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医学院
李 矗 马珺卓 郭运帅 葛 炼 王占波(石家庄050200)
提要 湿疹是婴儿常见病症,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现代医学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外治结合抗组胺药、抗炎药内治方法治疗婴儿湿疹,短期好转,但易复发,不良反应居多。近年来,中医诊疗婴儿湿疹的优势逐渐凸显,中医依据婴儿湿疹的不同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疗效显著,且简便验廉,不易复发。本文查阅文献,通过对中药内服、外洗、湿敷、脐疗等方法的总结,梳理婴儿湿疹的中医药治疗最新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湿疹,也称为过敏性皮炎,是婴儿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之一,通常发生在膝盖后部和肘前部[1]。婴儿湿疹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等[2],在中医学中称为“婴儿湿疮”或“奶癣”,湿疹患儿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伴有哭闹、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等临床表现。研究表明,婴儿湿疹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但大约有47%的婴儿湿疹症状会持续到幼儿期,使患儿生活质量降低[3]。此外,湿疹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前兆,湿疹的预防措施也旨在预防以后生活中这些更严重的疾病。因此,一种有效的婴儿湿疹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4]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是最早对这种疾病进行论述的文献之一,其中提到了湿癣的症状,“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乳,乳汁渍污儿面,变生此”。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本病病因与心火脾湿有关,“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5]。《冯氏锦囊秘录》中论述湿疹病因与小儿体质有关,“此疮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未足,阳火有余,故最多犯之”。中医对婴儿湿疹的论述颇多,各医家对于婴儿湿疹的病因病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医家认为小儿阳气虚寒,感受外邪便可发为湿疹;还有医家认为肺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皮肤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证型包括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3种,有的医家依据临床经验辨别出不同于上述的中医证型如脾阳虚型、肺气虚型,采用相应的中医中药治疗,临床疗效亦显著。
1.1 湿热浸淫 《疡科心得集》提出“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的观点,表明湿疹的发病机制与六淫中的风湿热三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湿邪重浊,容易阻碍气机,婴儿是纯阳之体,一旦阳气受阻,则易郁而化热,湿热浊气发于肌表,导致斑疹、红丘疹、瘙痒等症状,最终导致湿疮。据倪氏等[6]的研究,婴儿湿疹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饮食伤脾,湿热内生,再加上风湿热邪的作用,导致了湿热型湿疹的发生。
1.2 脾虚湿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幼科概论》云:“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古代经典中均指出,脾与湿疹的发生密切相关。谷氏等认为,婴儿湿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失健运,内有水湿停滞,加之复感风湿热邪,则造成邪盛正虚,邪犯腠理,浸淫肌肤,从而导致脾虚湿蕴型湿疹的发生[7]。
1.3 血虚风燥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失养脏腑组织便会虚弱。血虚、血燥,均可引发内风,出现红肿和丘疹等症状;王氏等的研究表明[8],血虚风燥所致的婴儿湿疹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伴有色素沉着、皮损色黯等临床表现。因此,应依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制定诊疗方案[9]。
关于婴儿湿疹病因的研究多源于医学经典或临床实践,自2000年以来,中医药对于婴儿湿疹的治疗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取得广泛认可的病因病机如上。周氏等指出:湿疹的发病与六淫邪气、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经络循行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此观点的提出,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湿疹病因病机[10]。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婴儿湿疹的发病因素还应考虑小儿体质因素,若小儿为脾气不足质,则气虚易导致正气不足,外邪侵袭;若小儿体质为痰湿质,则易痰湿内蕴,浸淫肌肤;若为内热体质,则易肺热阳盛,发为湿疹。体质因素同样为导致湿疹发病的重要因素。
2.1 湿热浸淫型 主要应用清热利湿治法,常用方剂有消风散、四妙散、清营汤、黄连解毒汤等。对于湿热浸淫型小儿湿疹,倪氏等认为消风散具有清热利湿的效果,可用于临床治疗。团队采用临床实践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治疗,试验组给予消风散治疗。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西药对照组为83.33%,结果证明消风散治疗小儿湿疹效果较好[11]。可见清热利湿的方药如消风散,可以用于治疗湿热浸淫型小儿湿疹。
