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辽宁省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探索*

2023-03-08 15:48
黑龙江医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医学

陈 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上述方针政策为高等医学院校全面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加快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和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医药院校医学人才的培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赋予医学教育新的内涵,推动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回归与复兴,致力于培养兼具高超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仁爱之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并举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高等医药院校的重要使命与担当,鉴于此,课题组对辽宁省内七所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展开调查,探索健康中国战略下辽宁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助力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现报告如下。

1 辽宁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 调查对象 以辽宁省医药院校的645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心理学和中西医结合等10 个专业的医学生,年级跨度从本科至博士研究生。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为271 人,占调查总数的42.02%,女生为374人,占调查总数的57.98%,临床医学专业261人,中医学专业137 人,药学专业89 人,其他医学相关专业158 人。调查范围覆盖辽宁省内七所医药院校,其中包括: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辽宁何氏医学院、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

1.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取“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课题组在前期阅读了大量医学人文方向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全过程采取无记名方式随机独立进行,通过预调查并形成最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认知水平;医学生对医药院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认同情况;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考核方法的倾向性;医学生所接受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现状;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医学生对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的认识及评价情况等。共发放调查问卷645份,回收有效问卷520 份,有效回收率80.62%。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统计分析与整理,得出调查结果。(2)专家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选取医学人文相关课程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教育专家等,了解专家自身所在院校的医学人文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咨询专家关于辽宁省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指导建议与完善策略。(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认知水平 问卷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的整体培养教育中重要吗?”这个问题时,有87.09%(47.31%认为“非常重要”,39.78%认为“重要”)的医学生对人文教育有着一定重视,且高达65.06%(30.11%认为“不欠缺,非常满意”,34.95%认为“不欠缺,但不满意”)的学生在评价“自身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时,给出了不欠缺的回答。而深究其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度,一个简单的结果便反映出学生医学人文知识的缺失—清楚“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这三个名词概念内涵的医学生比例仅有31.72%。这些数据无一不体现出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整体认识处于欠缺而不自知的现状。不过,同时也有27.42%(23.12%认为“欠缺,不满意”,4.30%认为“非常欠缺,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在评价“自身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时,对于自身人文知识和素养的不足有客观的认识,表明一部分学生有着想进一步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期望。

1.2.2 医学生对医药院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认同情况有41.93%(36.02%的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熟悉程度为“一般”,3.76%为“不了解”,2.15%为“非常不了解”)的医学生不够熟悉医学人文课程,这种结果从根本上反映出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得到各医药院校的全面重视,导致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存在欠缺,医学生的人文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种“不作为”致使1/4 左右的医学生认为医学人文课程一般或者不重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从数据结果来看,目前辽宁省医药院校的人文课程集中于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便很少开设人文课程(比例仅为5.91%)。

在医学人文课程不被重视的前提下,尽管有57.53%的医学生认为所在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保持现状就可以满足自己对人文知识的需求,仍有18.82%的医学生选择了“压缩医学专业课时,扩大医学人文课时”,可见学生呼唤人文知识萦绕课堂。在调查医学生“最感兴趣的医学人文课程”这一问题时,较为集中的是39.25%的学生选择了医学心理学,22.04%的学生选择了医患沟通学,14.52%的学生选择了医患伦理学。

1.2.3 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考核方法的倾向性 调查中发现,医学生在评价“影响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时,更注重人文教师的素养(42.47%的学生选择)、教学水平(30.65%的学生选择)和教材或讲义的内容(17.2%的学生选择),这表明,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改进和创新。各医药高校应加快推行新式医学人文教学成果考核方法,并适当改变以结课成绩“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1.2.4 医学生所接受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现状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医学人文课程的教授并不都来自专职教师,有24.19%的学生是在兼职教师的讲授下学习人文课程。在回答“您认为医学人文课程主讲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医学人文基础知识和人文技能?”时,部分学生给出了“一般”(21.51%的学生选择),“不熟练”(2.15%的学生选择),甚至“非常不熟练”(1.08%的学生选择)的回复。在进行“您认为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应具备的多学科知识包括?”这一问题的调查时,76.88%的学生选择了医学,75.27%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学,65.59%的学生选择了教育学,59.14%的学生认为应具备哲学,48.92%的学生认为应具备法学。由此可见,医学生认为人文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背景。

