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责任和良知的“寻找”
——从陈自鹏的故事谈起

2023-03-07 08:44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天铁寻找教育

■刘长兴

这几年,为了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媒体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普通学校,尤其是那些坐落于农村的普通学校。记得,好像是三年前河北省就在媒体的帮助下,开展了“寻找好校长和大先生”的活动。见到这个“命题”,立马一种冲动涌上心头。因为,它是以新时代的全新视角,推出可复制的典型。

当然,中国如此之大,且乡村如此之广,要“寻找”的“好校长”和“大先生”,应该不乏其人。但是,他们又恰恰很容易被忽略。大概正是源于这种“遗憾”,一位兼有“好校长”和“大先生”两种特质的人,闯入了我的视野。

他叫陈自鹏,天津人,1959年10月生。他是天津市河东区天铁教育中心原主任,教育学博士,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兼职教授、教育管理与英语学科教学双专业硕士指导教师……

说到天铁集团,天津也少有人知。可一提“6985”,五六十岁往上的人脸上还会洋溢着一种自豪:为了粉碎帝修反的钢铁禁运,1969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天津在河北涉县建设钢铁基地——天津铁厂。于是,一声令下,数万产业工人、复员转退军人、天津市69届和70届初中毕业生二话不说,从各地集结到太行山麓。一场会战全面铺开,一片厂区拔地而起。就这样,穷山沟里愣是冒出个现代化的钢铁厂。那时的大国企,就是个“小社会”。实现量产的同时,6个自然村连成一片的居住区,连带其“配套”设施,一起落成。天铁集团的教育就在其中。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化,“6985”这个代号不再使用,反而是民间俗称的“天铁”后缀了“集团”。再后来,这里的社会事业与企业脱钩,划归到天津市河东区,原来的“天铁集团教委”换成了“天津市河东区天铁教育中心”的牌子。

1980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陈自鹏,便满怀“哪里需要哪里去”的豪情,一头扎进了“天铁”,从此就没挪过“窝儿”。用他的话说,“没赶上建厂的大会战,可正赶上教育的大发展”。自打天铁把教育作为“凝聚力工程”的半壁江山,职工便把它排在了诸多心理预期的第一位:“孩子有了市区户口,更要享受市区教育,咱总不能献了青春献子孙。”将心比心,话是有点儿“生分”,却很令人感动。其实,啥是“市区教育”,谁都明白。虽说是大型国企的企业办学,但是毕竟这“学”是“办”在太行山,不是在天津卫,达到“市区教育”水平,又谈何容易。然而,老陈却为之坚守、努力了40个年头。因为,他认定,“我总得对得起这些职工,这是责任,也是良知。”这句让人想起来就热乎的话,简直就是个“金句”。他能把耳熟能详的“责任”和似已生疏的“良知”,融合到职工这个普通人群的愿景之中,说高深,很高深,说落地,也真落地。可以说,真的源于这个“金句”。当然,这也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良知。

在天铁,老陈先是做教师,教高中英语。这个公认的“困难”学科,恰恰遇上了先天不足的天铁二中:学生缺基础,教师缺经验,家庭缺辅导。城乡的巨大反差,导致了持续的学科“危机”:一边是越学越烦;一边是越教越难。老陈却说:“你改变不了别人,就要改变自己”。老陈把学生分为基础型、能力型、学法型、学纪型、学风型和综合型。经过分型指导,课堂教学效益大为提高。几年下来,自己被自己改变的同时,“危机”便出现了“转机”:学生爱学了,成绩上去了,家长认可了。你要是看他的课堂,那才叫有境界:教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他还担任班主任。为了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他提出了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以营造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携手前行、和谐合作的班级生态,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后来,他当了教研员。先兼职,后专职,再后来又兼职。原因很简单,市教研室舍不得他,他也放不下教研。尽管此时的陈老师已经“成长”为陈校长。他这个校长,从1992年上任,先是副的,后是正的。再后来,他成了天铁教育的“总”校长。当然,这是熟人的戏称。因为,被乡村包围的厂区,确实像个小镇。其中,10所学校也自成体系: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三所小学、四所幼儿园,还有一所靠挂电大的中职。显然,中心主任就是个“捏总”的角色。而且,这个“总”,他确实“捏”得不错:天铁教育全面进入本市上游。

