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珠
左毅军,蒋兆英,常宗记 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如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中的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正是得益于较为完备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中国古代文明才有辉煌灿烂的基础。当前,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历史、环境、人为等因素限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此,中国农业发展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构建农田水利灌溉新模式,并将先进节水技术应用于农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农田水利基础理论与应用》内容全面,结构完整,理论讲述详细,案例选取适当,对研究农田水利灌溉模式及节水技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共十三章内容。第一章讲述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地位、特点、问题、性质、特征和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国外先进经验、启示;第二章的主题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介绍工程概况、管理模式及技术;第三章分析农田水分相关内容和灌水方法及技术;第四、五章介绍了灌溉系统、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知识;第六章介绍田间工程系统设计;第七章围绕灌溉排水工程管理知识展开论述;第八章分析了不同类型地区的水利问题及治理措施;第九章介绍了灌排系统水体污染与治理知识;第十章介绍了农田水利供给的理论、模式、文献和机制等;第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农田水利产权制度与灌溉组织制度;第十二、十三章以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为例,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必备手段,中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尤其是北方、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发展农业必须进行灌溉;南方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需要掌握好灌溉时机,强化农田灌溉管理,确保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灌溉模式,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本文介绍农田水利灌溉的三种模式。
第一,喷灌模式。喷灌模式是较为常见的现代农田灌溉模式,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农业区,能够有效减少传统灌溉模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该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借助管道、水泵及相关设备将水资源输送到农田,在灌溉农田中装设喷射器向空中喷射水,使土壤、农作物能够获得较为均匀的水分,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该模式的应用需要充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水资源分布等,合理铺设管道,根据土壤水分情况调节喷射器的喷射量,最大限度提高灌溉效率。此外,该模式在具体实施中还要配置排水渠道,防止土壤盐碱化。
第二,微灌模式。微灌模式是一种精准的农田灌溉模式,能够将水分或者养料输送到每一个灌溉单元或者植物根部。该灌溉系统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送管网和灌水器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水源要符合灌溉要求;首部枢纽主要是水泵、过滤设备等,以保障水源输送;输送管网主要由主干、支干管道及灌溉单元中毛管组成;灌水器是微灌系统的末端设备,连接在毛管上,直接施用于灌溉单元。该灌溉模式优势明显,能够以最小灌水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操作便捷,节省劳力,能耗小,对于不同的地形和土壤适应性强。
第三,低压管道灌溉模式。该模式本质上仍是地面直接灌溉,但是不同于传统漫灌模式,而是利用低压技术和管道,将水输送到农田中达到灌溉的目的。这种模式的灌溉系统包含与微灌、喷灌类似的设备,通过水泵、管道和一些辅助设备将水输送到农田,达到灌溉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节水、省地、省工、节能、增产、费用低、效率高,因而其应用较为广泛。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是人均水资源量较少,农田灌溉的水资源使用量大,部分地区甚至达到水资源利用总量的90%。因此,农田灌溉如何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提升农业产量,就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各地区要积极应用先进灌溉技术,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因地制宜应用节水技术。应用先进节水技术进行灌溉,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农田具体情况及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对农业灌溉地区重新进行划分,本着节水的目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最大限度保证农业增产节能。例如,新疆地区降水量少,棉花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不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有压滴灌技术,并与地膜覆盖结合,形成新疆独具特色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既能提高地温、减少棵间蒸发,又能减少深层渗漏,达到综合节水与增产的效果。
第二,强化节水灌溉管理。应用先进节水技术要重视管理,以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并根据天气变化和作物各个生长期需水量合理调节灌溉设备和灌水量,从而达到高效灌溉且节水的目的。为实现良好管理,就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素养、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切实将节水技术应用于农业灌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