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欢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经济的快速发展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就业环境,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经济类专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在这一环境背景下,亦需要落实创业教育工作,使其能够有效实现应用专业的转型发展,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亦具备创业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立足新市场环境,具备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入研究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立足当下[1]。而具体的实施则在于对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增强学生对时下就业环境及发展趋势的认识与了解,使其能够开辟出个性发展的路径,形成自主创业的思想理念,能够对创业具备兴趣与信心,从而推动其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经济类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形成创业思维,创新就业形式[2]。
新时代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行业的转型发展,使科学技术逐渐融入社会整体发展当中,更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标准[3]。经济类专业本质上与创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创业实践活动当中,为保障创业实践有序进行,还需财务、金融、生产经营、营销等各方面经济类专业知识的支持。因而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在建设初期,还需融入创业理论与知识,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同时,在当前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亦是将创业学纳入了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使创业理论与知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充分凸显出来。作为管理学科的一种,创业学都与经济类专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新时期经济类专业人才的良好发展。
尽管“双创”教育在近年来得以大力推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高校及学生并未对创业教育形成充分的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其内涵,在实际落实与实施期间存在一定的行动不足现象,导致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5]。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者,高校如未能对创业教育理念形成正确、充分的认识,在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则难以切实推进创业教育,也无法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不佳,导致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6]。
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一支强力的师资队伍,能够给予学生专业、科学且全面的创业指导,以顺利开展实践类活动课程。但就目前经济类专业高校教师队伍发展情况而言,很多教师的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并缺乏理念及实践能力的支持,难以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从而影响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效果。从整个经济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构成上分析,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专业课程教师、管理学教师以及负责学生指导工作的教师等[7]。
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非单纯地将创业理念渗透至专业课程教育当中,而是需要通过建设一系列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能够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创业教育,发挥创业教育的价值[8]。但就当前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而言,仍不免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的现象,如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的联系性不强、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理论课程高于实践课程等。导致课程教学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难以发挥课程教学的优势,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思想认识决定行为发展。在开展创业教育初期,应首先做好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入传播,使教师、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及理念,如此,才能够更为顺利地推进创业教育实施,提高创业教育效果。特别是学生层面,目前多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并不充分,而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只有当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理念,才能够真正投入至创业教育当中,实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9]。同时,创业教育与应试教育、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分类培养、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之融入至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因而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需做好科学理念的建立与培养[10]。对于学校自身而言,需加强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在此期间,需对教学软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予以完善,从全局的角度对经济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规划与安排,包括课程设置、创业团队的建设、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全方位、多形式地推进创业教育工作,促使经济类专业大学生能够在学校的支持下,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
在落实创业教育的过程当中,经济类专业院校应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夯实专业理论基本功的同时,实现创业知识的有效学习。在实际课程设置过程当中,需充分把握优先入手、循序渐进、理论结合实践等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11]。具体可从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课程体系两大方面实现。
首先,在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在主导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增加隐性课程。其中,主导课程以专业能力及通识教育为主,包括具体经济专业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以及专业发展领域下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还需融入多种特色创业课程,如《创新思维》《创新与创业方法与管理》《创业教程》等,给予学生多样化选择。隐性课程则以素质拓展及创业教育为主。同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开设线上教育课程,包括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开放性、拓展性课程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课程学习内容[12]。另外,在隐性课程中,还可开设以学生发展实际情况、当地人才需求方向等为主的经济类创业教育校本课程,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在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则包括独立及非独立的实践课程。其中,非独立实践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依托理论知识展开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示、上机操作、课外实践、参加比赛等方式,达到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得以进一步强化[13]。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养,清晰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使其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创业能力,为步入社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创业教育的切实落实,除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借助实践教育达到较好的效果。因而经济类专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还需重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加快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创业能力。具体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当中,可从校内及校外两个方面落实[14]。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可加大资金供给及场地建设力度,在校内建设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给予学生校内实践训练的平台,如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等,让学生借助实验模拟的方式,通过实操平台、模拟软件等,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仿真演练,以此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期间,需做好软件的及时更新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模拟实验实践平台。同时,还可创设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如学科竞赛社团、科创小组、创业孵化基地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有创业计划、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指导与训练机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业务各流程、了解企业及社会对相应岗位人员技能及素质的要求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本专业在社会中的行业地位,提高其社会适应及实际应用能力。通常情况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扩展校外实践基地,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人才的同时,提高企业岗位人才输送精准度,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在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期间,需充分结合经济类专业特征,选择相应的企业,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模式,引领学生走进企业。在此期间,可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指导者,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实践指导与帮助,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体会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真正参与企业各项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其创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因而高校在经济类专业创业教育开展期间,亦需要加强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需注重教师创业意识的强化。建议从教师入职开始,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学术研讨、专业素养提升等各个方面,加大创业意识宣传力度,使教师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意识。特别在岗前培训方面,除融入职业修养、教育法规、教育心理学之外,还需开设高校教师创业教育课程,并将教师创业教育纳入教师长期考查项目当中,以加强教师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则需加强培训活动。尽管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不可否认其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如此,则难以有效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指导。而创业教育需要通过实践实现,因而教师自身的创业实践技能尤为关键。具体在培训方式上,其一,可邀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到校兼任创业导师,辅助高校教师完成创业教育工作,在创业导师的带领下,逐步提高自身创业教育水平。其二,可采取挂职锻炼的方式,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借此提升教师综合实力。其三,可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各高校教师之间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学习。其四,可为教师开辟多种参与创业培训的渠道,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提高自身创业实践及创业教育能力。其五,可将创业教育并入教师工作当中,采取绩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使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教育活动。
创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够将自身专业所学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创业教育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能够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的创新发展。经济类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专业人才,通过实施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拓展其专业技能,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