实话实说,面对市内遥不可及的境况,天铁教育能够实现一次嬗变,不能不说老陈很有“韬略”。“时兴”的说法就是领导力。他先是和管理团队明确了“德有所立,智有所启,体有所健,美有所向,心有所养”的办学目标。接着,提出抓主要矛盾的想法。他认为,只有整体思考,才会发现主要矛盾。只要破解主要矛盾,才能做好全面工作。于是,他“捏总”的这些年,带领这个管理团队,非常平静地抓了三件事。应该说,这是集中体现他办学韬略的三件事。

头一件事是,确定发展坐标。那时,随着职工的孩子一茬一茬地实现了上学、升学,毕业、进厂……,真的堪比市区而又优于市区。国企办学的自豪感,在大家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特别是顺手可以抄到的市区“作业”,偶尔还会出点儿彩儿、露回脸儿,似乎自己已经“市区”了。然而,外面的“动静”不会被大山阻隔,毕竟人们共同步入了信息时代。此时,天铁职工的心理预期再次悄悄“升级”,他们期待更好的教育,让孩子面对突飞猛进的世界。显然,初创阶段的福利教育模式已经滞后。此时,老陈动心了。教育转型大势所趋,确定未来坐标成为他带领管理团队思考的焦点。

他们反思了以往,感到了危机——由惯性而惰性。同时,又比对了各区的态势,唤醒了创业带来的激情——把压力变动力。经过反复论证作出决定:变“跟随市区”为“追赶强区”,把未来坐标定位于河西。老陈说,河西之“强”,不仅强在高质量,更强在不服输。一以贯之的“有第一,不要第二”的劲头,就是他们的区域精神。我们只有这样,才不负天铁职工,实现福利教育的“突围”,走上全面优化的新路。从此,天铁教育与河西全面对标。包括制度建设、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校长培训,就连区域之间彼此“保密”的检测试卷,也在共享之内。

当然,此事也并非一路顺风顺水。先天不足最为难解。天铁教育虽有一段积累,但要较了真儿,与市区仍非同一“量级”,更何况还要对标河西。别的不说,“中师”教中学,这种市区早已杜绝的现象,这里却不得不延续。至于,当时已经兴起的“专业发展”,也只能依靠“校本”。即便市教研室直接负责指导,可远隔千里你让他怎么“直接”。面对这堆这块,老陈还是那话:职工相信咱们能够教好孩子;企业相信咱们能保人心稳定。实现这一发展坐标,就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是,几所学校同时同向前进。而且,他们还向天铁职工郑重承诺:“一个不会少。”说真的,就凭他们的实力,敢如此一诺千金,显现了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正是这种进取精神转化的改革力量,助力各个学段的学校,由此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运行机制。

老陈回忆这段历程感慨万千:确立新的发展坐标,是天铁与河西的精神共振,也是河西帮天铁的工作共建。河西的大度和真诚,感动了我们,更激励了我们。

第二件事是,更新群体认知。发展定位确定以后,面临诸多实际问题,应该从何处入手?老陈选择了“务虚”。他认为,务虚是务实的基础。对教育的基本认知不解决,就不可能推进改革。特别是,那时的天铁的老师们,已经把福利教育视为常态,一切岁月静好,何必没事找事。这种群体认知实际反映了队伍的教育观念。观念是对规律的认知,既具导向性,又有时代性。前者,是指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行为;后者,是指随着事物的变化,观念需要跟进。老陈说,转变观念的意义在于它引发的连锁反应:观念转变推动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带来效率提高,效率提高促进减负落实,减负落实保证素质教育。最终实现“以时间换空间,向效率要质量”。他的思考得到了管理团队的支持。因为,切中了天铁教育的沉疴,于是,大家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讨论切入,把务虚与务实结合起来,开启了天铁教师群体认知更新的大幕。

