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推动“热线+网格”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热线+网格”是探索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重大创新举措。北京市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坚持诉求靶向、事项牵引、标准衔接、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接诉即办和网格化管理的双重优势,创新社会治理新体系、新模式、新手段,推进管理与服务有机融合,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功夫,实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升了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1.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综合概览)
网格化城市管理是北京在全国的首创。早在2004年10月,东城区就首创将网格化理念应用到城市管理,建成“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包括六大创新点: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开发“城管通”,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创建指挥和监督“双轴化”管理体制,建立了一套客观、动态、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10余年来,网格化城市管理在首都职能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热线+网格”模式,旨在以群众诉求为靶向,以网格平台为依托,发挥网格化源头治理、主动治理、科技赋能的优势,探索形成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的协同治理,推进热线与网格优能互补、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效果,为民服务保障更加精准高效。2021年,全市网格发现问题1017万件,是同期全市城市管理领域热线诉求量的20倍(50.32万件),解决率90.03%。2022年全市网格发现问题924.7万件,是同期全市城市管理领域热线诉求量的47倍(19.38万件),办结率97.6%。网格解决率持续提高,热线诉求量持续下降,充分发挥了高效处置、持续监管、全闭环管理、大小循环协同联动优势,实现未诉先办,市民投诉减量,市民满意度提升。
4.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全区概览)
加强协同融合,健全基层治理新体系。一是明确协同路径。印发《关于建立“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的指导意见》,以热线诉求为出发点,以网格化管理为治理手段,明确通过协同治理、主动治理、智慧治理、长效治理的路径,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实现管理与服务高效融合,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构建协同机制。组建市城市管理“热线+网格”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事业单位编制体制改革,推进主管网格部门与涉改单位深度融合,在新成立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设置接诉即办部门,形成工作实体化、功能化、一体化。各区均已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热线+网格”工作领导体系,负责统筹会商、协调调度、监督考评等工作。
三是夯实协同基础。规范划分全市单元网格,构建“一网多层、一体多维、一格多元”的全要素网格管理体系,共划分6.05万个单元网格,实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一网全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制定《北京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方案》,为构建市、区、街(乡镇)三级贯通、上下一致的“一网统管”格局奠定基础。
5.以朝阳区的工作机制为基础,探索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架构图
加强数据整合,汇聚基层治理新资源。一是汇聚数据实现共享。探索交通、环境卫生、城市照明、城市供热、管线、大气监测等数据接入,责任区域落图落格,利用数据循环倒逼管理闭环。将网格问题和热线诉求进行时空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大双高(热线诉求量大、网格发现问题多)区域的治理力度,为主动治理提供数据支撑。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以“数据汇聚+算法”驱动指挥平台的成长,融合了交通信号、违规停车、供热等60种类型的数据,对市民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提前研判、预警,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的目标。
二是整合力量实现共管。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网格地理信息完备的作用,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中各部门责任明确、管理边界清晰的优势,统筹各方形成治理合力,让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基层,通过一个热线工单带动一片治理。根据望坛拆迁区附近居民投诉反映民主北街道路人车混行、学生上下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居民出行的投诉,东城区永定门外街道利用网格化管理职责分工,及时对接城市管理、交通、住建、教育等相关部门,协调北京一师附小及望坛项目指挥部,共同对该路段展开治理,实行人车分离通行,规范行车秩序,安排专人维持交通秩序,加强交通导引,交通乱象得到有效治理。
三是端口前移实现共治。以管理单元网格为基础,主动与市民面对面,收集市民需求,开展管城理市志愿服务工作,广泛征求民意需求,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从“等诉求”向“找问题”转变,做通服务群众的微循环。在党建引领下,顺义区光明街道构建起“社区—网格—楼门”纵向管理的三级治理体系,网格员进门入户听取居民心声,利用小喇叭广播、微信群、“敲门行动”等线上线下方式,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疫苗接种等政策;还化身为社情民意宣传员,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社区。通过网格员(楼门长)的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社区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加强创新组合,完善基层治理新机制。一是提升科技水平。探索热线、网格问题综合指挥调度、深度融合办理,综合运用“天网”、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辅助网格发现各类问题。利用语义识别算法对地址信息加以解析,将群众诉求中的模糊地址转化为准确坐标,对市民服务热线诉求事项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对高发诉求类型事项进行重点警示,实现一人多诉和多人同诉问题的抓取和实时上报。
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市城市管理委、市政务服务局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对市民反映的疑难复杂诉求进行会商、问题溯源,明确牵头部门,压实首接负责制,规范工作流程,调度各相关部门和区合力处置。各区均建立了议事协调机制,聚焦共性问题、薄弱环节和权责不明晰的问题,定期、实时组织专题研讨,制定解决措施,通过“吹哨报到”程序明确管理部门,固化工作流程。东城区、海淀区、顺义区、密云区等都建立了具有各区特色的会商协调机制,利用高位调度,确保百姓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压实督办责任。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监督检查制度,利用抽查、倒查、视频巡检等多种形式,定期对网格员发现、上报问题数量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制定网格主动治理考核实施细则,纳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考核。将12345市民诉求问题和首环办台账作为主动发现的重要来源,倒查各区网格案件主动发现情况,对网格应发现长期未发现、未解决的群众诉求、重点问题解决、重大活动保障、专项任务落实等工作进行督查督办,提高问题的主动发现率和处置率。
“热线+网格”是探索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坚持人民立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体现,是首都北京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与城市治理的全新模式。在推动“热线+网格”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北京市秉承四个坚持,推动网格主动治理走向纵深,为基层治理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
坚持统筹协同是保证问题高效处置的基础。将基础信息采集和社情民意收集、创文明城区实地检查事项巡查治理、城乡环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热线诉求直接来源于群众与网格主动发现、闭环管理的优势互补。统筹推进数据协同、平台协同、标准协同和力量协同,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督促、引导、鼓励体制内外的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网格精细化管理的大格局,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是保证工作有的放矢的方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主动发现、主动核实、主动处置、主动解决,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手段和机制。在推进“热线+网格”工作过程中,坚持靶向施策、综合治理,以切实解决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网格“前哨”阵地,先于群众发现问题隐患,把网格员作为信息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将问题诉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坚持数据驱动是保证精准施策的重要工具。数据是智治的基础性资源,建立统一数据库,支撑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打通各类数据,满足多部门、多层级的数据需求,实现信息数据“一次录入、各处共享”。将数据资源合理分类,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有效辅助作用,让有效数据成为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靶心”。
坚持长效机制是巩固治理成果的制度保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各级网格员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基层治理网格延伸。不断优化考评体系,以热线诉求与网格上报问题的比对结果,考核网格管理运行情况,纳入首都环境建设考评,倒逼管理部门提升主动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问题的能力,持续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顺义区光明街道网格员上门宣传、采集信息、收集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