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了

2023-03-08 22:48:18
读报参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走亲戚亲缘亲戚

曾几何时,春节的年味里,一定有来来往往、热热闹闹走亲戚,这也是不少人难忘的春节记忆。而现在,年轻世代对过年走亲戚多提不起兴趣,平时更是疏于、懒于甚至不屑于与亲戚走动。这种现象缘何出现?

“隐身”的亲戚

这个春节,思乡心切的游子们如愿踏上归途,品尝“妈妈的味道”,重赏熟悉的街景,惬意享受自由时光……回家满载期盼和温馨,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回家也有难过的“关”。

24岁的山西姑娘赵瑾坦言,对于回家过年,自己是“喜忧参半”。3年没回家,自然很珍惜这次与家人的团聚,但几乎占满整个假期的走亲戚,让她有些烦恼。“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贝的嘈杂,孩子们大呼小叫,大人们说不完的闲言碎语。”她说。

赵瑾坦言,因为自己多年在外上学、工作,与亲戚们已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和语言,聊天经常陷入尬聊。除非极特殊情况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时自己也不太会主动跟亲戚们联系。

在现在的年轻人中,疏于与亲戚交往和互动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记者随机调查中,身边多数“90后”“00后”,如果不是考虑父母要求,个人春节计划中是不太会安排走亲戚的。

据赵瑾分享,她身边一些同学朋友,在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么“积极”邀请亲戚们见证,还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亲戚的称谓和名字,联系方式自然也是没有保存。

为了大致摸底青年群体中亲缘关系淡化的现象到底有多普遍,2020年的寒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利用学生回乡过节的时机,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

在对1200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90后”“00后”家里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此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近4000位年轻人开展的相关调查也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与父辈亲戚的联系频率为每年1-2次,接近1/5的人基本不走亲戚。

催生催婚、窥探隐私、热衷攀比……前些年,年轻人对亲戚的吐槽,多以“冲破边界”“代际冲突”来描述和讨论。对此,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杭苏红指出,这是年轻人在主观上缺乏与亲戚互动交往、情感沟通意愿的表现。

胡小武认为,亲戚关系淡化并不意味着真正割裂亲戚关系或舍却亲情。目前,这一现象在青年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普遍,“数量占比可能已经超过70%,甚至更高”。

亲情淡化何以发生

过去“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戚,怎么就不亲了?对于女儿与亲戚们的疏离,赵瑾的父母虽有心理准备——毕竟古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原本这些亲戚关系就是基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关系逐代淡化实属必然,但仍难以接受。

“50后”“60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普遍困难,要跨过生活中的沟沟坎坎,离不开亲戚们的“搭把手”。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间彼此依靠,亲缘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杭苏红说,亲属关系是中国社会中相当重要的关系网络,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性资源与情感性资源。它有温暖的一面,比如归属感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亲属间在资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残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间的攀比,以及利益纠纷等。

“对亲属关系的这种复杂情感,应该是百年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经由这种亲属关系网络建立的情感和资源支持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杭苏红说。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亲缘关系正迎来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狂飙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据官方数据,我国的居民城镇化率在2021年攀升至64.27%,接近1999年的2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浪潮。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近3.76亿,几乎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数。而在1982年这一数字仅为652万,2010年也才不过2.21亿。

在这个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与大家庭渐行渐远。而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公共教育的扩张、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无疑都加速了这一流动。

“这种历史形成的流动,导致了居住分异、职业分异、学历分异、生活方式分异、价值观分化、家庭变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琐碎化,使得很多人与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离,从而使得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和频繁交往。”胡小武说。

伴随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也实现了一定的积累,借钱、帮工等很多互助需求也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服务。这让现代家庭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减轻了对亲戚关系网络的依赖,虽说减少了欠人情、还人情的负累,但也让亲戚间的黏性和韧性下降。

另外,年轻世代作为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原住民”,“以网为生”这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极大填补了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空闲时间,亲缘关系被进一步边缘化。新世代的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际规则,画出新的边界线,自行组成新的亲密单元。

“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一方面愈来愈难以获得亲属关系所带来的温暖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当下社会中,新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愈来愈难以忍受亲属关系中相对残酷的一面。”杭苏红说。

理性看待親情冷暖

有学者指出,亲戚关系淡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转变无所谓好坏,不过是适应各自的时代要求罢了。对此,胡小武表示认同:“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社会问题,不具备负面功能和不稳定因素,只是一种可观可感的社会发展的结果。”

杭苏红则指出,亲情淡漠虽然在年轻人中凸显,但并不只是一个青年群体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整体状况。如果父辈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缺乏亲属间适宜的日常交往和互动,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不太会对亲属有特殊的情感。

“想一想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吧,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亲属间居住地分离,亲属间的交往与互动越来越少;与之相伴的是一个个依靠雇佣关系(育儿、养老)建立的小家庭,以及一个个从小就生活在各类学习培训、虚拟网络中的孩子。”杭苏红说。

杭苏红进一步指出,亲属关系淡漠有其社会性成因,但这种淡漠本身是一种主观性问题,是当代个体只关注自身,缺乏对他人理解导致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生活环境的狭隘、逼仄与压力,使他们更容易流于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见。

她认为,逢年过节时,正是一次近距离了解彼此的机会,虽然相互间在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会带来在沟通上的一些不适和不理解,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这些不适、不理解之处的观察,在现实社会中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尝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我们该为此忧虑吗?“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没有改变。”胡小武笃定,年轻人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化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杭苏红认为,未来随着回老家就业的人口增加,亲属关系网络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她也认为,如果年轻人在“自我”的道路上发展过甚,那么因为现实而不得不重新对亲缘关系进行“唤醒”的过程,可能会是痛苦的。

(摘自《光明日报》王丹)

猜你喜欢
走亲戚亲缘亲戚
意 外
意林(2024年6期)2024-05-11 20:49:42
走亲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作物学报(2022年2期)2022-11-06 12:11:0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上学就像走亲戚
结对帮扶成“亲戚” 扶贫路上心连心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4
我们是亲戚
远房亲戚
菊科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小白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 和SSR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