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炜炜 马昊杰 王伟伟
脑血栓是一种脑血管系统疾病,属于比较常见的脑梗死类型[1]。脑血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均很高,人口老龄化更使之发病率越来越高[2]。脑血栓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斑块使大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即使治疗有效但患者也很大可能会留下残疾,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日常生活[3]。常规治疗主要是为了延缓动脉硬化以及抑制血栓的形成,具体方法包括降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以及降三高、吸氧等对症处理,可减少患者的复发率。一般采用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然而临床研究表明药物单一使用效果不明显,常需联合其他药物使用[4]。阿托伐他汀也是治疗脑血栓的常用药物,本研究对山东威海荣成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脑血栓治疗后期标准的制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山东威海荣成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n=60)和参照组(n=60)。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血栓者;(2)近1个月未接受过止血、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3)首次发病的患者;(4)年龄45~75岁;(5)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2)发病到入院时间>48 h者;(3)对本研究所用药过敏者;(4)心肌梗死者;(5)无法配合治疗或因各种原因中途退组者。试验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6~74岁,平均(55.69±5.62)岁;病程0.5~9 h,平均(5.34±0.51)h。参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6~72岁,平均(55.68±5.40)岁;病程0.4~10 h,平均(5.43±0.4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荣成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给予两组相同的基础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其常规治疗,使其接受溶血栓、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强心以及营养神经等常规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吸氧、控制感染、低盐饮食等治疗以预防脑水肿、预防感染与溃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对合并常见基础疾病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给予参照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029,规格:50 mg/片)200 mg/d,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乐普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70,规格:20 mg×7片),20 mg/d治疗,每天1次。两种药物均于晚餐后半个小时服用,连续治疗5个月。
给予试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每天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法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25 mg/片],50 mg/次,每天1次。连续用药5个月。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 分[5]。采 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该量表包括意识水平、面瘫、视野、共济失调、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项目,总分为58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
(2)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个月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外周血液,以毛细管式黏度机测定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压,以血液黏度检测计检测两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高切黏度水平。
(3)临床疗效[6]。比较治疗5个月两组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意识障碍消失,脑血栓基本消失,MRI及CT检查接近正常;有效:患者症状逐渐改善,意识障碍有所减轻,脑血栓大部分消失,MRI及CT检查结果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症状、意识障碍及脑血栓均无明显改善,MRI及CT检查检查结果基本无变化,治疗后发生残疾或病死。
用SPSS 22.0对本试验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试验组 60 27.34±4.67 11.41±2.42 23.460 0.000参照组 60 27.45±4.58 17.23±2.67 14.932 0.000 t值 - 0.130 12.510 - -P值 - 0.897 <0.001 - -
治疗后试验组红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全血低切黏度(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WBLS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和全血高切黏度(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HBV)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HB(mPa/s) PCV(mm/h) PV(mPa/s) WBLSV(mPa/s)试验组 60 1.29±0.23 15.34±4.56 1.34±0.15 8.11±0.67参照组 60 1.67±0.17 22.34±4.78 1.67±0.12 9.04±0.51 t值 - 10.292 8.208 13.307 8.555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疗5个月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参照组的86.67%(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例(%)]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主干及皮质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壁增厚使之逐渐狭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吸附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的阻塞,从而影响大脑血供,促使患者脑组织出现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症状[7]。脑血栓可导致大脑局部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血供,引起脑部的缺血缺氧坏死,给患者的脑组织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逆转的[8]。血小板增多病、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脑血栓。脑出血主要发病率群体为中老年群体,常在发病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到达高峰,处于急性期的患者病死率为30%~40%[9]。脑血栓患者会出现语言、意识、感觉及运动等方面的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口齿不清、口眼歪斜以及肢体麻木并伴头痛、头晕及呕吐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活动与思考能力[10]。该病病情严重,若未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加重治疗难度,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增加患者罹患肺炎、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的风险[11]。临床上对其的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但脑血栓的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强联系,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无法较好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2-13]。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血液微循环,能抑制炎症细胞和泡沫细胞等相关蛋白酶的分泌,有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成[14]。阿托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有较强的竞争性和选择性,现常将其用于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15]。氯吡格雷属于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抗血小板凝集[16]。以上两种药物均在患者机体吸收快而且不良反应少,因此有学者提出将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用以治疗脑血栓[17]。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脑血栓患者,可有效改善NIHSS评分,提示联合用药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状况。原因在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抑制肝脏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可以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量,进而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斑块,该药在改善患者的脑血液循环的同时,还能减轻神经损伤,这与屠明锋等[18]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治疗后试验组HBV、PCV、PV、WBLSV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患者发生脑血栓后,凝血因子提高、抗凝血物质活性下降以及纤溶活性物质降低使得患者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改变,使得血液流变学指标HBV、PCV、PV、WBLSV均升高。而氯吡格雷的成分可选择性与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结合,发挥竞争作用,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其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减少血液黏度,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从而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阿托伐他汀也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两者联合使用能够增强药效,改善血液血液流变学指标,这与王岚[19]的研究结果相似。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效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参照组的86.67%(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效果较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好,原因在于氯吡格雷可以以多种方式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调节血脂,而且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钙两种药物联用可互补优势,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减轻病情,改善患者脑血栓的症状,从而提高临床效果。这与路敬叶等[20]的研究结果相似。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脑血栓治疗的后期标准的制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综上所述,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脑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NIHSS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性,可在临床上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