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阈下日本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研究

2023-03-06 07:11
比较教育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危机应急责任

王 巍

日本学校危机管理是日本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应该放置于日本应急管理问题研究的宏观视阈中,放置于日本应急管理机制的知识背景中。应急管理机制是为科学预防、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政府、社会团体在长期应急实践过程中共同总结提炼,并经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①章先华, 贾仁安, 王翔. 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从疫情应急角度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12(2): 227-232.同时也是涵盖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中各种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的方法举措。②闪淳昌, 周玲, 钟开斌. 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1): 8-12.目前关于日本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聚焦于“一案三制”,从微观层面来看,倾向于用不同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的应急管理问题。第一,特征论,阐释日本应急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聚焦特征化分析。傅世春认为日本应急管理机制具有广域合作、多元协同、全民参与、信息集成等特点;①傅世春. 日本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J]. 党政论坛, 2009(4): 58-60.崔云逸和李浩认为日本应急管理机制是在总结历次重大危机事件的经验上不断丰富形成的,具有“共同参与”的特点;②崔云逸, 李浩. 从新冠疫情看日本的应急管理机制[J]. 日本问题研究, 2020(6): 8-14.刘亚娜和罗希指出日本已经形成了集预防与应急功能于一体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应急管理机制,具有重视预防、条块结合、重视基层的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等特点。③刘亚娜, 罗希. 日本应急管理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以“3.11地震”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6-20.第二,类型论,从类型上探讨日本应急管理机制,聚焦类型化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象类型化研究,对学校、企业、社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进行分类研究,如胡海华对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原则和举措的阐释;④胡海华. 美国、日本高校危机应急机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25-127.另一方面是灾害或突发事件类型化研究,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或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隐性问题与建设策略开展探讨,如水野树和花冈一雄对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资源结构非均衡的揭示;⑤水野樹, 花岡一雄. 日本におけtf救急医師数および救急医療施設数の地域較差キーワード[R]. 2004: 593-604.另一方面是内容类型化研究,围绕具体机制内容进行分类探讨,如俞祖成对日本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应急指挥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市民救助机制和法律应对机制的阐释;⑥俞祖成. 日本地方政府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及启示[J]. 日本学刊, 2020(2): 12-22.蒋远胜、汪霞、周雪梅对日本应急管理金融制度的探讨;⑦蒋远胜, 汪霞, 周雪梅. 美国和日本应急管理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及启示[J]. 西南金融, 2009(5): 51-53.张翰、薛松、马莉等对日本能源应急保障机制的研究;⑧Han Zhang, Song Xue, Li Ma.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Japan's Emergency Power Supply Guarantee Mechanism[J].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680(1): 48.刘爱华和刘海燕从应急联动机制、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法治建设机制、国防动员机制、全民参与机制等层面对中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⑨刘爱华, 刘海燕. 中美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9): 4-6.第三,要素论,阐释具体要素与日本应急管理机制的因果关系,聚焦要素性分析。总体上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要素研究,如罗章和李韧对日本应急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协调网络等要素进行研究;⑩罗章, 李韧. 中日应急管理体制要素比较研究[J]. 学术论坛, 2010(9): 76-82.庞宇对日本应急组织结构和主体要素进行分析阐述;⑪庞宇. 美日澳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特点[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21): 38-41.一方面是作用要素研究,如张多揭示了日本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信息传播作用差异;⑫张多. 中日地震灾害信息传播机制比较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48.储节旺和陈善姗阐释了日本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中的大数据应用差异。⑬储节旺, 陈善姗. 大数据背景下中美日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创新的比较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10): 123-129.还有环境要素研究,如黄宏纯科学分析了地缘政治环境因素变迁对一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影响。①黄宏纯.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基于地缘政治格局变迁[J]. 人民论坛, 2016(2): 59-61.