当然,这是两个再基本不过的话题,但又是出现反复最多的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尽管早有定论,但是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点,以其比较“模糊”,所以颇为“流行”。只有掰扯清楚,才能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变革育人方式。否则,必然“说一套,做一套”“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之争,由于比较具体,争论更为激烈。只有理性分析,才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实践表明,“传统”的,未必全不行;“现代”的,也未必都万能。只要符合规律,就是好的方法。当时,讨论异常活跃: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到时代走向、公民素质,从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到兴趣培养、素质拓展,从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到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自主学习、技术支持……大家都在以不同的视角,检视以往,思索现状,讨论对策,表达观点。高质量和轻负担,自然会成为讨论的热点。面对这个曾被坊间比作“天敌”的矛盾,他们最终统一了思想:教不得法才是矛盾的主因。于是,提出两个策略。一是,管控作业,倒逼改革。这种“疑似”企业的思路,催生了不同学科的有效方法和有序模式。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形成了教师当堂教会、学生当堂练会的良性循环。二是,精准辅导,系统跟踪。这种看似简单的思维,充满了适应个体差异的智慧。一面义务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一面积极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其实,两类学生都是“潜力股”:前者上去了,会缩小差距;后者提高了,会凸显优势。

在讨论过程中,老陈也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别看天铁教育历史不长,但是同样面对各种观念的碰撞。天铁的周围的大山,不仅是自然意义的大山,而且是有认知意义的“大山”。观念是天铁教育最大的先天不足,只是人们不愿意说破而已。国家教育政策看似浅显却很深刻,都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天铁教育属于国家的教育,这是一个基本逻辑,不能以任何“托词”偏离这个逻辑。他就是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领着天铁教师,理解、践行着这个基本逻辑。

教师群体的认知变化,为改革带来的新的动能。由于减轻学生负担成为各校的“自觉”,既保证了课程方案的落实,又保证了学生课后的休息,包括自主休闲和合理睡眠。全市义务教育督导,要现场抽签随机听课,对谁都是一次教学“拷问”,天铁一中坦然接受了,且一跃进入全市罕见的“全A”之列。因为,他们的每节课都展现了学生按照知识规律和学习规律,自己努力攀爬的过程。至于天铁上上下下最关心的教学质量,仍然是社会可见的学生成长标志,如果不提一下显然有失公允。连续多年权威部门公布的“可测”数据,天铁以其明显的进步,印证着改革的深度:这些生源只靠“片内”,没挑没捡的学校,学生接受的12年教育,义务教育合格率一直百分百。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普通高中的突破。保持全员通过会考的同时,高考成绩不断攀升。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进入“985”“211”。在此,让人自然联想到一个故事:10多年前,市教委曾经出台“新政”,“市五所”每年按照配额面向远郊招生,实行寄宿教育,意在通过优质资源再次分配,强化教育公平。天铁也列入其中。但是,三年过后这里居然放弃了配额。而且是家长自愿。因为,回过头来一比,出去的还不如留下的——孩子是进了“市五所”,却没达到升学“预期”。真实故事应该可以佐证天铁教育的真实水平。后来,春季高考又帮助中职学生冲破了升学的“天花板”。于是,他们又抓住这个机遇,调整课程,改进方法,助力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年年全部被高职院校提前录取。如果往大处看,无疑这里的区域高中阶段协同发展,超越了一些市区。老陈有句“口头禅”:“按照规矩办事,按照规律办学,孩子不会吃亏”。

第三件事是,力推课外活动。老陈有一种观点:学生除了卷子,应该还有别的。因为,“别的”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比上课更有趣味,比考试更有成就的记忆。他所说的“别的”,就是课外活动。尽管它一直是天铁的“短板”,但是老陈就是不甘心。他认定,“追赶强区就一点儿也别打‘折扣’。市区能做的,这里也能做!于是,大家形成了共识:借力观念转变乘势而上,通过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讲全面,求质量’的更大格局。”于是,他带领着管理团队,在整合学生多元需求和厂区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区域“六赛”,拉动学校课外活动的构想。

所谓“六赛”,即赛读、赛说、赛写、赛算、赛演、赛画。可以说,这些既覆盖全部学段,又覆盖更多品类的比赛,实际上都是跨学科、多领域的课外学习项目。为此,老陈提出了把“精准辅导,系统跟踪”由教学改革“迁移”到课外活动的基本思路,构建“按需配置”的活动课程。“走班选课”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热情。此时此刻你走进校园,就会看到学生按照社团活动的“课表”,准时走进为他量身定制的学习空间。当然,这样一来指导老师更显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天铁各校又“发明”了‘外聘制’和‘走教制’:或通过协商整体统筹资源共享,实行跨校兼课;或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天铁职工,进校任教指导。学校社团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的优势潜能从开发到培育,从兴趣到特长,开拓了更多的途径,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学生在“六赛”中的高水平表现,夯实了基础。

