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 年)》,提出要促进中医眼科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发挥中医眼科在眼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1]。与此同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提出要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作为一所中医眼科专科三甲医院,长期以来将中医护理切实地应用于眼科临床实践,在中医眼科护理方面一直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领先地位。当下,医院积极响应国家眼健康相关政策,先后成立了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和全国老年眼病中心,中医眼科护理有着更大的发展平台。而中医眼科护理如何“继承而不泥古”,更好地传承中医眼科护理的基本特点;如何“发展而不离宗”,与当代护理及科研方法相结合从而契合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如何“医、护、患紧密结合”,助力中医药在眼科临床实践中发挥更佳疗效,中医眼科护理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医护理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但医护同源,中医护理同样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3]载:“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等,论述了护理在饮食、起居、情志、疾病及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理念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等护理技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并详细记载了熏洗、坐浴、点烙、灌耳等方法,对桂枝汤等服药护理也进行了详细介绍。三国时期华佗倡导“五禽戏”,是最早的康复护理方法。后世医家陆续在内、外、妇、儿以及传染病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护理学。
中医眼科护理首见于隋唐时期,五官疾病自成一科而为“耳目口齿科”,此阶段的眼科著作中《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均记载了针灸、按摩等护理方法;《外台秘要》[5]中对镊子拔除倒睫、烧灼法治疗胬肉有所论述;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龙树菩萨眼论》提出了“开内障用针法”的善后护理方法,同时提出胬肉攀睛割烙法[6];《目经大成》[7]中对眼部的“钩割针烙”之术进行专篇记载:“如割,在土、金位,……至于烙……倘在黑白之间,切勿行”,在内障篇中云:“内障金针针了……或砭或药……否则还将熨法施”;《审视瑶函》[8]中详细记载了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针、烙、点、洗、敷、吹等技术,并对“点服之药各有不同问答、钩割针烙宜戒慎”等用药宜忌、眼病调护方法及针灸疗法进行详细论述。
中医护理技术类型众多,其核心都是通过天然药物或物理手段,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操作简便、取材方便、经济实惠、副作用少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雷火灸由雷火神针改进而来,其机制是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低能量及远红外线的“非热效应”,促进局部代谢及免疫调节,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可发挥疏经利窍、活血通络、追风除湿、温经散寒、散瘿散瘤等作用[9]。灸睛明、攒竹穴可促进津液气化,缓解干眼;灸鱼腰穴可疏通眼部经络;灸印堂穴可醒脑明目;灸太阳穴可清热解毒、疏风散邪[10]。腕踝针法是在皮部理论指导下,在腕或踝部针刺特定部位,达到“通则不痛”的作用[11]。腕踝针共12 个穴区,其中腕部上1 区主治眼病。现代研究[12]发现,腕踝针可释放镇痛物质,调节神经中枢,增加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传导率而发挥止痛效果。临床观察[13]腕踝针应用于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结果显示可显著降低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痛感,改善身心状态。梅花针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针基础上改进而来,同样在皮部理论指导下,梅花针通过对应刺部位的皮肤刺激,驱动相应区域的经脉之气循行,对局部区域气血功能进行定向性调节[14]。已有研究[15]显示梅花针叩刺对青少年低度近视具有一定疗效,可改善视疲劳,在提高裸眼远视力及延缓眼轴增长方面与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疗效相似[16],但根据GRADE证据分级还均为低确定性证据[17]。揿针疗法是从浮刺与浅刺演变发展而来,通过留针侯气,对末梢神经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广泛用于青少年近视、干眼、视疲劳、青光眼、麦粒肿、单疱性角膜炎、眼睑痉挛以及眼病痛症等治疗[18]。
此外,耳穴与全身脏腑联系密切,通过刺激耳穴,使得神经冲动上、下行传导,对相应脏腑有调治作用,如耳穴贴敷取眼区、目1、目2,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取脑干、皮质下、交感穴,有缓解视疲劳的功效[19]。眼周穴位按摩是用手法提高眼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以及视觉中枢的兴奋性,同时改善眼局部血液循环,舒缓眼肌紧张以改善眼部疲劳状态[20]。十二经脉中心、肝、胃、胆、三焦、膀胱、小肠7条经脉均循行眼部,通过眼面部刮痧疗法可振奋经脉阳气,调畅气血,改善微循环,促进眼部新陈代谢[21]。眼部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电流同性相斥的原理使有效离子直接透入眼部皮肤或黏膜,刺激眼周穴位,加强局部代谢,有助于减轻眼组织非特异性炎症反应[22]。
自2013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颁布了52个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其中包括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青盲(视神经萎缩)2 个眼病中医护理方案,在全国中医医疗机构推广和实施。本研究团队对常见眼科疾病进行梳理,制定并试行了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衣脱离(视网膜脱离)、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风雀目(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盲(视神经萎缩)等8 个《眼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根据患者证候特点,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及中医特色护理适宜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近10年来,本研究团队定期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从应用情况、临床护理效果、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切实提高了中医眼科临床护理水平。
2013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及2018 年《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中指出需加大中医护理培训力度。加强中医眼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中医眼科护理项目全面开展及提升患者就诊人次的根本措施。当下中医院的护理人员多为西医院校护理毕业生,在临床上存在专业脱节、辨证施护运用能力不足等客观问题,使中医眼科护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以及中医眼科护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本研究团队所在的医院眼科护理为北京市重点专科,2018 年成为北京市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临床实践基地,2021 年成为中华护理学会眼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至今共培养全国及北京市护理骨干11名、中医专科护士7 名、眼科专科护士6 名及其他专科护士22 名。接下来,创新开展中医护理传承,探索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中医护理老专家学术思想、临证护理经验及护理技术的整理与挖掘,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传承能力的中医护理优秀人才,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中医眼科护理对多种眼病的辅助治疗有其独到优势。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以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眼表疾病,可出现眼部不适及视功能障碍等症状[23],属中医学“白涩症”“神水将枯”的范畴。雷火灸、中药超声雾化、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按摩、眼部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干眼应用效果良好。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医药在近视防控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如耳穴压丸、眼保健操、揿针、灸法、针刺、梅花针、穴位按摩、刮痧、食疗等,可以对不同阶段的近视起到干预作用[2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穴位按摩、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中药雾化熏眼疗法、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热敷疗法等应用,在提高疗效与生活质量等方面逐渐凸显优势[25-27]。