总体来看,当前对日本应急管理问题研究侧重于单一维度的“点”研究,从类型学、系统学、文化学等抽象维度展开分析,但对具象化对象,如日本中小学校的应急管理体系关注不够,且倾向于单一学科内部逻辑“脉络”的演绎,缺少跨学科交叉分析视阈。即使关注日本学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但大多聚焦于原则、举措等抽象维度,对日本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的生成性和过程性分析不足,特别是对日本中小学应急管理机制的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等构成要素分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分析不足,导致分析视角单一化、分析维度刻板化、分析逻辑表层化。因此,为更好地“透视”日本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急管理或学校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系统论分析框架,将日本学校危机管理体系视为系统整体,对其进行“工具性”解构,析出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维度,将研究切入点设置于日本中小学危机管理的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分析上,建构系统要素逻辑关系链条,聚焦“过程性”分析,从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层面进行“工具性”解构,从相互转换逻辑层面进行“关联性”建构,探究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的要素构成与互动逻辑,从深层次上“回应”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特征,并为我国学校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分析

(一)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理念要素

学校作为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青少年学生聚集的地方。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校园里,多次发生影响学校正常运转,造成校园动荡的突发危机事件。校园安全事件的频发引起了日本政府对学校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日本政府主导下,构建了各方通力协作的学校安全网络,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从而增强了全社会应对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日本将学校安全管理视为“学校危机管理”,即一些突发的事件、事故、灾害等也被笼统地称为“危机”。日本的“学校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991年海湾危机爆发时,在伊拉克的日本人学校为确保安全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之中。事实上,日本各界对“学校的危机与危机管理”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各自的解读。学者牧昌见认为,“从广义上讲,学校危机管理包括与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所有事项”;②牧昌見. 学校の危機管理[M]. 東京: 東洋館出版社, 1991: 38.永冈顺认为,“学校的危机分为长期危机、中期危机和短期危机”,“所谓长期危机,如学生人数的不断减少等”,而“短期危机则包括学校发生的各种纠纷,如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丑闻、传染病与中毒事件、地震、台风和洪灾等自然灾害”。③永岡順. 学校の危機管理−−予防計画と事後処理[M]. 東京: 東洋館出版社, 1991: 54.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定义,所谓学校危机管理是指为保护学生以及教职员的生命安全以及确保日常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学校的信誉,在努力做到预见危机、回避危机的同时,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的行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安全,维护教学秩序与学校声誉,核心价值指向(师生共同)安全、(教学)有序与稳定。

危机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指向危机的管理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预见危机事态的发生,采取“前馈”控制,制定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日本学校危机管理实质上指向于“不确定规避”,强调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生命安全。在本质上日本学校危机管理是最大限度地规避不确定的“安全化行为”和“安全性理念”的耦合体系。

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中,为了及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埼玉县立南教育中心政策研究部将学校危机具体划分为5种类型,即学生型、教师型、学校运营型、学校设施设备型以及非常灾害型,不同类型所面对的危机有所差异,其中,在校学生出现危机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领域(见表1)。①Ganesh Kumar Jimee, Kimiro Meguro, Amod Mani Dixit. Learning from Japan for Possible Improvement in Existing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Nepal[J].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19, 8(2): 85-100.

表 1 日本学校危机的具体分类

(二)日本学校危机管理责任框架要素

最大限度规避不确定、实现共同安全是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理念,理念需要转化为具象的操作文本以指导行为。为此,日本政府构建了责任框架,将危机管理理念进行可视化呈现,确定主要责任主体−学校和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学校和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体系“表达”核心理念。

日本建立了学校危机管理的“双责任”框架,学校责任和行政管理部门责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致力于维护学校安全,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对学校而言,为最大限度规避不确定、实现共同安全,学校应该承担主体责任、管培责任和协作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六大类。①Makia Cisse, Toshitaka Okato. Th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of School Management in Japan: Focus on Primary School Principals[J].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2011, 6(5): 1140-1140.