2009年正式启动“六赛”以来,根据学生要求,“六赛”下面的小项日益丰富。“赛说”,有演讲、辩论,而且还分汉语、英语。“赛算”,也由传统的“珠心算”,发展到以数理逻辑为依托的机器人、计算机、人工智能、工程设计等,虽不非常高深,但有科技含量。“赛演”,已经涵盖了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曲艺多种门类。器乐演奏里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有传统的,也有电子的;有大众的,也有小众的。真可谓不一而足,让人大开眼界。声乐表演中包括了美声、民族、流行三类唱法,像模像样,“疑似”专业。其中,许多“跨界”展示,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自编、自导、自演,边弹、边唱、边舞,表现了无穷的创造力。“赛画”也由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品类,发展到动漫、商标等现代创意。一幅幅充满童趣、充满幻想、充满活力的画图,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赛读”不仅使各校“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主题教育活动贯穿始终,而且与“赛写”结合起来,大量优秀作文入选作文大赛获得优异成绩,有的还被报刊选登。勤读书、善思考、多练笔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六赛”决赛的学生累计超过两千人次,获奖学生将近一千余人。各项比赛现场吸引了大量观众互动。其中,不仅有学生家长的“亲友团”,而且有厂区居民、一线职工、企业领导。不少人还会应邀登台助赛。每一次活动,大家都在共同检阅和见证着天铁孩子的共同成长和不同成功。

说实话,老陈力推课外活动也曾经受过质疑。人家拼教学,咱们抓活动,是不是“跑偏”了?可是,他认为,课内和课外构成了学校教育这个整体。因为,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一定能相互借势彼此互补。随着“六赛”深入,这些疑虑逐渐消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日臻成熟。不仅促进了每个学生的不断提高,而且一批学生脱颖而出。有的学生入读艺术院校开始专业深造,有的学生不时也“业余”不让“专业”。天铁学生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好诗词》等全国赛事精彩亮相,在北京大学的“金牌主持”接受各大社团争相聘用。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的天铁学生,就曾蝉联“赛算”榜首。尽管“六赛”活动并无高光聚焦,但是由于使学生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不仅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课余活动,而且是最受厂区关注的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切身体验到,自己是怎样在爱好和坚持之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成长经历;学校深刻领略到了“多元智能”就在眼前,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家长和职工实际感受到了,孩子的幸福,除了学习成绩,真的还有很多“别的”。由此,全面理解质量,支持教育改革,成为大家的广泛共识。显然,用好课外活动这个学生“错位”成长的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其实正是“六赛”始终热度不减的深层原因。

回顾老陈提出的这三件事,不能不说这位“总校长”确实韬略非凡。发展定位是方向,群体认知是关键,课外活动是短板。其中的指向性、系统性、计划性、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不言而喻,天铁教育正是由此实现了比肩强区的目标。他的管理团队说,老陈其实很拧。他要是不弄出个所以然来,就不会撂下。大概正因为如此,他才找到了应对“危机”的规律,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在思考、实践、分析、改进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过程,当然非常艰难。因为,它产生于“正常”状态之下。何为“正常”?其实谁都知道,政策早就摆在那儿了。从教育方针到课程方案,从工作要求到评价标准,都是规定动作,学校不仅必须做,而且要做到位。当然,他也有感慨:眼睁应试教育一直也没消停;眼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在咫尺之间。但是,风行的自我宣介方式,又能在“迎检”中顺利过关,甚至可以得到赞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状,他很淡定。明知这里“山高皇帝远”,也明知“桌子底下”还有招儿,也得狠下心来,坚持管好自己,遵守规则,尊重规律。这是个极其意味深长的回答。然而,一次次突破,一点点收获,又都在激励他坚持前行。其实,这正是他自己的人格表达——社会责任和个人良知。

治校是为校长;治学是为先生。如果说,韬略是老陈这个“好校长”的优长,那么学识就是他这个“大先生”的特质。学习和研究,一直伴随着他的实践探索:19岁被指派学习英语,是两年制的中等师范,从此便一路前行;29岁拿到一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成为本市第一个“自考”英语本科毕业生;39岁荣获特级教师称号;49岁取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59岁捧出数本教育论著……5个年龄“节点”,10年一个台阶,只有老陈自己,才解其中之“味”。40年间,可谓艰辛多多,故事多多。

