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思忆
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全球华人为之欢呼雀跃。25年后,我有幸作为一名驻港视频记者,见证和参与报道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一历史时刻。
2022年6月30日15时10分许,列车徐徐驶入高铁香港西九龙站。习近平主席乘坐专列,来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到访香港。
受中新社总社视频部委托,我们与总社专题部同事一同策划、摄制的原创专题片《共同书写香江名句——习近平的香港情》,正是以习近平主席在2008年与2017年两次考察香港时的足迹为核心线索,对当年的相关人物和机构进行深度回访,以展现过去十几年间香港社会的蝶变与发展。
制作回访类稿件,对历史事实和时间线的梳理是第一步。从2022年3月初开始,我们就和总社视频部的相关同事对习近平主席之前两度访港的足迹进行了全面整理,拟定了第一批的受访者,包括主席当年访问的香港市民、港珠澳大桥建设负责人、西九文化区负责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为主席一行表演的青年粤剧演员、香港少年警讯负责人及警讯小学员等。
确定名单后就是联系受访者。机构的联络没有太大困难,但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8年访问的香港市民王志勇一家却让我们犯了难。王先生的姓名和十多年前的住址是我们拥有的仅有线索。如何从数百万茫茫人海中找到这位受访者呢?我们先联络了中央驻港机构、特区政府相关部门、立法会议员及一些社团负责人帮忙查询,但几周下来仍一无所获。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深入基层,请香港各区区议员帮忙协寻。在多位区议员的接力协助下,终于联系到了家住九龙的王志勇。为了便于视频呈现,我们提议去他家中拍摄。最初,王先生有一些顾虑,婉拒了采访请求。于是,我们又将采访提纲、拍摄内容及往期节目发给他,经过反复沟通,王先生最终答应在家中接受访问。
十多年来,与数百万勤劳上进的香港人一样,王志勇稳扎稳打、一步一台阶,在他的努力下,一家人在几年前搬进了带窗户的大房子中,他也从一名销售成长为职业经理人。王志勇以“爱拼才会赢”的发愤图强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家,也见证了一代港人为了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香江故事。在我们的邀请下,王志勇和妻子向我们展示了当年习近平赠予他们的纪念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牌和一套红色陶瓷茶具。王志勇说:“习主席很落地(粤语:接地气),他当年说的话,一直激励我们为幸福生活而奋斗,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如果说采访者的联络是顺利报道的前提,那么与被访者的巧妙交流、换位思考,让其在镜头前呈现最佳的受访状态就是报道精彩的保障。在摄制专题片时,让我印象很深的有两名香港少年。其中一名是在2017年为习近平主席表演粤剧的小演员利文喆。2017年6月29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出席“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其间,十岁的香港小演员利文喆与搭档一起,为习主席一行演唱了经典粤剧《紫钗记》之《拾钗》选段。习主席称赞他们年纪虽小,却唱得很到位。
□ 左图 2022年6月18日,作者与香港歌手谭咏麟一同录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访谈节目
□ 右图 2022年6月20日,作者在中环一间酒吧中访问“香港兰桂坊之父”盛智文
2022年“七一”前夕,利文喆在新落成的香港戏曲中心接受我们的采访。当年的小男孩已长成一名优秀的青年粤剧演员,但由于利文喆性格较为腼腆,一开始没有找到采访状态,对每个问题的回答较为简单,不愿多说,采访的效果始终不够理想。于是,我们便想到邀请他穿上戏服,在他熟悉的茶馆剧场舞台上,演唱了一曲五年前曾为习主席演出的曲目。没想到,小演员一穿上戏服,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曲唱罢,便打开了话匣子,绘声绘色地讲起自己学习粤剧的故事。随着回归以来香港愈加开放,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也愈加凸显,香港与内地、与全球的文化交流亦愈加频繁。利文喆告诉我们,近年他所在的粤剧团除了在北京、广州、中山、澳门等地表演外,更是走出国门,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交流演出,将粤剧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五年的时间见证了小演员的成长,也见证了在国家支持下,香港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作出的独特贡献。
采访中,除了让被访者呈现最佳上镜状态,结合受访者人物特点,以小见大,挖掘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提到另一名青年郭宏晞。2018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身后的书架上,放着一张2017年6月30日在香港少年警讯永久活动中心与香港青少年的合影。这让香港“少年警讯”的成员们非常高兴,他们亲手为习主席制作了新春贺卡。不久后,小朋友们寄出的贺卡得到了习主席的回信。