第一,安全主体责任。校长承担学校危机管理的领导责任,教师担负协同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与作用。在校长牵头下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应对危机协同管理组织,编制具有本校特点的危机管理手册。

第二,教师培训责任。从危机管理的立场出发,积极开展校内研修活动,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危机意识。在推行可视化的学校运营以及教育活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管理能力。

第三,常规管理责任。重视学校的常规管理,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实施的课程设计、校内活动安排、校务分工、请示报告以及教职工协商体制,日常安全检查、紧急联络网的维护、公文保管等都已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关心教师责任。关心教师,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建设有利于发挥教师个性特长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和在学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尤其是构建相互批评、相互信任的信赖关系对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防止失言以及体罚学生等问题的发生极为重要。

第五,安全教培责任。培养学生宽大的胸怀、包容的心境和生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开展创建快乐班级、快乐校园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增加自然体验和社会体验等内容。同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和防灾避难应急演练。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义务确保学生的安全,指导学生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

第六,社会协作责任。学校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相互理解,增进与社区的合作。学校要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平时注意保持与学生家长、社区和媒体的沟通,建立起稳固的信赖关系,这对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另外,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协作,尤其是要加强与有关教育部门、警察、消防、市町村政府以及青少年组织的紧密合作,强化危机管理的社会协同。

日本中小学当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危机管理责任链条,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危机管理责任规范,明确了校长、班主任、授课教师、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并编制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危机管理手册,有效提升了责任框架的精细化程度与可操作性。在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地的中小学,围绕着主体责任与管培责任,学校制定了细致的责任清单,明晰了责任边界与应对规范,有效增强了学校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使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辨识与处置校园欺凌、暴力以及灾害事件。同时,在日本京都的中小学还开展了突发事件演练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灾害模拟体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与生存技能。此外,为推动社会协作责任的有效落实,日本横滨中小学加强了与教育委员会、警察厅的紧密合作,构建了学校−警察协作关系,通过协议及时沟通不良少年的相关情况,将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前随着信息横向沟通的不断强化和共享信息数量的不断扩大,横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次数已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为最大限度规避不确定、实现共同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承担管理督查责任、补偿保障责任和沟通联络责任,具体包括以下八大类。①岡田晃. 第18期日本学術会議会員推薦管理会の任期を終えtfに当ftって: 推薦管理委員会報告[R]. 日本学术会议,2001: 7-12.

第一,教师研修责任。改进和充实教师的研修活动。按照危机管理的要求,对新任教师开展公务员的使命以及职责的年度进修教育,应该包括学生、教师、非常灾害等危机管理的内容。

第二,指导检查责任。编写和发放危机管理案例集、宣传资料和学生手册,有效预防和应对学生易发问题(逃课、欺负、盗窃、暴力)。同时,提高教师的伦理修养,加强对学校设施的安全检查,并注意及时与媒体沟通。

第三,财政保障责任。健全维护学校设施及设备的财政措施。为确保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在财政上要保证设施维护以及设备维修经费。另外,要配备完善的防灾设施和防灾应急用品,以随时应对突发性灾害。

第四,信息公开责任。负责向媒体介绍有关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教师丑闻等信息情况,并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第五,教资配置责任。针对学生的各种不端行为和教师的烦恼,配备辅导员,充实和增设以学生、家长、教师为对象的咨询机构。另外,通过召开实例报告分析会,提高咨询员和志愿者咨询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此外,各学校要从年龄构成、教学经历、男女比例平衡的角度进行教师配置,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对顺利推进学校运营以及建立能应对危机的组织体制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教师录用责任。改进教师录用办法,以是否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为人热情等重视人性化的选拔方法来录用教师。

第七,教师惩戒责任。教师应该明确在危机管理方面的职责,一旦触犯法律,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当发生体罚学生的丑闻时,教师不但要受到社会舆论、法律等处罚,学校还应该将处罚结果公布于众。

第八,灾害补偿责任。有效执行灾害补偿规定,针对学生的伤亡事故,协助日本体育以及学校健康中心实施恰当、迅速的灾害补偿。

日本行政管理部门当前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校危机管理责任规范,已经形成了以“人、财、物”为主要内容、广覆盖的责任框架。在“人”方面,日本行政管理部门抓住“教师”这一关键群体,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与考核办法,严把教师选聘关、教师培训关与教资分配关,构建了从教师选录、教师分配到教师培养、教师发展再到教师考核、教师惩戒的广覆盖责任链条。在“财”方面,日本政府有效践行资金保障责任,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会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安全设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同时,为有效减轻学校在突发灾害中的经济压力,东京等地还建立了用于灾害补偿的政府性基金。在“物”方面,日本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学校安全设备核查办法与检查程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夯实学校应急管理的物质基础,提高学校抗风险的物质能力。