老陈始终向往学习,有股“学霸”的劲头。

1985年,他取得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两个专科学历。转年恰巧赶上一个脱产的“专接本”机会,可领导说:“你看,咱这还缺23个老师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改报“自考”本科。明知“自考”靠“自学”,难度极大,他还是在“大局”和“小我”的纠结之中,选择了“大局”。天津纪念自学考试制度建立20周年时,他作为全市自学成才的典型,被《天津考试导报》杂志专题报道,激励了无数正在自考路上拼搏的人。

1991年,他入选冶金部的“中美文化交流项目”学习。居然,入学考试他考了第一,且是超过90分的唯一。要知道,参加考试的180名学员,有很多是大学英语教师;组织考试的是美国9位专家。教师领队Jacobson博士问他:哪个大学毕业?他回答:“没有围墙的大学”。面对领队的惊奇和困惑,他笑着说:“自学考试。”于是,这位领队在本子上记下了“China's self-taught examination,ok.”然后,他居然又被推选为班长。2个月后,结业式上他和班主任Weaver老师随着鼓乐声走在学员队伍的最前头。

1994年,他参加了天津市高级外语水平考试。通过了笔试和口语考试,进入本市高级外语人才库,并获得了市政府奖励。1997年,他报考了天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后经过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取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证书。2005年,通过许多人视为畏途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入学考试,拜在教育史学家王炳照先生门下。2008年,圆梦于师范教育最高学府的最高学位。这是曾经在农村劳动过五年,只有初中原始学历的他,半个世纪的梦想。

如果说,老陈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应该毫不夸张。对此,他也感慨良多:学好本学科知识,才能言之有根;学好教育学知识,才能言之有据;学好心理学知识,才能言之有神;学好教学论知识,才能言之有义;学好教育史知识,才能言之有物;学好教育哲学知识,才能言之有理;学好相关学科知识,才能言之趣。这些学习体会,确实值得深思。

老陈一直坚持研究,有种学人的执着。

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先是从教学到教研,他确定的研究方向,一是教材研究,二是学生研究。他说,前者是为了给自己不断“充电”,以引导学生的知识构建;后者是为了帮学生调动“内因”,好引领课堂的自主学习。话似乎非常平淡,但却值得回味。后来专做校长,他又增加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政策研究,二是学校研究。他说,前者是为了把握办学方向,确立正确的理念;后者是为了拿出办学策略,提出具体的方法。话似乎非常一般,但也值得回味。特别是,两者均以“研究”为基础,并能融合起来,显现了理性思考的特征。论说,能“研究”已属不易,“坚持”到数年如一日更是难得。当然,研究的起步阶段极为困难。老陈说,当时根本不懂什么叫课题,更不知道还要立项、论证、结题,就是一旦觉得有个问题值得研究,总想追根寻源——道理在哪儿?方法在哪儿?于是,在思考和实践的一次一次的往复中,随时记下自己一点一滴的所悟、所得,然后整理成文。后来,为了能让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引发同行讨论,便投稿一些杂志发表。1995年,老陈的研究英语教学的第一篇论文《英语词汇记忆方法四十种》,在《天津教育》问世,引发了业内少有的关注。原因是,他提出的这些方法,大家觉得既实用,也好用,更管用,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有人说他破解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尽管他没有回应,但他由此更加认定了这条专业发展之路。再后来,他又自加压力,订了个“规矩”:每月写一篇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随着岗位的变动,老陈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从课堂教学到班级建设,从学校管理到区域办学的论文,如《谈谈教育中的学术训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我们应该向屠呦呦学习点什么》《“应试教育”弊端谈》《要激励学生抱有宏图远志》《为这样的英雄行为喊声赞》《学校教育管理也要关注细节》陆续发表。有些还被《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考试报》《中国教育报》刊出。由于他阐述的观点和方法不乏学术价值和推广意义,影响力渐次扩大,有四家报刊还聘他做了专栏作者。