整体观是中医两大精髓之一,既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指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从人体自身完整性考虑,眼科的护理不仅要考虑眼局部病变,也要对相关联脏腑与经络进行护理,如肝开窍于目,眼病常需考虑肝喜条达的生理特性以及藏血的功能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眼病护理也要顾护脾胃[28]。从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出发,眼病护理需根据季节、气候、昼夜等因素来制定计划,并充分考虑情志(心理)因素对眼病的影响,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多方位护理模式,可应用五音、五志、五位等具体方法对空间方位进行转移或对情志进行开导。
恒动是生命的固有属性,疾病同样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医护理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是运用运动的观点认识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而指导护理临床。如儿童青少年近视目前呈低龄、高发、进展快的趋势,可对学龄前后(6~10 岁)远视储备不足或假性近视的儿童给予揿针等护理技术来疏通眼部经络气血,对近视起到预防作用[29];青光眼是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如何降低青光眼致盲率和致残率,提高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眼科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中医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以改善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及全身状态[30],同时可以根据眼压昼夜变化规律来优化护理措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的另一大精髓,是指导中医眼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其注重“人-病-证”三者间的关系,强调人体体质及证候的差异性。青光眼是一种身心共患疾病,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与心理、社会密切相关,良好的围手术期情志调护对围手术期至关重要。在情志调护的基础上,根据青光眼肝郁气滞、肝胆火炽、阴虚阳亢等分型进行穴位按摩、饮食调护、起居调护及药物调护等均有助于获得最佳手术效果[31]。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如针灸术、推拿术、刮痧术、热敷术、贴药术、水针术、中药离子导入术等,是中医临床护理实践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尤其在中医眼科慢性病发挥了特色与优势,既丰富了护理技术的内容与范围,同时对眼病的临床疗效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为不同体质的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尤为重要。如DR 患者监测血糖、青光眼患者监测眼压,“全程持续”的延迟性护理需求在一些眼病中尤为突出。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由专门的研究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采集眼病慢病护理的需求,基于大数据对患者进行模型预测,通过AI 自我学习与判断进行辨证分型,并产生相应护理方案。最后由指定护士对信息进行汇总,并反馈给研究团队,实现护理方案的个体化调整。中医眼科延续性护理平台的构建,将互联网、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融入护理临床,可提升患者信息的采集度,增强医、护、患三者沟通度,有助于提升眼病患者视觉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32]。
构建信息化多元运动平台对老年眼病防治意义重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五十……耳目不聪明”,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衰退,目病也由之而生[33]。运动是神经系统有效的刺激形式,现有研究[34]显示,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衰老模型动物视网膜的结构及功能,对多种视网膜疾病也具有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开发了“老年人综合护理”(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工具,包括对视力障碍的评估,而由有氧运动、平衡训练、肌肉强化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运动方案被指南所推荐,被认为可以有效防治衰老[35]。构建信息化多元运动护理方案,可借助微信可视化小程序,提供运目操、眼保健操、八段锦、易筋经等运动指导并进行打卡监督,同时发放健康手册,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可行性强,利于提升患者自我管理[36]。
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病症状及身心状态,但当下对眼病中医护理疗效的评价方法不一,缺乏系统、规范的评价指标。德尔菲法常用于评价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可以对管理指标、临床指标、效率指标、满意度指标进行评估,对于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7]。关于眼病疗效的评价,在眼病疗效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基础上,可以多借助于相关量表,比如DR 患者可以采用2-DSCS 量表评估患者对血糖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干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National Eye Institute-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NEI-VFQ) -25 视觉功能评分,以及SF-36 健康调查量表、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等。
循证转化护理专业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循证和转化2个方面,前者是基于循证护理学的方法,采用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整合眼病在护理领域的中英文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临床决策、系统评价或Meta 分析等科学证据,为中医眼科护理寻找最佳证据[38];通过转化最佳证据,制订适合眼科临床的最佳护理方案,从而改善最终结局及提高服务满意度[39]。现阶段循证护理多应用于眼外伤、白内障等术后、青光眼围手术期以及眼科护理临床教学中,具备中医眼科特色的循证护理尚未形成,故建立中医眼科循证转化护理专业组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眼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作为眼病筛查的主要工具,当下较成熟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主要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老年眼病视力障碍模型有初步探索。以DR 为例,通过病程、血糖、血压及相关生化指标,以及腰围比、腰臀围比等,参照Framingham 评分模式建立相应评分工具并验证[40]。眼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可以更及时准确地对高风险人群采取针对性的中医眼科预防护理措施,做到未病先防、早诊断、早治疗。
俗话常说:“三分用药,七分护理”。随着中医眼科护理不断的规范与发展,必能实现寓护于医,医护结合,更好地提高眼病临床疗效,更好地为眼病患者保驾护航。作为新时代中医眼科护理人员,需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指示精神,奋力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局面。亦需大家凝仁爱之心,聚守护之力,敬业奉献,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做中医眼科护理事业在新时代的推动者,为新时代眼健康的使命贡献力量!
致谢
感谢黄少兰、解棕雯、李晓宇、刘红红、王俏为本文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