带头制作贺卡的,正是“少年警讯”成员郭宏晞。因郭宏晞正在读中学,课业繁忙,对香港回归史和香港社会发展谈不出太多内容。于是,我们通过了解他的经历,邀请他讲述在内地城市交流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港参与交流活动的感受。“内地的高铁又稳又快”“与国家奥运健儿面对面交流,他们都很健硕,他们的拼搏精神让我记忆深刻”。事实上,许多与郭宏晞一样的香港青年正是回归以来中央系列惠港政策的受惠者。2021年1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青联秘书处印发了《港澳青少年赴内地交流活动实施规范(试行)》。2021年9月,为促进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央推出具针对性的惠港青年八条措施,涉及求学、就业、创业、实习等项目。正如郭宏晞在采访中说:“习爷爷鼓励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未来我想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会鼓励更多同学去内地看看。”
在专题片的摄制中,我们重走了习近平主席的香港足迹,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个体故事和个体视角,生动反映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在民生、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基建等领域的发展。专题片共计阅读、播放超过1000万次,在香港社会引发热议。
青年兴则国家兴,25年来,香港青年与香港一同成长。在总社视频部的提议下,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分社视频部与总社视频部一同策划、采制了《我·25》系列专题片,以五名出生于1997年,来自科研、医疗、建筑、警务、文化等领域的香港“回归宝宝”,讲述25年来青年与香港一同成长的故事。五名“回归宝宝”包括就职于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设计实验室的“创科”女孩庄唯苇、从事金融行业的“国风”女孩吴美仪、参与多个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的青年工程师罗佳伟、积极参与抗疫工作的实习儿科医生李菀容以及香港西九龙冲锋队的青年警员卢俊成。五名25岁的香港青年,通过口述形式,讲述在各自的领域中的成长经历,通过个人故事反映香港的蜕变发展,以及香港青年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过程中的新风貌。系列专题片形式生动新颖,深受青年人欢迎,在各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阅读、播放量超过500万次。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对话了一名特殊的“回归宝宝”——自称“永远25岁”的香港殿堂级歌手谭咏麟。我们与“谭校长”聊了他的传奇奋斗之路,聊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他还在现场演唱了一首最钟爱的曲目《成功需苦干》,勉励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为庆祝香港回归,谭咏麟与张学友、刘德华等歌手献唱庆回归主题曲《前》。“我觉得这首歌有玄机的。往前看,往前冲,机会都在前面,都在大湾区里面。”谭咏麟这样说。
通过与总社视频部的前后方通力合作,报道内容以长实录、短视频、横屏、竖屏等多元化形式,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发散式传播,形式多样,均收获了亮眼的传播成绩。#永远25岁的香港艺人谭咏麟#这一词条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将近4000万次,总浏览量达1.8亿次,谭咏麟也在个人微博转发了这篇报道,他留言:“一字记之曰‘前’,就看你懂不懂珍惜眼前这玄机。”
自2022年6月20日中新社“香港回归25周年”栏目推出以来,至7月5日,我们共计发出视频稿件近50条。报道涵盖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各类庆祝活动,各界对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和发表重要讲话的热议和反应,以及重点策划的系列人物稿件。
撇开常规报道不谈,在系列人物报道中,我们专访了香港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界别的人士,呈现香港廿五载蝶变发展的全景图。如何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宏大叙事中,让个体人物讲好香港故事,显然“空话”“套话”“大话”要不得,相反,“细节”“情绪”“瞬间”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在采访中坚持“官话民说”,发现宏大叙事背后的细节故事,挖掘重大历史图景中的动人瞬间,就有望成为常规报道中的点睛之笔。
