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医学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2023-03-09 23:34张佳炜毛建山古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一流导师研究生

张佳炜 毛建山 古莹

2015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所以,针对“双一流”建设,如何深入理解其指导思想,早日完成该奋斗目标,是横亘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新命题[1]。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以一流的成果产出为标志的,一流成果的产出离不开一流学科的培育,一流学科的培育是需要一流人才的辛勤钻研,而唯有研究生教育才能系统持续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研究生阶段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创造欲最旺盛,是产出一流成果的主力军[2]。所以,研究生培养成功与否对“双一流”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

1 现阶段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医学研究生培养是随着具体的医学研究开展的,在研究医学相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导师带领学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和社会效益,其中包括医学技术的开发和革新,已是我国培养医学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主要教育形式[3]。2020 年一项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显示:入学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文章的研究生只占20.00%;而56.00%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相关科研能力的系统培训;即使38.00%的研究生已受过相关科研培训,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发表任何文章[4]。另一项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也表明,研究生科研能力总体自评得分最低的是“科研创新和立项能力”[5]。并分析认为影响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体系不合理(39.53%)﹑实验室条件不能满足科研需求(38.76%)﹑和导师指导不佳(9.30%)等外部因素,以及缺乏理论基础(73.64%)﹑实践能力(53.49%)和科研兴趣(31.78%)等内部因素[5]。这主要是因为以往国内医学研究生培养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缺乏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主动性,科研创新思维能力不足[6]。因此,只有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才能促进国家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医学研究生培养科研素养的方法

科研素养是指进行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科研素养包括学术道德素养﹑科研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素养3个方面[7]。

2.1 良好的学术道德,严谨的科研态度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基本的学术道德素养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遵守科研伦理的品德[8]。因为医学研究受伦理和其他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研究过程常常是耗时费力的,但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有时限的。研究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往往会为了急于出成果,不惜铤而走险,剽窃抄袭甚至篡改数据,从而达到发表文章顺利毕业的目的。例如在2017 年,《肿瘤生物学》就集中撤销107 篇中国学者论文。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对研究生本人的科研前途产生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会损害我国科技事业的国际声誉和公信力。

因此,学校和导师要引导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培养的倾向,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定期开展关于学术道德的讲座,通过实例讲解,使研究生认识到学术造假的危害及尊重科学的重要性。完善学术道德建设管理条例,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并加大对学术诚信的审核力度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严格落实导师责任制。研究生导师要严格遵守科研学术道德规范,在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认真检查实验原始数据,严格把关论文撰写与投稿,把涉嫌科研不端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2.2 系统的理论知识,坚定的科研自信

科研基本理论素养指从事科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7]。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医学研究生认为在自己的科研过程中主要存在关键研究技术尚未掌握(58.91%)﹑科研思路不清晰(55.81%)和科研目标不明确(48.06%)等问题[8]。而这是因为研究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动态所导致的。

因此,相较于以往按照教材来单向传授知识,通过既定的考试范围考核知识掌握程度的应试教育模式,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医学院采取了多项举措:(1)优化研究生专业课程,在授课中不但给研究生提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还与时俱进地和学生们分享当今前沿领域动态和热点问题[9]。(2)积极开展学术会议,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邀请各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开展学术沙龙,让研究生和活跃在各领域前沿的专家学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们一方面能初步掌握自己所在领域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了解成功的科研是如何进行的,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10]。(3)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导师一方面传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让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研究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增加对研究领域的了解,从而树立起科研自信[7]。

2.3 扎实的科研能力,自主的科研创新

科研能力素养主要包括提出问题能力﹑收集文献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表达交流能力等[11]。一项武汉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在科研训练初期,增加在科研训练上的投入时间﹑发挥导师的作用和实验室的中心地位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12]。

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实行了多项措施:(1)鼓励研究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导师按照课题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内由有经验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后带领缺乏经验的低年级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从而起到“传-帮-带”的作用。(2)指导研究生合理安排空余时间,灵活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学习网络课程,从而增进对实验方法和思路的理解,并与课题选择设计等相结合,从中获得启发[13]。(3)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的交流协作,一方面能有效地实施实验合作方案,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有助于突破科研瓶颈,获得创新性的成果。

2.4 强大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是导师负责制,具体表现为一位导师负责多位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阶段。这也是国际上常见的培养模式,它易于导师和学生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有利于导学双方集中精力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然而,这种导师负责的培养模式容易让学生局限在导师的研究方向上,对于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对外拓展不一定有帮助。特别是当导师本身的科研能力不足以指导相应数目的学生时,或者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时,往往会造成其指导的学生不能获得全面的培养,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不足以达到学校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延毕率上升,影响学生后续的发展[14]。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10]。因此,浙江大学在这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1)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校学院和各个系所努力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者加入浙江大学创造各种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才华横溢的科研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为培养创新型医学研究生提供师资保证。(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对教学和科研模式的探索从未故步自封。学校自上而下鼓励和推动教学和研究方式的革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目前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养成提出问题﹑探索方法和解决方案的科研能力,而且尽可能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逐渐养成自主创新的科研意识[15]。(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的百年大计,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基础。虽然浙江大学已拥有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但是为保持学校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和学院不断改进导师评价体系,以鞭策教师队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和学院对导师的评价标准严格把关,包括研究成果﹑学历﹑年龄和职称等,每年对导师的指导能力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导师,并同时补充一批符合高标准的导师,从而确保研究生导师结构优化﹑配比协调,最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16-17]。特别是在选拔研究生导师的过程中,始终以师德师风为优先考量,从中遴选出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导师,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在初任导师的早期阶段,提供包括阶段性研讨和在岗研修等相应的指导,帮助新晋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早日走上正轨[14]。

3 讨论

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学校的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高端引领一流学科发展”,从而为党和国家持续不断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发表的SCI 论文数量获得显著增长,从2013 年的1 214篇上升到2017 年的2 079 篇,其中研究型论文数量从2013 年的1 010 篇增加到2017 年的1 594 篇,而综述文章从2013 年的112 篇上升到2017 年的223 篇,这说明以导师为主体责任制的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对医学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遵守科研伦理的品德,研究生才能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同时要培养研究生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动态,这样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才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要培养研究生形成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自主和团队创新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全面系统的教育,让研究生具有严谨治学的科研品德,系统的理论知识,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以及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研究中获得创新性成果[18]。

总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基础,只有面向未来,系统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才能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勇往直前的动力[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为我国培养“医-研-教”全面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更需要通过学校的政策支持﹑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研究生的刻苦努力,三者间的密切配合,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素养来实现。只有拥有良好科研素养的研究生队伍,才有可能在未来做出创新性成果,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一流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