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阳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创伤外科杂志》不负所托,抓住机遇,勇创一流,遵照陆军期刊改革要求,直接服务部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兼顾创伤外科学术传播和科学普及,圆满完成期刊各项任务。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1]发布了2011—2022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分别按照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CSI)遴选出学科前1%的论文,即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及高PCSI论文。《创伤外科杂志》有574篇论文入选,46篇高被引论文、17篇高下载论文及27篇高PCSI论文,2021年外科领域110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30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2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本刊核心影响因子0.75,核心综合评价总分49.94。在新的一年,本刊将贯彻二十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始终坚持军队特色与创伤外科特色并重,搭建高水平战创伤学术平台。
站在了历史机遇的新起点,2022年本刊为更好地服务备战打仗、促进改革转型,在提供极富创造力和活跃度的创伤外科学术交流和推广平台同时,倾力打造服务部队的军事医学和科普栏目[3]。编辑部充分发挥军队单位专家和本刊编委会专家的资源优势,主动介绍新增栏目、沟通和约稿,得到许多专家的积极支持。
2022年本刊共发表军事医学栏目文章26篇,占刊文总数的13%,内容涉及特殊武器伤、训练伤流行病学,战伤急救、早期救治、专科治疗、康复治疗,战伤救治现状和培训,战伤实验研究和外军进展等。如尹文教授团队[4]报道了基于多项军队后勤科研项目的研究结果,调研6个空军旅团级单位中任职的未参加医师规范化培训且毕业年限<3年的军医、卫生员及兼职卫生医疗战士的一线救治能力,提出应加强针对性技术应用培训以有效提高一线救治能力。李兵仓教授[5]介绍了美军在反恐作战中使用的低附带毁伤弹药(low-collateral damage amunition,LCDA),可将人员和建筑物的毁损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从而降低目标周围的附带毁伤。
2022年共刊登13篇科普论文,作者既有来自基层军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也有创伤外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内容涉及特殊损伤、部位伤诊治、医学发展介绍等。如蒋琪霞教授团队[6]介绍了海水浸泡伤后伤口的三大问题和现场处理“三化一灭”要点。高劲谋教授[7]介绍了创伤后少见的延迟性表现,对一些伤后无明显不适而未到医院就诊,或者到了医院医师认为不需要住院而回家的患者,有一定警示作用。
专家论坛发文13篇,除涉及创伤复苏单元建设、特殊环境急救等领域外,骨伤的微创、3D打印和专科诊疗方法是主要的关注点。同样,与各部位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一致,2022年本刊骨伤论文占57%。为引导读者分享每期最好的文章,杂志继续顺应读图时代趋势,由编辑团队从每期文章中筛选出重点推介的文章,配以精美的封面图片和简明的封面故事,努力使封面用图不单悦目,更能赏心。我们希望每期封面都能使杂志的吸引力有所提升,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期待读者能从图中读出信息,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初心、编辑配图的慧心。
本刊编辑部将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不会因为表达问题拒稿,努力使每一篇来稿都符合刊发的要求。投寄本刊稿件时,作者应特别注意严格遵守人类和实验动物的医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所有伦理原则,文章中需提供批准此次临床研究或动物实验的伦理委员会名称及其批准号,编辑部也将坚守“科研伦理”防线。
本刊将持续推进网络化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知识服务水平,实现网络首发,从整期发文向单篇发文过渡,进一步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加快稿件传播速度。编辑部将加强与审稿专家的交流,供稿编辑将尽量寻找与研究所在单位地域匹配的审稿人,以确保能理解和解读来稿偶得数据信息。审稿专家在接受审稿邀请后应2周内提出审稿意见,意见应包括具体的、建设性的批评,以为作者修订错误、完善稿件提供直接的帮助。对于一些论著,本刊将邀请同行审稿专家撰写编者按或评论,进一步阐述相关学术问题的共识与进展。
创伤医学知识科普是部队官兵和社会公众对知识去伪求真的需求,更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本刊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改变科普文章的叙述方式,将学术观点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准确传递给受众,配图也可以更赏心悦目。期待有更多的同道参与到创伤医学科普中来,共同搭建成体系、有深度的创伤医学学术性科普平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本刊将与全国同道携手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此代表编辑部全体同仁向长期以来为杂志辛勤付出的作者、编委和审稿专家,向广大读者致以诚挚的感谢,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