在对香港退休警官曾财安的专访中,他讲起香港回归那一晚的亲历瞬间——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罗湖桥桥头哨兵传来消息:驻港部队正式出发,越过深圳河。时任香港警务处边界警区首席边境联络官的曾财安拿着对讲机一声令下“换帽徽!”,三个口岸近千名边界警区警员,迅速摘下标有皇家香港警队的帽徽,换上标有紫荆花图案和中文“香港警察”字样的香港特区警队警徽。面对这一重要时刻的亲历者,我下意识追问他当时的内心感受,曾财安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回归就在那一刹那发生了,我们已经等得太久,不愿再多等一秒了。”这句话也成为他对香港回归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在专访香港特区首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时,她谈到1997年以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身份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并在香港特区成立仪式上带领临时立法会议员宣誓的情节。我于是请她进一步讲述其中的幕后故事,她回忆说,因为当时自己普通话不好,彩排后有同事提醒她纠正普通话发音。但当真正上台的时候,她内心只有一个想法:不管普通话标不标准,一定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儿女的精神风貌。“所以我就挺直腰杆一路上去,大声自豪地宣誓,至于发音标不标准,我自己也不知道了。”正是这一细节的讲述,生动地呈现了范徐丽泰豪爽干练的人物性格,也成为那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精彩插曲。
《我·25》系列专题片
对于视频采访来说,采访地的选择格外重要。这不仅决定了画面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合适的采访地能让被访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配合环境讲述的故事也更加生动鲜活。
以香港赛马会主席陈南禄的专访为例,我们约定的采访地是湾仔的香港赛马会总部,旁边就是跑马地马场,从高处俯瞰,还可以看到草地上奔腾的马匹。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政府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邓小平的一句“马照跑、舞照跳”确定了香港“五十年不变”的方针。陈南禄站在看台上,俯瞰着马场,感慨地对我说:“邓小平先生针对香港问题讲了一句话,就是‘马照跑’。马向前跑,香港一直往前进。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国两制’的表现。”随着在港举办的赛事不断增多,赛马也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为香港社会持续输出活力,同时也承担起慈善事业、国际交流等重要的社会职能。
作为东西荟萃之城,香港的回归历程,除了有华人面孔,也有洋面孔参与。另一个例子是专访“兰桂坊之父”盛智文。我们将采访地点约在中环的一间酒吧,这里是兰桂坊的所在。20世纪80年代,因独具慧眼,将香港中环一条脏乱差的“垃圾街”一举打造成为“亚洲夜店第一街”的传奇经历,盛智文囊获拥趸万千。镜头里,他坐在装修考究的酒吧中,指着繁华的街道对我说:“几十年前,这里还到处是垃圾。”风雨沉浮七十载,从决心赴港创业,到决策创业兰桂坊,从决定接手 “海洋公园”,到决意加入中国国籍,在港生活大半生,盛智文见证了香港的变迁。面对不远处华洋杂处的香港街道,我询问他如何理解“一国两制”,这位洋面孔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的优势,这会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寻找机遇。中国不需要另一座内地城市,而需要一个国际化的都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爱香港。
庆回归系列稿件中,我们还约访了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西九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演唱《我的中国心》的香港歌手张明敏、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容启亮等,从各个领域反映了回归以来香港的发展,系列稿件以人物为主轴,以小见大、不落窠臼,富有香港特色,在各平台共计收获点击播放量近2000万次,被海内外媒体转载百余次,也在社会各界引发积极反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系列报道中,我们努力秉持“官话民说、中话西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十六字“中新风格”,在重大节庆节点的宏大叙事中,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以“个人故事”体现“城市变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力争在新时代讲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