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内蒙古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研究

2023-03-10 09:21:42滕瑜涵
科海故事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牧区内蒙古数字化

滕瑜涵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要求通过对现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实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更高水平进步。现阶段,民众的社会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但传统服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亟须通过创新政策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内蒙古通过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系列政策建议,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数据资源开放互助,加强各区域数字化合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区块协调运行良性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的贯通。

1 内蒙古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的现实动因

1.1 国家宏观政策引导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从局部到全面,由静态独立到动态联结的演进过程。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进入新时代,国家的政策引导更趋向理性、针对性与专门化,《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表明到2035 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1],这为内蒙古出台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提供了宏观政策依据。

1.2 目标群体文化需求扩增

随着社会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但目前受新冠疫情影响,民众线下文化体验频率大幅降低。在线下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公民会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线上,力图通过“云端”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由此,依大数据而兴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受到公众的广泛重视。在目标群体的合力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问题被纳入内蒙古的政策议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得以产出。

1.3 现代互联网技术加持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信息的普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型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逐步由传统形态走向数字化。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属于线下共享的公共资源,但在大数据时代下,线上服务以其相对丰富且低成本等优势,促使民众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同时,近年来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数字乡村建设等数字化工程不断推进,构建了数量庞大的公共数字服务平台,线上数字资源不断开放,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全国的普及度不断扩大,这些都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的提出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前提铺垫。

2 内蒙古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的重点关注内容

2.1 “线上+线下”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我国的文化政策趋向于“互联网+公共文化”模式,由此衍生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相较于以前的政策安排,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力图发挥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作用,构建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通过强化社会网络连接,加强公共图书馆、美术馆以及实体书店等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线下互动交流与合作。在立足线下运营的基础上,扩充民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增加如线上直播、线上阅读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线上文化与服务活动,推动官方微信公众号、APP 与数字云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文化信息的系统对接与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的集成化。

2.2 社会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应坚持“文化+社会治理”先进模式,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通过对包括城市、村庄牧区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调查,获取准确全面的需求信息,把“端菜”和“点菜”结合起来,提高社会参与意识,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供给。政府应发挥其引导者的公共职能,对投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社会资本提供支持、补贴与奖励,资助符合政策要求的社会资本准入,同时完善优化社会组织多元参与渠道,推动社会与国家共同监督和考核评估,建立科学化的政策引导、社会参与、政府内外监管和绩效评估体系。

2.3 城乡共建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高质量的人人共享共建文化成果。政策表明数字化建设应遵循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坚持各地资源、信息、技术共通共享,在充分考虑城乡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分享机制,因地制宜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普及性建设。在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基础上,应将更多的资金、优惠政策向乡村牧区倾斜,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其数字化基础与技术进行针对性补弱,完善数字化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知识鸿沟,使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惠民红利。

2.4 文旅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文旅融合,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为跳板,推动文化和旅游线上重点领域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通过对旅游业聚焦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进行需求分析、理论研究与应用示范,扩大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融合。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先进文旅创意商品店与文化产业园区等文旅融合参与主体开放线上文化空间,加大对其专项资金支持与引导监管力度,推动线上“内蒙古礼物”品牌建设,挖掘特色文化附加值,推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高效结合。

3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策执行不善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高质高量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满足民众日益增长与丰富的文化需求,但受现实主客观因素影响,政策执行可能会出现偏差。一方面,政策总体科学,但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各地条件不同,现实环境与目标群体需求不断变化,某些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会出现出力、不出成绩的窘境。另一方面,受政策执行者能力与素质缺陷以及执行机关权责不明确、部门协同不力等政策执行主体问题的影响,各地数字化政策的推行良莠不齐,对内蒙古整体政策落实形成一定的阻碍。

3.2 社会引导缺乏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已在全自治区范围内推广,吸引了包括社会自治组织、私人企业等主体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形成了多元共建的良性发展局面。但由于缺乏具体权威的引导规范与行动标准,出现了如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长效保障制度缺乏、绩效评估和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2],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风险,严重削弱了社会参与带来的积极作用。

3.3 乡村牧区推行困境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表现出城乡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政策在乡村牧区推行较为困难。当前国家出台了众多宏观性的政策指导文件,但专门针对乡村牧区的政策规划依旧缺乏,涉及的政策内容大多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专门化指导较少[3]。受过去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牧区发展依旧不充分,用于满足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与先进技术仍缺乏,外加乡村牧区存在差异性的文化需要与民族特色文化,广大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显得更艰巨。

4 内蒙古深入贯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社会参与的保障与监管制度

构建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专项资助体系,出台诸如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精准补贴等的激励政策,扩大社会参与群体规模,提升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建设效率。建立覆盖全区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落实社会力量公平竞争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考核,通过强化政策法规等强制性政策工具和事中监督、信息共享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等混合性工具,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治理与文化市场自律、他律相结合[4]。加强社会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与重点引进工作,力图在疫情结束,恢复公共文化服务线下常态化的同时,持续保障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水平正常运行。

4.2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挖掘内蒙古特色民族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合理的数字文化原创产品多元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强调优质数字文化的原创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5]。同时强化国家对数字文化建设的引导与监管,出台相关文化生产规范和运营道德准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范围与深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激活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提升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

4.3 加快推进乡村牧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城乡不平衡问题,应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对乡村牧区的针对性补弱,加快城乡整体性的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适宜于乡村牧区的专业化政策引导,推进乡村牧区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基本公共服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与技术支持力度,巩固乡村振兴与乡村宽带工程建设成果[6]。运用现代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进行全民性、全地域的文化需求调查,获得针对农村牧区全面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服务供求信息,加大对目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有效供给,同时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反映与监督渠道,完善意见收集与反馈机制,加强对乡村牧区文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推动自治区村民牧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来。

4.4 完善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应结合国家宏观发展与民族区域特色,兼顾普惠建设和特色服务,根据不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对口文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其也能享受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全民化[7]。针对内蒙古老龄化问题,各大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平台应立足老年人实际需求,扩大服务渠道与范围,设立具有朗读与字号放大等功能的长者模式,保障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同时根据多元民族现状,要在提供均衡化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同时保留与发展当地文化特色,鼓励当地文化机构与社会公众发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模式与功能,研发少数民族多语言元数据与译制系统,提供多语资源与元数据译制方案[8],保障少数民族共享文化成果。

5 结语

内蒙古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进行的,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满足目标群体急速扩张的文化需求。为此,内蒙古已出台了诸多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推动数字化建设不断深入,但目前受现实环境影响,内蒙古全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仍面对较大阻碍,亟需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出台更多完善性政策条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快速可持续发展,助推内蒙古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牧区内蒙古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