2003年,老陈开始出书。自处女作《老师帮你记单词》出版以后,一发而不可收:于是,便带动同事一起研究,一起实践,一起总结,先后合作编写了《老师帮你学语法》《老师帮你学英语作文》。这几本书的书名都用的同一个词语“帮你”特别显眼。一下子突出了英语教学的观念转变。他主编的《学校教育100课》《中小学教师教育成果集(1—4)》和《心得集》,已经把他的学术思考融入筛选、编辑和阐发、论述之中。2008年,他先是经自己的导师王炳照先生指导,出版专著《中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百年变革研究》,在学界首次明确了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历史分期,分析了英语教育改革的动因,梳理了课程教材教法变革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变革趋势进行了预测,使自己积累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术升华。2015年,老陈又被资深英语教育专家刘道义先生“选中”,开始和国内十几位专家就“中国外语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并独立完成《英语高效教学论》。如果说,这两部著述填补了我国英语教学的空白,应该不是忽悠。为此,老陈非常感恩这两位资深专家。他说:“前辈不吝赐教,把我这个山沟里的老师,带进了专业的‘殿堂’。”

有趣的是,老陈还在繁忙之中,展现了文人的洒脱。其间,他涉足了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领域。《我做学生——从顽童到博士》《我做教师——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我做管理——从班主任到教委主任》和《教师幸福追求之道》《致敬60年》以及201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作家情事》,讲述着身边的鲜活故事,书写着改革的时代史话。但是,都没有离开他所热爱而熟悉的教育。

学习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学习的继续,学识则是两者延伸。老陈以他广博的学识,赢得了众多专业荣誉: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优秀著作奖和两次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六次市教研教改成果奖,并作为专家被聘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市政府督学。当然,到各地介绍经验,到高校专题讲座,更是他的经常性任务。退休以后他似乎更忙了,除了继续著述以外,还应深圳、北京、杭州、河北等地的邀请,进行专题讲座。杭州的萧山区特别为他又建立了“特级教师工作站”,带带当地的徒弟。老陈还有个不为人知的奖项:作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在2015年还获得过“全国100强作家奖”。于是,他也由此成为当地的教育名人,影响着天铁,也影响着多年与天铁有着深厚地缘情谊的涉县、邯郸乃至河北的一些市县。就这样,自学“成瘾”的老陈,以独有的学术根基,把读书、写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在实践、学习与研究中愉快徜徉。在这样的“草根”环境里,收获如此丰厚的学习成就和研究成果,实属不易。

在老陈退休的前一年,轰轰了20余年的企业办学划归地方,终于“落锤”。这份公认的优质“资产”,得到了河东区政府和同行的赞誉。当然,老陈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学校发展重要,区域发展更重要。区域整体性谋划,学校创造性实施,是一条捷径。公平而有质量,两者密不可分。你的孩子成功了,我的孩子也成功了,大家的孩子都成功了,这才是最大的公平。孩子成功靠的就是质量,既有相同的质量,又有不同的质量。相同的质量靠全面发展,不同的质量靠优势潜能……于是,推动了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衔接,开通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动。而且,“衔接”和“互动”既实质,又系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区域的学校文化。尤为可贵的是,身份多次转换,却丝毫未改初衷。他因成绩突出,政绩显著,而数次被“猎头”看中。当然,给出条件也可以想见。因为,他真的属于既稀缺又现成的人才。但是,老陈不为所动,直至悄然卸任。可谓人格使然。

其实,老陈的人格、韬略和学识,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有人说,天铁教育的奇迹是,以可复制的朴素经验,解读了教育的大政方针。这话真的引人深思:尽管这是个很小的区域办学样本,已经凸显了见微知著的典型意义。因为,它让人们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落实公平与提高质量的内在联系和一些规律。其贡献善莫大焉。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

老年间,“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评价优秀人物的一种标准,“好校长”“大先生”,也未尝不是如此。德于人品,功于韬略,言于学识,老陈应当实至名归了。当然,“立德”总是根本所在。最后,讲他一个“秘闻”,恰恰可以对此作出解读。老陈以自己的稿酬资助的两个孤儿,如今都已成人,其中一个还曾考入南开大学。其实,他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品格,更让人感动。无论是默默地为天铁而工作,还是悄悄地为孤儿而奉献。

如今,究竟有多少位老陈还“隐”于那些农村的普通学校之中,为着责任和良知默默耕耘和苦苦探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向老陈他们一样,为了责任和良知去“寻找”这些典型人物,推广这些典型经验。

猜你喜欢
天铁寻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天铁股份:巨资跨界前景不明
题解教育『三问』
灵界烧与天铁香器的设计制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射击痕迹的寻找和提取
贴近生活,乐学数学
不懈的“寻找” 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