此基础上,朱氏、薛氏等学者同样采用临床实践法,探索不同方剂治疗湿热浸淫型婴儿湿疹的疗效。不同的是,朱氏使用三白汤治疗婴儿湿疹,该方剂重在清热利湿,其中,白鲜皮除皮肤之风、白芍收敛、甘草化阴,结果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5%,而西药组为85%,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12]。薛氏等则应用泻黄散来治疗湿热型婴儿湿疹,其中栀子、防风等药物具有对急、慢性炎症可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液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泻黄散加减对婴儿湿疹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3]。
与上述临床实践法不同的是,李新民教授[14]提出应用“清宣通络法”治疗小儿湿疹,在清热利湿的治疗大法中总结创新,即通过清热、宣肺、化瘀、通络等方法使患儿气机条达。同时大胆运用不同方剂,即应用四物汤化瘀,导赤散清热,麻黄赤小豆汤宣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作为研究方向。
2.2 脾虚湿蕴型 临床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的占比较大,主要应用健脾祛湿法。
许多学者对于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仇氏等将6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和胃消癣散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使用中成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和胃消癣散组的总疗效达到93.33%,而中成药组的总疗效为73.33%,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调和胃气、清热祛湿对治疗婴儿湿疹有一定的效果[15]。在此后的5年内,多数学者同样采用临床实践法,探索不同方剂对于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邵氏等以58例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为试验对象,观察健脾美肤散联合净面方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的效果,试验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治疗,治疗4 w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远高于对照组在本研究中所得数值75.86%,健脾美肤散联合净面治疗婴儿湿疹效果显著[16],值得应用。边氏等以苡仁祛湿汤治疗婴儿湿疹,此方剂应用蝉蜕、茯苓、薏苡仁等多种药物协同治疗,双向调节患儿胃肠功能,相较于对照组口服西药联合膏剂外涂,治疗效果显著且不易复发,具有良好临床疗效[17]。刘氏应用玉屏风颗粒,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儿特应性皮炎,发挥了玉屏风颗粒既能扶正固本,又能健脾祛湿的优势;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滴剂口服,观察组给予玉屏风颗粒口服,治疗3 w后治疗组的湿疹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8]。
此外,还有学者钻研经方,结合临床经验研制出自拟方,同样在婴儿湿疹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田氏等以五苓散为底方加减,自拟五苓化湿汤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疹。对照组给予开瑞坦口服,观察组给予五苓化湿汤口服,分别治疗4 w。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冯晓纯教授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应用自拟方紫苓疹消汤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20]。杨氏等认为针对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应以“逐浊运脾”为治法,标本兼治,改善症状、巩固疗效,在临床上应用郭静教授的自拟方楂曲消风散,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1]。
通过总结文献发现,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常用方剂为平胃散、五苓散、健脾美肤散等,代表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焦槟榔、鸡内金、炒莱菔子、黄芩、陈皮等,健脾祛湿是辨证施治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的关键。
2.3 血虚风燥型 主要应用养血祛风法。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养血祛风汤,常加用沙参、麦冬、荆芥、防风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之品。张氏采用了养血润燥、消风止痒的治疗方法,应用养血祛风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患儿。结果发现,该方剂的总有效率达95.0%,而对照组(口服酮替芬)的有效率为85.0%,由此可见,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刘氏等则采用自拟方治疗慢性湿疹,以活血化瘀、疏风通络为治法,治愈临床患儿,收效甚佳[23]。
此外,还有学者在研究中阐述了不同见解,提出了不同的论治方法。汪受传教授提出婴儿湿疹应从伏风论治,认为深伏于体内的“伏风”亦可导致湿疹的发病与传变。临床治疗以消风为原则,辨证用药,效果良好[24]。常克教授认为长期不愈的湿疹患儿,多由于心肺不足、气血亏虚,湿浊乘虚而入所致。以黄芪、黄精为君药自拟双黄汤,共奏益气补肺、养血祛风之效,临床效果显著[25]。
《理瀹骈文》中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26]因婴儿湿疹病位在表,采用外治法可直达患处,起到透达腠理、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较口服药物更能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依从性高。
临床上治疗婴儿湿疹常用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洗、中药外敷、脐疗等治法[27]。其中,中药外敷法又分为中药湿敷法及中药干敷法[28]:中药湿敷是将纱布浸中药药汁,敷于患儿患处,药效可直接浸入肌肤;中药干敷是将中药研成极细粉将药末薄薄地扑撒于患处,起到收湿敛疮的作用。中医脐疗[29]是将中药粉剂贴敷于患儿脐部,刺激穴位,达到调和周身气血,调理脏腑阴阳的作用。相较于中药口服治疗婴儿湿疹的方法,中药外治方法更加简便,操作容易,见效更快。近五年来,诸多学者对中药外治各型婴儿湿疹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
