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先后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四十余年奋斗,中国经济等各方面飞速发展,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则完成其历史使命,在其基础之上,由侧重部分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到着眼整体、全面的现代化时机和条件成熟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的历史阶段下党领导中国人民着力推进的战略目标。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塑造积极进取、为民惠民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塑造积极进取的执政党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疲敝,各业萧条,人民困苦,国力弱小,可称之为“一穷二白”。中国共产党人不甘现状,踌躇满志地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在短短七十余年间,党和人民上下一心,制定和杰出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完成由尚未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转变;使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已经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志得意满,而是始终保持初心,在现有基础上朝着更高目标前进,制定和细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大对此做出清晰明确的“两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是通过15年的奋斗,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继续通过15年的奋斗,在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这个战略不仅将原先制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整整15年,而且把原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表述升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彰显出目标远大、积极进取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塑造为民惠民的执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性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2],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纵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始终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图景。经过七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成了“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3],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

在现有成就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续着眼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强调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做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阶段则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我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制定,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惠民形象。

二、全面深化改革与新时代执政党形象构建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化征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为新时代党执政兴国提供根本动力,有利于塑造创新求变、开放自信的执政党形象。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5]。回望四十余年前,中国刚结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急需改变经济社会停滞的状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想、“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和日趋僵化的体制严重束缚着当时的人们,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动乱、停滞的十年也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加大,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强。中国该向何处去,如何继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在此危难之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形势,以高超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起正确的思想路线,创造性提出改革开放战略。其中科学回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困惑和疑问,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建设论,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由此,党领导人民在思想和实践上走出困惑和徘徊,方向明确地推进改革开放,国家体制机制迅速发生变革,社会活力和生产力得到普遍释放,中国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快车道”。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为新时代党执政兴国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适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会逐渐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条件,进而难以有效解决治国理政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稳健的动力。而要在根本上改变这种境况,就必然需要执政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上层建筑的变革,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而激发出社会活力。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急剧发展和转型,人民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诸多新旧问题和多样矛盾纷纷涌现,阻碍和干扰着社会主义发展。同时,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以及变动的内外部环境,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和协调。为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理念,破除不合时宜的制度体制,变革和完善国家各项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创新求变、开放自信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创新求变的执政党形象。改革意味着创新,创新则继续推动改革。改革开放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做出的开创性探索,即是说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孕育出诸多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诸多新的制度体制,国家治理成效显著。进入新时代,面对改革过程中叠加交织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中国共产党积极求变,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深化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旧问题。由此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确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512的改革总目标,以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强力度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了多项体制机制,增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衔接性和协调性,切实解决了诸多一直没能解决的难题,塑造和展现出创新求变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深化改革塑造开放自信的执政党形象。改革要求开放,开放促进改革、加快发展。近现代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不是长久之计,要进行改革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短短四十余年间带领人民取得如此巨大成就,除前三十年的奠基外,主要得益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举,在开放中学习他国经验教训,大力引进他国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为我所用。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阶段要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新成绩,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扩大开放的宣言,做出主动扩大进口、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大力开展主场外交等诸多举措,极大展示出党的开放态度。同时,在当今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等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的举措,充分表明其对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可以说,新的历史阶段下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得更加开放自信。

三、全面依法治国与新时代执政党形象构建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现实发展需要做出的必然选择,为新时代党执政兴国提供法治支撑,有利于塑造重视法治、公平正义的执政党形象。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必要手段,是历史和实践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有何必要、有何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加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废除各种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法规制度,另一方面积极着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重构国家法律秩序。但是,五十年代后期“左”的错误蔓延、个人崇拜盛行、政治运动频繁,法制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到“文革”期间,法律秩序一度形同虚设,国家、社会、人民各方面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汲取教训,并予以深刻反思,充分认识到:只有以健全的法规制度来管党治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经过数十年努力,从上至下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各个领域、各个部分法律体系逐渐健全,国家治理法治化程度稳步提升,为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实践中充分证明:法治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可或缺。

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的推进,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和支撑。回顾新中国发展历程,不难得知:当法治建设受到重视,法治的引领、规范、协调和保障功能得到持续且广泛的发挥时,中国社会就会普遍稳定有序,改革发展就能徐徐推进。当法治建设受到忽视,或者法规制度的建设与现实脱节而难以发挥其效能时,改革发展稳定就会受到阻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方面成绩非常可喜,但相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言,中国法治建设暴露出诸多不足。譬如改革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营商环境问题、权责利关系问题、海外商业活动维权问题、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安全保障问题、立法司法执法问题等等。而且,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法治问题,人民群众对于良法善治的向往也会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6]21,充分发挥法治效能,以实现国家有序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7]即是说,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建设强大的现代文明,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秩序规范和法治保障。

(二)全面依法治国塑造重视法治、公平正义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依法治国塑造重视法治的执政党形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法治传统,但受制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阶级局限等原因,使得人治在与法治相争过程中常常能占据主流。而历史证明法治衰微的王朝相较那些法治程度较好的王朝,更容易和更快发生动乱和走向衰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教训,认识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因而建国初期就着力进行系列“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主要法律制度,奠定了一定法治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对法治价值的认识加深,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8]建设。之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将“法制”升华为“法治”,同时强调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进一步突出党对于法治认识的深化和重视程度的提高。