1.2.5 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在调查大学生对“参加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看法”时,48.92%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有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30.11%的学生认为“必要、仅参加重要的几个社会实践活动”。有接近八成的医学生认同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必要。而在现阶段,医学生获取医学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占比40.86%,生动形象的实践性教学尚未广泛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占比27.96%,“临床实践教学”占比16.67%,像文艺演出、文艺沙龙、学生社团这样的人文熏陶活动更是少之又少,仅有5.38%的比例。据调查,有86.02%的学生参加了1~3 个大学生社团。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方面,除了最基本的课堂讲授,医学生对情景模拟、案例工作坊的呼声分别为31.18%和12.9%,说明互动和实践是吸引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此外,部分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第二、第三课堂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

1.2.6 医学生对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的认识及评价情况 总体来说,75.81%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很有必要”或“必要”,23.65%的学生认为“一般”或“没有必要”,0.54%认为“无所谓”。在回答“您认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这一问题时,73.12%的学生选择人体科学馆,66.67%的学生选择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64.52%的学生选择体育馆的建设,62.37%的学生选择校园绿化设施,44.62%的学生选择名人雕塑。比起人体科学馆、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这样具有互动性的人文设施,医学生对医家名人雕塑的需求与其他几项相比并不突出,这可能是由于其可供静态观赏的特殊属性。

2 健康中国战略下辽宁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建构

2.1 丰富和优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2.1.1 融入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人文底蕴,保持医学人文课程的序贯性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潜移默化。传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不仅是千百年来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人文情怀的凝聚。由此,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在整体考量不同阶段医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深厚的医药文化底蕴,设定各阶段医学人文课程,将人文精神渗透进教育的全过程,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再到临床教育,并在继续教育延续,即保持人文课程的序贯性,从一而终地贯彻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应从确立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引入叙事医学课程和创设多学科融合课程3 个方面进行创新。(1)确立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当代著名的美国哲学家玛莎·纳斯鲍姆指出:人文教育对于看待和处理世上发生的复杂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观点赋予了人文教育在一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1]。鉴于此,医药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除了要有明确的人文教育目标,还需明确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以一种更高的视角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德国高校医学伦理、医学历史和医学理论“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2],结合我国国情,设置少而精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基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建立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为中心的必修性质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2)引入叙事医学课程:叙事医学是与循证医学互补的重要医学分支,是医学和文学范畴的交叉学科。叙事医学的目的在于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患者声音,通过与患者沟通、反思性写作、精细阅读等方式,建立医患互信,改善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作为连接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效媒介,叙事医学为医学人文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启示。医药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叙事医学理论框架,将叙事医学引入推广,使其理念逐步深入医学人文教育中。(3)创设多学科融合课程:医学人文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多学科融合是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趋势。采用必修与选修结合的课程设置,开设多层面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对必修的人文核心课程加以辅助,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通过对涵盖中医药学、哲学、教育学、文学、思政、艺术、法学等领域的多样化学科内容的穿插介绍,从多学科的视角将医学人文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我国近现代卫生体系建立起来,使学生可以熟悉、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路径,在实际中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此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2.1.2 优化教学方式,全面推进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医学不是冷漠的科学,为促进学生人文能力的发展,必须优化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医学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人文教育者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争取大班分组成小班化教学,建立互动化、多元化的案例工作坊或研讨小组,用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采用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角色扮演、虚拟仿真教学、影视教学法等新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人文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2.1.3 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医学人文教学团队 医药院校应尝试发挥多元知识结构特殊的“粘合剂”作用,吸纳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人文教师,引进具有专业素养和高尚品德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构建多学科教师组成的人文类课程的教研室;提供国内外访学、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教师进修渠道,鼓励教师进一步完善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开展教师授课比赛,将考核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做为重点要求;推动学术研讨,加大医学人文方向课题研究的科研投入、资金支持力度,创造有力的外部环境,以稳定教师队伍,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组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提升人文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强化医学人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激发教师内驱力;增加教师人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营造争先比优的氛围。师资队伍的建设能使人文教师做到言传身教相统一,更能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和模范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2.1.4 建立科学、多元的医学人文课程的考评机制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医学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随之转变。新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应探索全方位对学生的人文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评定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人文学习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多维度、多标准地扭转评价体系片面、主观和操作性差的局面,以评价标准引导医学生多元化发展,倡导学生全情投入、全过程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医学人文的践行者。医学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需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同教学环节采取不同评价手段的方式。包括非标准答案考试、增加平时考核次数、提高学科融合课程的学分、小组演讲汇报、开展专题报告、撰写心得论文等多种考核手段,评价方式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还需设置医德评价量表、建立医德档案,将考核意见纳入奖学金评定。