3.1 湿热浸淫型
3.1.1 外洗法:郭氏等认为三花飞扬溶液具有清热祛湿止痒的功效,团队以68例湿热浸淫型湿疹婴儿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三花飞扬溶液外洗,对照组给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 84.85%,试验结果表明,三花飞扬溶液能有效改善婴儿湿疹[30]。黄氏等同样采用外洗法治疗湿热浸淫型婴儿湿疹,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蛇肤外洗方,对照组外用皮炎平霜,试验组愈显率为87.5%,对照组愈显率为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陈氏等应用自拟方进行临床研究,以苦参、苍术、地肤子等药物配伍自拟湿疹外洗方。观察组给予湿疹外洗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连续用药2 w。临床结果表明,湿疹外洗方的临床效果远优于炉甘石洗剂,且不易复发[32]。
此外,涂氏认为婴儿湿疹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有关。采用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将100例湿热浸淫型湿疹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试验组应用小儿湿疹方外洗治疗,对照组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同步治疗7 d后,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γ水平,发现对照组的血清干扰素-γ水平较观察组更高,结果表明婴儿湿疹方外洗可纠正免疫功能紊乱,达到治疗婴儿湿疹的效果[33]。涂氏较为新颖的应用西医检测技术,将湿疹的发生与患儿免疫系统功能联系起来,值得学习借鉴。
3.1.2 外敷法:针对湿热浸淫型婴儿湿疹,李氏等采用中药湿敷法治疗并进行深入研究,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使用复方紫草油外敷以清热祛湿,对照组应用肤轻松软膏,试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李氏则让观察组和对照组湿疹患儿接受相同的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自行研制的祛湿方外敷作为局部治疗,对照组使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9%和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
查氏观察龙胆草汤湿敷对儿童急性湿疹的护理效果,认为急性湿疹与湿热蕴结肌肤有关,在临床试验中给予对照组3%硼酸溶液湿敷,给予治疗组龙胆草汤湿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高氏自拟清热祛湿止痒汤,以湿敷法治疗婴儿湿疹,其总有效率达91.67%,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自拟清热祛湿止痒汤湿敷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安全方便[37]。
张氏等则采用了中药干敷法进行临床治疗,将黄柏、青黛、滑石、甘草研粉,外敷治疗23例湿热浸淫型湿疹患儿,并与炉甘石洗剂治疗的22 例进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96%,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
3.1.3 脐疗法:金氏等将湿热浸淫型湿疹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采用泻黄散加味敷脐治疗,对照组采用湿疹膏涂抹,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3%,高于对照组78.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谢氏等给予试验组万氏胡麻丸敷脐治疗,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联合地奈德软膏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脐疗法治疗婴儿湿疹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40]。赵氏等采用中药敷脐法辅助治疗婴儿湿疹,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助中药敷脐,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70.0%。总结文献发现,脐疗治疗婴儿湿疹的研究较少,但疗效显著[41]。
3.2 脾虚湿蕴型
3.2.1 外洗法:针对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崔氏等以健脾祛湿、消风止痒为治疗大法[42],探究外用中药洗剂对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的治疗效果。试验组外用参柏双术健脾祛湿散,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疗程为2 w。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参柏双术健脾祛湿散外洗法疗效优于糠酸莫米松软膏外用,中药外洗治疗脾虚湿蕴型小儿湿疹临床效果较好。刘氏等采用推拿联合中药外洗法,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通过对比试验观察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观察组给予推拿联合中药洗剂外治,2组疗程均为2 w。方中以苍术、土茯苓等健脾利湿之药为主,佐以地肤子、白鲜皮等祛风化瘀止痒。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推拿联合中药外治法治疗脾虚湿蕴婴儿湿疹效果良好[43]。
3.2.2 外敷法:延氏等选取了脾虚湿蕴型湿疹患儿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方法为氯雷他定口服,研究组治疗方法为健脾祛湿方外敷。方药以黄芪、黄精为君,温补元气;苍术、赤芍、丹参为臣,健脾燥湿。治疗4 w后,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证候,皮损状态均优于对照组,健脾祛湿方外敷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效果显著[44]。
