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程馨乐,薛明志
(1.郑州大学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3.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变革战争形态、扩展国家安全疆域、重塑军事技术格局、重构军事力量和作战体系,成为推动军事斗争形态和模式深刻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效能倍增器[1,2].为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战争形态的剧变,近年来,世界军事强国纷纷聚焦面向军事应用场景的前沿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在战场态势感知、军事大数据分析、认知战与算法战、无人作战装备与系统、仿真推演、智能决策等领域抢先布局、广泛立项,力图在新一轮军事科技变革中抢占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高层次军工科技创新人才是强军兴军的战略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培养高层次军工科技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新使命.国际战略竞争新形势,信息技术发展新情况,战争形态演变新态势给高校军工科技人才的培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提出了新问题,带来了新挑战.地方高校应找准问题、找到思路、找出对策,积极探索军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和军队对军工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开展军工科研和军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新一轮军事科技变革对高校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地方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实际上,地方高校广泛参与军工科研和军工人才培养也是许多军事强国的普遍做法.20世纪60-80年代,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先后从加拿大、瑞士等国引进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高校军工科研和教学中,这些高层次人才既为巩固美国国家安全做出贡献,又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3].从清华大学AMiner团队和安徽大学ICKE团队联合发布的美国国防科研追踪系统(https://unitracker.aminer.cn)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共110所美国高校的“国防科研活跃度”评级为“非常高”.从涉及研究领域看,除信息科学、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等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传统领域外,还涉及大气科学与气象学、认知心理学、生态学等非传统领域.美国高校在参与军工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超传统认知.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军工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军工科研类项目在指南发布、立项评审、成果转化等环节上正逐步打破体制壁垒,为地方高校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信息科学具有“应用牵引、数据驱动”的特点,建设特色信息学科方向、培养特色科技创新人才离不开特色场景和数据的支撑.同时,信息科学又是新一轮军事科技变革的主战场和新高地.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公开发布的国防科技工业海洋防务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基金指南为例,其中共32条课题指南涉及信息科学,超过课题总数的70%.开展军工科研能够为地方高校凝练优势特色信息学科、培养军工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练兵场和试验田.近年来,军工科研项目的指南发布已逐渐由定向方式向公开方式转变,地方高校、民口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参与深度和广度正逐步提升[4].中央军委科技委、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大型军工央企等每年都面向地方高校、民口科研院所发布大量前沿信息技术探索、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项目指南.这些项目推动了地方高校特色信息学科建设,促进了标志性成果的产出转化.以郑州大学信息学科为例,作者所在的团队自2015年起与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等在内的多家军工院所进行了深度合作,在航母航空保障作业仿真与指控[5,6]、航母舰面全局态势感知[7]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获得了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工局等机构提供的十余项基金资助.依托这些军工科研项目,团队逐步形成了特色学科方向,先后培养了数十名不同层次的军工科技创新人才,部分研究生进驻一线,上舰参与了国产航母子系统的研发和试验.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同志在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并对军工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军工精神是由革命年代的“黄崖洞”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新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等构成,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形态[8].军工精神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自然地被赋予了导向、激励、熏陶、凝聚四大育人功能[9].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军工科研和军工科技人才培养不仅是地方高校教师学习践行军工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时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鲜活、生动的素材,有助于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铸魂育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尊重规律、勤于探索、勇于攀登、精诚团结的科学精神.
除“国防七子”等少数传统军工院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军工人才培养机制、军工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军工科技人才培养平台,缺少军工科技管理人才.科研教学管理部门缺少顶层设计,在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需求对接、信息获取等方面无法提供足够的引导和支撑,未能为军工科研活动和军工科技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筑牢底座.部分地方高校保密工作制度体系不健全,缺少开展涉密军工科研项目必要的保密设施、保密设备、保密经验和保密技术.由于军工科研和民口科研在动机、观念、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在实践中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师容易出现两类典型问题:一是保密工作宣传不力、落实不严,保密意识淡薄,存在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二是谈“秘”色变,相关管理部门盲目加码,给正常的科研活动人为设置障碍.教师则对承担军工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敬而远之”,不愿“自找麻烦”.
军工科研活动往往具有鲜明的跨方向、跨领域、跨学科的特征.军工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军民通用的复合交叉型师资.参与军工科研和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既要精于基础研究、关注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又要通晓具体的应用领域知识,能找准看透特定应用场景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师更擅长理论创新和自由探索,难以适应军工科研活动中以样机成型、装备落地,形成和提高战斗力为导向的目标驱动模式.
地方高校现行工作业绩评价和业务水平认定体系不适于直接迁移套用到军工科研和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认定、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授予学位标准认定中仍主要以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科技和教学奖励、论文的层次和数量作为主要指标.然而军工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论文不能公开发表、业绩不能公开宣传、成果不能公开报奖,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师生参与军工科研活动的热情,难以激发师生的潜力和动能.
地方高校的军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只有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走出去、请进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锻造高层次军工科技创新人才.地方高校应主动“走出去”,到军营、军工院所和军工企业,了解现实痛点,梳理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找准基础理论、前沿技术落地实际应用的切入点和抓手.同时,地方高校应把部队科技人才、军工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专家“请进来”,在领域专业技术支持、军工特色学科和课程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提供点对点的指导及支撑.地方高校应联合军工单位共同打造军民协同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军工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开发面向实际需求的特色课程、教材和教学案例库,组织特色学科竞赛等.以郑州大学信息学科为例,由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牵头,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共建了联合实验室,聚焦军事智能、人机融合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科学前沿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装备系统落地列装为目标导向,联合开展面向国防重大战略需求的特色理论研究和装备研制.在军民协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密工作方面,双方探索出了“核心涉密教师抓总,一般师生抓具体科学问题”的工作思路,在对敏感信息进行脱密的基础上,再通过研究目标设置和任务划分自然实现信息隔离.
针对军民交叉复合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建立军地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鼓励、引导、支持教师开展面向军工需求的交叉研究,承担军工科研项目,培养发掘跨学科交叉型军地通用科技人才.地方高校应做到引育并举,尤其是引进高水平带头人,做实军工特色学术底座,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实现有组织的军工科研和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搭建军工院所、军工企业的科研人员与地方高校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打破制度壁垒,实现人员互通共享.以郑州大学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为例,双方依托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实体,共建了军工人才培养基地,打通人才双聘通道,引导鼓励高校教师进驻军工科研生产一线,提供学科前沿技术支持;研究所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走进校园,结合具体的任务课题,对研究生的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规划指导.这种培养模式既能有效强化学生对军工科研和军工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坚船利炮”的重大战略需求,鼓励学生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也能吸引优秀毕业生献身国防、服务军工,通过双向选择及时发现和储备军工科技人才.
建立完善教师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价制度是地方高校开展军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只有理顺学校、学科、人才在军工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责、权、利关系,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才能形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高效协同的军工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格局,才能实现学校、学科、人才之间的和谐互动与共赢发展.地方高校应建立符合军工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对参与军工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的教师,主要从是否培养出了高水平军工科技人才、是否产出了解决真问题的标志性成果、是否对样机研制装备列装做出了贡献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以毕业生在军工系统的就业情况、国防科技报告、军工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证明、国防专利等为具体的成果形式,对在军工科技人才培养和军口任务课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设立职称评定和人才评审的绿色通道,予以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