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江西省城乡规划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95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属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综合体,集中了全自然要素。土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资源,人类以及自然的历史变迁均和土地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本文将简单介绍土地生态利用和生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系统论述国土改革背景下的土地生态空间发展前景,并综合探讨土地生态空间问题应对策略。
从基本概念来讲,土地利用主要是指根据土地所处区域性质和自然特征,借助先进的科技,秉承规划学思维,在一定时空状态里,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最终目标是实现土地的几种功能、用途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避免土地生态遭到破坏。为了做好土地资源和谐开发利用工作,国家提出了“土地生态利用”方案,这种方案是指基于生态理念,合理开发和配置土地资源,做好土地生态治理工作,坚持长期性生态治理原则,构建土地生态利用系统。在执行土地生态利用方案的过程中,人们会结合土地自然特征和自己的主观需求,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等目的所采取的土地开发治理措施,在此过程中,会采用各种生物技术手段,全面做好土地长期性治理工作或者周期性治理工作,同时,要确保土地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1]。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空间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所有生物提供维持生存、繁衍、进食以及排泄的空间资源和环境条件。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生态空间特指生态系统必备的空间范围(空间必须充足)以及地域容量。2020年9月28日,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两部文件,分别是《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和《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前者将“生态空间”定义为具备特殊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和生态敏感脆弱区域,这些区域必须采取强制性保护措施,包括陆地生态保护区域(会设置红线)、海洋生态保护区域(红线集中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需要保留原貌、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加强生态建设的区域[2]。后者将“生态空间”的定义与技术层面紧密结合,运用科学技术准确获取生态系统识别结果,文件将生态空间范围分为两大体系——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其中,生态廊道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珍稀动植物迁徙廊道;第二,基础设施缓冲廊道;第三,隔离廊道;第四,生态屏障等。生态板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公园;第二,自然保护区;第三,自然公园。这三种生态板块均属于自然保护区域,文件明确指出要合理划分布局,科学界定规模与名录。
在当代,资源环境使用者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分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理应重视树立民众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人民群众坚持全域理念、生态理念、自然理念和环境保护理念。做好每一寸生态空间保护工作,加强土地防治力度,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加强生态空间监督管理力度,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土地生态空间开发利用工作[3]。
从国家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发布的两部文件来看,生态空间主要包括三大要素:第一,自然资源要素;第二,历史文化;第三,自然景观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章“建设用地”第一节第二十二条:“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未利用地应当依法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建设项目占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4]。”
基于国土改革背景下,开创良好的土地生态空间发展前景,首先应秉承以民为中心的发展准则,站在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高质量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让民众体验获得感。与此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方针,奉行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坚持国家安全观的指导,编制合理的土地生态空间发展规划,以城市为核心与有机生命体,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发展路径应具有内涵式,符合集约型与绿色化标准理念,正确使用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城市的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内部有限的土地空间资源能得以合理、高效利用。其次,要落实陆海统筹原则,坚持区域协同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乡村振兴计划,坚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发挥主体功能区的核心辐射影响。在编制土地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方案的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注重环保,尊重自然,发挥人文禀赋,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赋予本区域以时代特征。
从生态空间范围划分来看,不仅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所指出的用地类别(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等)和已明确权籍的生态用地,而且还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廊道和生态保护红线。其中,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三种区域:第一,处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内的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域;第二,自然保护地的一般控制区域;第三,处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内的其他区域)。国家公园属于国家级公共园林,具有开放性,园内有天然景观和辅助性人为建筑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自然公园兼备观赏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典型代表有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海洋公园等自然特色鲜明的公园,建立这些公园,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方能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做好自然遗迹保护工作,充分展现自然景观的天然美。历史文化遗迹的价值作用是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展示生态审美价值。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廊道呈线状或者带状样态,可以实现空间分布中比较分散的生态景观的有机连接,让孤立状态的景观单元能够和其他景观单元融为一体,其景观生态系统空间可迁移,能够扩展和交换。在各区域景观之间,廊道具有缓冲隔离作用。从基本类型来看,廊道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生态廊道;第二,城镇绿地;第三,缓冲带;第四,隔离带。