总体来看,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双责任”框架(学校责任和行政管理部门责任)建构了多元特征,凸显了多重价值。

首先,协同特征与合作价值。学校责任与行政管理部门责任并非相互割裂、相互分离或相互重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协同。比如,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研修的责任与学校对教师培训的责任并非“责任重叠”,而是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研修的责任重在培育教师的使命感、职责观与伦理观以及传授抽象化的危机管理知识,学校对教师培训的责任重在使教师充分了解所在学校的具体现状与存在问题,增强教师在现场的问题意识与危机处置技能(操作知识),具有鲜明的情境导向与操作性表征。同样,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都有编写危机管理资料的责任(传递与扩散危机管理知识的责任),但并非相互重合,而是互为补充,行政管理部门侧重传递与扩散普遍意义的危机管理知识,学校侧重传递与扩散具象意义的危机管理知识与场景化知识。此外,无论是学校责任,还是行政管理部门责任,都指明了加强与媒体、社会协调的必要性,突出了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之间的协同意义。责任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催生了“责任共同体”,建构了紧密的协同网络与合作空间,在深层次上凸显了“多元合作”的价值内涵。

其次,人文关怀色彩与人本价值。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责任框架并没有将责任绝对化,从而遮蔽责任主体的“内在权利”,而是将相关责任主体放置于人文关怀的视野中,扬弃了责任的“神圣光环”与“绝对尺度”。比如,在学校责任框架中,虽然建构了教师的危机管理责任内容与意义空间,但是并未剥夺教师的内在需求与发展权利,相反,向教师注入了人文关怀,关心教师、关爱教师,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软环境,有效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在学校看来,教师的身心健康才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根本保障。在行政管理部门责任框架中,针对教师的烦恼,配备辅导员,同时充实和增设以教师为对象的咨询机构,同样给予了教师人文关怀。教师的危机管理责任是建立在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关爱教师、关怀教师的基础上,立于人文关怀与人性化尺度之上。人文关怀的注入不仅能够有效激活教师的内生积极力量(为责任实践提供内生动力),也能够建构责任框架的道德合法性,同时规避了将责任框架异化为外在的绝对强制力量的倾向。责任框架的人文关怀赋予了“人”的积极向度,彰显了“人的温度”,建构了人性尺度,凸显了人本价值意蕴。

再次,他人本位评价特点与交互价值。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责任评价上,注重学校内团体的评价,并将内团体的他者评价作为调整自身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自身行为的调整实现团体的一致。在学校责任框架中,将构建相互批评、相互信任的信赖关系视为提高教师危机管理能力的关键。通过教师的互评协调行为,并在教师的互动中建构紧密的关系体,构筑学校安全的稳定基础。

最后,透明特征与公开价值。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责任框架中,无论是学校,还是行政管理部门都有向媒体、家长和社会公开信息、保障民众知情权的责任。在学校责任框架中,明确了向社会开放办学的要求,强调了与学生家长、社区和媒体保持日常性、常态化沟通与信息交流的必要性。在行政管理部门责任框架中,直接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责任,必须及时向媒体和社会介绍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活动等信息,及时公布教师丑闻、处罚结果等情况。从责任的制定到责任的落实,都必须置于媒体和社会的监督之中,确保全过程的透明。透明度的提升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信息误读与责任误解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建构责任框架的社会合法性,凸显了责任公开价值与信息公开意义。保持透明和公开才是提升学校危机管理水平的关键。

(三)日本学校危机管理运行机制

为确保学校责任和行政管理部门责任落地实施,推动职责履行,日本将责任体系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机制化再造,推动责任的稳定、常态在地化实践,构建了学校危机管理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分为两个部分:配置和维护设施设备(危机管理硬件)、提高教职员危机管理意识能力与确立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危机管理软件)。其中,构建安全安心校园是目标,建设安全设施设备是基础,提升安全能力与安全意识是支撑,完善危机管理体制机制是保障。

无论是学校责任,还是行政管理部门责任,都需要安全设施设备的基础性构建,职责的履行需要一定的物理基础,责任的“在地化”实践需要物理硬件的支撑,危机管理硬件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Aiko Sakurai, Takeshi Sato. Promoting Education for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the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J]. Journal of Disaster Research, 2016, 11(3): 402-412.