3.2.3 脐疗法:何氏等采用敷脐法联合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团队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法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合以加味玉屏风方敷脐治疗。该敷脐方选用黄芪、防风、白术、苍术、地肤子和茯苓等健脾化湿药,以调理脾胃、标本兼治。治疗结果显示,推拿联合敷脐法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比单独推拿治疗效果更佳[45]。
3.3 血虚风燥型
3.3.1 外洗法:王氏[46]认为婴儿慢性湿疹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病机在于“久病必瘀”,治疗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兼活血。王氏将90例慢性湿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组口服玉屏风颗粒联合外用湿疹洗液。湿疹洗液中苦参、地肤子清热祛湿止痒,黄柏、黄芩清热解毒,侧柏叶清热凉血,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活血解毒、祛风止痒之功效。治疗结果显示玉屏风颗粒联合湿疹洗液治疗婴儿湿疹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
3.3.2 外敷法:黄甡教授对于中药外敷治疗婴儿湿疹进行了辨证施治,认为婴儿急性湿疹、慢性湿疹、顽固性湿疹病因不同,则治法不同、用药不同。对于血虚风燥型婴儿湿疹,黄教授以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治则,以莪术、紫草、土茯苓、白鲜皮等为主要药物组成,自制湿疹膏治疗婴儿慢性湿疹,长期使用抗菌素易复发者,加大黄、黄连等,取得了良好疗效[47]。陈氏等认为婴幼儿干燥型湿疹与血虚风燥之病机相关,以活血止痒为治法,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干燥型湿疹。团队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黄连润肌膏外涂治疗,治疗组在外用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干燥型湿疹效果肯定,安全性高[48]。
张氏团队给予试验组额外推拿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内服外洗治法。推拿手法包括揉法、捏脊法,穴位包括揉中脘、揉肺腧、运内八卦等,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9.0%,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推拿手法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可通过增强肌体免疫力的方法,达到治病与防病的目的,且手法温和、无毒副作用以及复发率低[49]。王氏等将脾虚湿盛型的湿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观察组采用婴儿推拿进行治疗,每天推拿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6.7%、6.7%,对照组分别为100%、43.3%,表明小儿推拿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降低复发率[50]。任氏等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婴儿湿疹,31例患儿中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9.03%、93.55%,治疗1个月后复发率为11.11%,可见健脾除湿推拿法治疗证属脾虚湿盛型湿疹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51]。总结发现,有效的推拿手法,对婴幼儿肌体神经感受、胃肠功能调节均具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改善湿疹症状[52]。
诚如上述,现代医学以激素等作为治疗婴儿湿疹的主要手段,但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应用会增加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的风险,甚至引起毛囊炎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西药在治疗婴儿湿疹方面仍存在局限性。相较西医,中医中药治疗婴儿湿疹具有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
中医认为婴儿湿疹的病机主要包括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3种,根据病机不同内服方药不同,如湿热浸淫型多用金银花、连翘、苦参等清热燥湿之药,佐以陈皮、甘草等药顾护脾胃。脾虚湿蕴型多采用白术、苍术等益气补脾燥湿之品,佐以黄柏等清热药。血虚风燥型则多使用当归、白芍等活血补血之品。中医治疗婴儿湿疹不只局限于上述3型,亦有医家如汪受传、马融等依据经验总结用药,临床疗效亦显著。此外,中医独有的各种外治方法更加方便操作、效果显著,如中药外洗、中药外敷、脐部给药等,可根据患儿的证候选择不同的中药外治,达到缓解患儿皮肤瘙痒、红肿、渗液等症状的目的,且操作简单,容易被父母及婴儿所接受。除应用中药外,推拿按摩法治疗婴儿湿疹同样效果显著,有效的推拿手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婴儿免疫力,改善湿疹症状。
近年来,学者就婴儿湿疹的中医中药诊治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的研究方向以外,在临床中仍有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如在治疗方面,临床对于婴儿湿疹的治疗大多注重祛湿、消风、散邪,而较少关注扶正。在病程迁延的湿疹后期注重扶正固本的研究较少,可在湿疹后期可依据辨证结果加入补气、养血药物以固本培元,增强临床疗效;此外,中西医联合治疗婴儿湿疹的相关文献较少,或可作为研究方向,弥补西医单一用药缺陷,增强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本文认为古籍经典中的学术思想、遣方用药同样不可忽略,或可发扬燕赵医学特色,以古籍经典所记载的病机、方药为方向深入研究,为湿疹患儿探索最佳治疗方案,以期为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临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