优化土地生态空间问题应对策略,需要对生态用地斑块(包括山水、农田、林地、湖泊、草地、河滩等)的生态用途转化为非生态用途用地斑块进行严格控制,谨遵“生态、自然、环境”要素,落实国家战略,遵守相关政策的指导,做好未利用地的开发工作,合理制定开发方案并予以正确执行,对于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需要将其建设为包容“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标准斑块,这样不仅便于治理,需要在这一类用地斑块上做好用地基质单元的划分工作,对于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斑块以及全域生态要素条件良好的生态功能斑块,理应着重加强保护力度[5]。
健全生态空间体系,必须树立全域化“生态、自然、环境”要素的总体观念,各地政府会加强土地改革宣传工作,引导全民增强土地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土地生态规划利用工作。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颁布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制定了长期建设体系。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在文件中明确指出构建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并将该体系予以全面推行,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实施“多审合一”,实现“全国数据一张图”。同时,在全国各地准确裁划“三区三线”。简而言之,确定“三区三线”,做好相关调整工作,实施审核与管控是完善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因而,合理划定土地生态空间范围,确定土地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做好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质量保护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土地生态利用功能。其次,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生态空间进行时空定位,紧密结合土地改革政策、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景观生态学辩证分析国内长期急需解决的土地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问题。另外,需要对用地格局予以全面优化,缓解人地矛盾,着力解决人均用地紧缺问题,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避免出现人类用地的无序扩张问题,尽量降低中国资源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不少资本扩张呈现出无序化现象,资本规模和技术规模大量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虽然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却伴随着一定的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问题,农业耕地和林地数量的开发数量在减少,投资规模比较小。其次,部分地方环境监管部门没有开展全面督查工作,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质量也降低了,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人类的城乡生活空间也受到了负面影响,使人地矛盾加剧。对此,要坚持生态空间“用养结合”原则,在促进经济正常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土壤质量下降。另外,要将“用养结合”延伸到所有景观极限,构建完善的生态空间用养结合体系[7]。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做好绿地廊道和隔离带的设置工作,结合具体情况建立生态廊道,设置生态缓冲带,合理规划城市绿地面积,设置斑块隔离带,以免建设用地出现过度扩张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管理[8]。从设置效果来看,生态廊道、隔离带、城市绿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避免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和违规建设,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离自然灾害,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有助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应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导向的生态网络建设。在构建生态网络的过程中,应认真研究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理论知识,谨遵目标物种生态要求,融合相关科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目标物种涉及的活动范围比较大,所以此方法非常重视生态功能的适宜性,也很注重促进景观结构的有效连接,这样能够为重要物种提供可选择的生存栖息地,满足它们的迁徙、繁衍周期,挽救种群濒临灭绝问题,做好栖息地修复工作。同时,应充分运用3S技术促成生态基因的交流,以便于完善生态网络体系。另外,要全面发展生态农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农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整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参考数据,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标。此处的农业数据信息包括农业生物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农业经济市场信息等。在基层智慧化农业经济发展中,运用农业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农业生物信息,可以了解农业病虫害问题,准确分析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蝗灾和鼠害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运用农业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农业气象信息,有助于降低气象灾害带给农业经济的损失。运用农业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农业环境信息,有助于实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分化,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借助农业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农业经济市场信息,有助于做好经济市场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准确定位农业产值。
健全生态空间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全面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对于日益不容乐观的环境状态,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坚守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决走永持续发展道路[9]。与此同时,应注重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对各类用地碎片化分布进行削减,坚持资源约束理念,运用集约式方法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全面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环境监督力度,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另外,需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一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客观评估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要注意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以便于让全民参与生态环保工作。
综合所述,优化土地生态空间问题应对策略,需要对生态用地斑块(包括山水、农田、林地、湖泊、草地、河滩等)的生态用途转化为非生态用途用地斑块进行严格控制,谨遵“生态、自然、环境”要素,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做好绿地廊道和隔离带的设置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