第一,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校园调查活动,及时收集和预知有关学生易发的欺辱、暴力等危机信息,并建立数据信息系统。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都要进行有关学童行为问题的摸底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在文部科学省网站上公布。比如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向全国各地教育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调查高中以下各类学校的校园欺凌情况,并要求所有公私立学校回复调查报告,东京都也开展了对校园暴力情况的“拉网”大清查,通过调查建立校园欺凌数据库以更准确地掌握学生信息。

第二,预警和防范设施。日本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了完备的录像监视系统。在学生上学、放学沿途以及儿童公园等地,安装了紧急时刻用的红色灯具、响铃、有线通话装置和报警用的摄像机等。在不少学校门口设置了内置数码照相机、能够解答来客询问、记录学生上学放学情况的机器人。

第三,紧急联络网。日本各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安全管理平台,建立紧急联络网。紧急联络网是学校安全防范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入学时学校会要求每位家长加入这个紧急联络网,通过按学校给出的邮箱地址发送一个空邮件即可。所有的紧急事件,或者大小安全事件,都会通过紧急联络网及时反馈至每一位学生家长,实现突发事件的应急联系和动态反馈。

第四,校园安全设备。日本各学校为学生建立了“防范教室”,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防范演练。为确保校内学生安全,学校对校内安全管理状况进行日常检查,对学校设施设备进行安全巡察,发现学校设施设备有故障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检修,如果未能修复,及时向学校设置者反映。

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实践中,以学校、政府、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为中心、以危机管理硬件为基础推动了实践关系的再构,促成了物理空间的生产,同时也完成了运行机制的空间化表达和空间性呈现(表现为机制实践−关系再构−空间生产逻辑)。

在危机管理运行机制驱动下,日本政府和学校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校园安全硬件建设,推动建设以信息管理系统、预警和防范设施、紧急联络网、校园安全设备为核心的危机管理硬件。在建设危机管理硬件实践(安全化实践)中促成了安全产品生产−消费关系的建构,催化了学校安全共同体的生产,推动了校园安全的物质环境再造,实现了校园安全的物理空间构建,奠定了校园安全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责任和行政管理部门责任需要能力和机制的条件性支撑,职责的履行需要一定的能力基础和机制保障,责任的“在地化”实践需要环境软件的支持,危机管理软件具体包括以下两大方面。①Toyokazu Urano. The Changes of Japanese Schoo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rue[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999, 17(3): 216-233.

第一,安全能力与安全意识。安全能力与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参加安全方面的进修学习,掌握危机发生时的应对要领。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制定出应对要领内容,即危机发生时教职员应该熟知采取措施的具体内容以及规定的流程。其次,通过训练让教职员了解和掌握危机发生时的应对要领和处置技能,学会在危机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生安全。再次,通过培训让教职员掌握危机发生后的心理疏导方法,提高心理干预能力,对危机事件发生后受害的学生及其家人进行及时心理干预支援。