2.2 构建多元化、灵活的医学人文实践教学体系

2.2.1 开展融合教育,在学生社团中树立人文理念 在改革医学人文教育的教育模式时,各医药院校除了应在课时上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比重,也需要积极展开人文教育的相关活动。学生社团是医学人文实践必需的活动载体,鉴于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的情况,可以考虑在大学生社团中树立人文理念,结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特点,开展融合教育,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意识,扩大人文活动的影响。学生社团一要在社团宗旨上突出人文精神,如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二要在社团文化活动里蕴含人文理念,如礼仪社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

2.2.2 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医学人文素质 多元化、灵活性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对各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必备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应用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情景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将人文教育贯穿基础医学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亲历医疗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对疾病与健康的反思,把医学人文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将医学人文精神真正运用到自身的内在修养和职业素养中去[2]。

2.2.3 在临床实践中传承医者的美德,实践人文技能 接触临床是医学人文教育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学校应尽早安排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人文理论教学注入临床实践,制订医学人文技能临床实训方案,让学生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接触激发人文情怀,加深从临床获得的人文技能和人文经验的记忆,确保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相互支撑,有效避免人文知识和实践的脱节。临床实践过程中,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有助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临床中感悟,传承医者的美德,为医学生在日后解决医疗人文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完善协同育人的医学人文保障机制

2.3.1 树立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协同发展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医药院校要积极树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人文办学理念,确立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素质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依照“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夯实人文教育基础。学校各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二级院校也应在此指导思想下组织、协调医学人文教育工作,细化德育管理,发扬人文优良传统,让学生深刻领悟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

2.3.2 做好医学人文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 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科学教育协同发展,彻底纠正“重医轻文”的认识倾向,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将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由教育、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省医学人文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使学校人文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4 设立医学人文支撑体系

2.4.1 搭建医学人文教育网络资源库 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号召下,医药院校除了要丰富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还需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购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学网、Worldlib、SCI-HUB 等电子资源平台的人文资源,不断引进和更新大数据技术,促进医学人文资源收集、获取能力的提升[3]。建立体系化的资料管理系统,施行完善的存储、搜索功能,使学生不出校园即能享受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拓展国际视野,关注国外医学人文的研究成果,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实践,从而发挥网络人文资源库文化育人的功能。

2.4.2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的输入,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环境培育。校园环境构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人文环境,内含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隐性课程,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在校园的构建上“费尽心机”,在人文的挖掘上“竭尽全力”,增加具有互动性的人文设施,比如建造人体科学馆、医学校史馆、医药名家雕像、文化长廊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辽宁省内的中医院校,更应充分发挥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人文内涵,从中医药博物馆、医学典故(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展板等中医药风格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

3 结语

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新使命,新使命召唤人文新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医药院校探索可供参考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创新,是不断完善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关键。辽宁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还有较大的改善和发展空间,改革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新医科建设时代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的品质,使医学人文精神内涵在医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培养出具有更高的人文情怀的医学生,为“健康中国”事业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医学
人文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