到党的十八大,“依法治国”表述升级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6]21,并初步阐明其科学内涵。2014年召开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史无前例地以中央全会的规格专门研究和部署法治建设,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缘由、总目标、原则、路径等进行系统阐明,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重视和认识到达一个新高度。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以最高领导人领衔负责的工作小组,极大提高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权威。2021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颁布,成为建国以来的首个专门性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显然,法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法治建设的层层递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稳步实施,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的最佳注解。

全面依法治国塑造公平正义的执政党形象。公平正义代表着文明先进,是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类的理想追求。在中国,公平正义是“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为古今人们所尊崇和期盼。在西方,人们将公平正义视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是“一切德性的总汇”[10]。由此可见,东西方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公平正义这一人类理想纳入其政治目标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将压迫人、剥削人的“三座大山”推翻,实现主权正义、民族平等。建立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着力从法规制度这个根本入手,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立各项法律制度来规范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有序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协调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但是,“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11]。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种种矛盾的涌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提出新的要求。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效提升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在法规制度上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在实践中坚持以新“十六字方针”进行法治建设,全面落实“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对国家和社会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中的失序现象进行规范和纠正,对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予以妥善处理,努力在程序和结果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这些有力举措和实际成效,逐渐塑造出一个公平正义的执政党形象。

四、全面从严治党与新时代执政党形象构建

全面从严治党,直面党内外各种问题,是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举措,在政治上为新时代党执政兴国提供着根本保证,有利于塑造倡廉反腐、风气清正的执政党形象。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

从严管党治党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能坚强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为数众多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团体先后活跃其中,最终归于消亡。其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为历史和人民选择,成为中国及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并带领中国人民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其他政党和政治力量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源于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其根本指导思想,始终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其利益,切实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正确的民族复兴道路;还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自我革命,自觉主动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和治理才能展示于世人之前。可以说,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日益发展壮大,赢得广大人民长期拥护和支持,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原因。

担当新时代历史使命,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党史和新中国史已经证明:当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有力、决策有方、先进纯洁时,中国人民就能披荆斩棘、克服万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顺利畅通;当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有所疏忽,党的领导有所弱化、决策有所失误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有所损失,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当前,在党和人民的持续奋斗之下,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稳步推进,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叠加交织的诸多国内矛盾、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以及长期存在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这些情况意味着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这个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征途上不可能轻轻松松、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艰难险阻、暗礁险滩。这要求我们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懈锤炼自身能力和水平,以确保党能够英明领导人民同前行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并夺得最后的胜利。

(二)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倡廉反腐、风气清正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倡廉反腐的执政党形象。古今中外诸多政权的兴亡历史启示我们,公私不分、腐败贪墨往往是一个国家崩溃衰落的重要因素,廉洁清明才是一个国家政通人和、发展兴盛的必要条件。而廉政清明的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统治集团自我约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程度和质量。中国共产党自执政起就深谙此理,始终对内部各种腐败现象高度警惕。长期以来,党坚持加强自身建设,有效遏制、不断解决着腐败问题,使党内政治生活总体趋于良好,有力推动着中国向前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多元思想观念的冲击,某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使得各种腐败现象一度集中涌现,造成恶劣影响,成为亟须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着眼遏止和解决腐败问题,开启零容忍、强力度、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惩处从中央到地方百万计的腐败分子,起到强威慑作用,有效遏制住腐败问题。同时,党中央为达到标本兼治效果,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其他建设,切实用制度管党治党,用制度保障反腐倡廉。到党的十九大,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党内政治生态极大好转,国内外民众对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纷纷击节赞赏。对此,中国共产党并未志得意满,而是多次强调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秉持“常”“长”二字,做到频率上常常抓、时间上长久抓,坚决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如此态度和行动塑造和展示出倡廉反腐的执政党形象。

全面从严治党塑造风气清正的执政党形象。作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着人心向背,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如果“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12]。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作风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就多次开展专门的整风肃纪活动,不断健全相关制度,力求塑造积极优良的党风政风,并以此引领社风民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四风”为代表的党风问题也迅速增多,表现日益突出。这些不良风气严重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紧抓作风建设。在思想上,加强党员干部对党风党纪和相关政策理论的学习,开展多项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组织上,紧紧抓住“关键少数”,严格考核和监督,并积极培育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切实以制度管党治党;在实践上,以上率下,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着力整治以“四风”为代表的不良作风问题。这些举措使得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风气清正的执政党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巩固。

五、结 语

新时代执政党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需要一个长期、复杂且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善于总结和应用古今中外政党形象塑造的有益经验,更需要积极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执政党的思想观念、政策方针、行为活动及其执政绩效来塑造其形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新阶段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方略,也是塑造新时代执政党形象的有力宣言和有效举措。它蕴含着丰富的形象内涵,为新时代执政党形象塑造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从多维度塑造一个积极进取、为民惠民,创新求变、开放自信,重视法治、公平正义,反腐倡廉、风清气正的鲜活立体的执政党形象。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执政党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