第二,法制和危机管理协作机制。日本早在1958年4月就制定了《学校保健法》。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为适应学校安全管理的需要,日本政府于2008年6月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学校保健安全法》。将“安全”加入法律层面,使学校不仅要承担保护师生生命安全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学校安全管理将有法可依。《学校保健安全法》明确了学校设置者对学校安全的责任与义务,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设置者在学校要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因事故、暴力行为以及灾害等给学生带来的危险,并完善和充实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管理运营体制,以妥善应对事故等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同时,为确保校内学生安全,学校必须制订安全计划并对学生的学校生活(上学、放学途中)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指导。日本文部科学省作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手册和指南,如2002年12月编发了《当可疑人进入学校时的危机管理手册》,2003年6月向学校发放了《学校安全管理措施事例集》,2006年1月出台《关于确保上学放学安全措施事例集》,2006年2月文部科学省教育政策研究所编制《学校设施防范对策措施事例集》,2009年11月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学校危机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各种危机的类型、阶段以及对危机预防和反应的措施。日本内阁从2005年起发布《保护孩子不受犯罪伤害》年度报告,就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对策措施和防范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日本学校危机管理是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是学校与政府、家长、社会团体的通力协作,构建了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协作机制。首先,建立政府对策机构协作机制。文部科学省设置了“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目的是将文部科学省内所有有关儿童安全方面的机能统一起来,对校园欺凌事件以及在校外活动中发生的事故和因自然灾害、恶性犯罪所造成儿童死亡,或者使儿童陷入危险状态的事件等提供危机处理指导。支援室由21名成员组成,室长由文部科学省的官房长官担任,包括来自警察厅的两名职员,此外还聘请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从事校园安全对策研究的专家。①中島ちfhと.学校経営に対すtf管理職の意識変容:―シンガポール日本人学校を事例にして―[J]. The Japanese Journal ofEducational Research, 2019, 78(1): 199-200.其次,建立警察厅协作机制。教委会与警察厅签订校警合作协议,创建学校警察协作制度,建立联动体制,完善部门信息横向沟通机制,共享数据信息,抑制校园内暴力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安全。再次,建立技能专家协作机制。设立由经验丰富的儿童护理员及警察组成的专家组应对虐待儿童问题,以便迅速作出判断并采取临时保护等必要措施,同时,设立儿童心理咨询室、建立儿童保护体制的有识者会议、向学校派遣“学校生活顾问”,有效保障学生安全。②池田隆英. 日本におけtf「学校の安全·危機」言説の展開:「教育と管理」の維持と「専門的事項」の捨象という枠づけ[R]. 岡山県立大学デザイン学部紀要, 2020: 87-95.再次,建立学生家长协作机制。依托紧急联络网和安全管理平台,创建紧急联络网制度,强化与学生家长的应急联络,防范突发事件信息阻塞。最后,建立社会团体协作机制。由政府雇佣民间保安公司的警卫人员常驻学校,提供安保服务,同时,与地方志愿服务团体合作建立校内外巡逻机制并制定防范可疑人员非法侵入校园应急体制,确保学生上学放学安全。

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实践中,以学校、政府、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为中心,以危机管理软件为基础推动了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重构,促成了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生产,同时也完成了运行机制的空间化表达和空间性呈现(具体表现为机制实践−关系重构−空间生产逻辑)。

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协作机制驱动下,政府以权力交互实践为中介,以组织互动为表征,以人力资源统筹为保障,构建跨部门协作网络,推动文部科学省、警察厅、教育政策研究所等主体之间应急管理协作关系的再构,促进知识、信息、理念要素的“平行流动”,助推政策沟通与应急联动,催化学校安全共同体的建构,实现安全共享性社会空间的生产。同时,以应急沟通联络实践、购买安全服务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实践为中介,构建学校应急管理的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学校与家长、社会团体等主体之间应急管理协作关系的再构,促进应急联络与安保协同,助推学校安全共同体的建构,实现安全共享性社会空间的生产。此外,日本学校危机管理法制建构了多元主体之间应急管理协作关系生产的合法性空间,并使多元主体之间应急管理协作关系的再生产成为可能。空间的生产折射社会关系的建构,日本学校应急管理协作关系的生成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安全共同体的生产,建构了安全共享性社会空间的非区隔、非离散和去等级化属性,赋予了鲜明的统一、连续与平等化“色彩”。

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运行机制驱动下,以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团体为主体,以安全培训实践、应急演练实践、安保服务实践为中介,推动应急技能知识、应急管理常识和安全价值、协作价值、秩序价值的生产与扩散,在应急文化产品供给−消费的表征性关系中推动应急文化知识与价值的生产、扩散、认同,凝聚共有知识与共有观念,催化学校应急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促成应急文化空间的生产。

进一步而言,从空间生产的相互关系上说,在日本学校危机管理运行机制驱动下,物理空间生产、社会空间生产、文化空间生产并非相互割裂或悬浮关系,而是呈现生产性“嵌入”逻辑。在物理空间生产中也在“呈现”具象性社会关系,也在推动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推动危机管理硬件建设、使用、维修与功能拓展中,应急管理协作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得到表达,学校安全共同体和安全共享性社会空间得以“呈现”。同时,伴随着社会空间的生产、应急文化产品的消费,应急文化知识与价值得到确认与内化,学校应急文化共同体和应急文化空间得以生成与建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之间的生产“伴生性”和生产“联动性”构造了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嵌入型空间生产网络。

总体而言,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日本基于最大限度规避不确定的危机管理理念要素,在理念可视化逻辑驱动下构建了以学校和行政管理部门“双责”为核心的责任框架要素;为确保责任框架的落实,在责任实践化逻辑驱动下建立了以危机管理硬件、危机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要素;在运行机制实践化中,推动了学校、政府、家长、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之间实践关系、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生产和建构,在制度空间化逻辑驱动下形塑了以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为核心的嵌入型空间生产网络要素。以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和逻辑转换关系为基点构造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要素关联图谱(见图1)。

图 1 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要素关联图谱

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转换和互动建构了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动态性。首先,危机管理理念要素是责任框架要素生成的逻辑起点,责任框架要素是运行机制要素生成的基础,而运行机制要素是空间生产网络要素生成的前提,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之间呈现“中心−半中心−边缘”的圈层化关联,建构了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的圈层结构与层次网络。其次,危机管理理念要素、责任框架要素、运行机制要素与空间生产网络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通过理念可视化逻辑、责任实践化逻辑、制度空间化逻辑实现“生产性”转换和“生成性”联动,建构了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体化”与整体性。再次,伴随着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转换与互动,“新”的系统要素可以被“生产”出来,理念的表达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运动而变化,①姚晗.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原理[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2(2): 77-88.理念系统要素可以被再构,基于学校危机管理认知与实践“非线性”发展之上的危机管理理念也呈现“非线性”流变性。在理念系统要素流变的基础上责任系统要素可以被再造,机制系统要素可以被再建,空间系统要素可以被再生产,系统要素的流变属性与发展的“非线性”建构了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的动态性。

二、启示与借鉴

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系统的理念要素、责任框架要素、运行机制要素与空间生产网络要素具有鲜明特征,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要素的“生产性转换”推动着系统的发展与完善。考察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的系统特征与运行逻辑能够为我国当前中小学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带来全新启示。

(一)树立学校危机管理理念,促进师生共同安全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学生与教师共同安全,坚持校内与校外共同安全,坚持学校与社会共同安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哲学与新时代的安全理念有机融合,树立以平安、和谐、法治、有序为核心的危机管理价值体系。同时,在学校积极开展危机管理知识普及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危机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培育危机管理思维,树立危机管理理念,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危机管理知识学习,通过理论宣传、知识讲座、模拟演练、影视展播普及危机管理知识,提升学生危机信息感知能力、危机信号辨识能力、危机应对处置能力,增强危机自我管理意识,树立危机自我管理理念。

(二)统筹学校危机管理责任,构建安全责任共同体

打破横向行政壁垒,消除条块分割障碍,有效协调政府、学校、社会、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明确学校危机管理权限与管理职责,确立以地方党委为核心,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和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团体和市场主体为补充,各方积极配合的学校危机管理责任体系。围绕学校危机管理各方责任,组建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多方参与的危机管理小组,明确协调指挥、沟通联络、环境排查、信息发布等各项职责,构建责任体系;制定学校危机管理预案,针对学校和个人层面的潜在危机,完善具体的应对政策与处置程序,确定危机处置、危机演习、危机审计责任主体与责任边界,构建责任网络,形塑安全责任共同体。

(三)完善学校危机管理协同机制,增强应急联动效能

积极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有效扩散“民警兼任校园法制副校长”机制,加强与属地公安部门的日常联动,构建校警协作制度;推动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向学校提供优质公共安全产品,建立社会参与性安全保障网络;开展与社会公益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常态合作,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和“专家兼职聘用制”,强化正向激励与人才保障;构建学校与家长的专属应急联络通道,与地方政府大数据平台和监控系统“链接”,利用物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另外,培育和发展学校应急管理共同体,激活共同体的社会资本效能,构筑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网络、规范网络与关系网络,发挥共同体的网络嵌入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学校危机管理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生产联动与生产“共振”,推动学校危机管理的空间生产互联互动,实现空间聚合效应,增强应急联动效能。

猜你喜欢
危机应急责任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危机”中的自信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