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琼黄牛是雷州黄牛和海南黄牛的合称,也被称为南方牛,是优良的地方瘤牛品种。雷州黄牛主要分布在雷州、徐闻、遂溪等地,其中分布在雷州的数量最多。海南黄牛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海口市养殖数量最多。雷州黄牛和海南黄牛是中国南方最有代表性的2个品种,是进行中国黄牛起源、演化研究的重要素材。据记载,雷州黄牛和海南黄牛发展历史已经超过2 000多年,公元前206~公元960古籍中就有记载,当时被称为犁牛、爆牛,主要以役用为主。清朝雍正年间《广东通志》中也对雷州黄牛有描述“爆牛即犁牛,领上肉突起,高二尺许,状如骆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1]。由于广东和海南2地的黄牛来往比较密切,生物学特征和品种特性非常相似,为同种异名的情况,因此在1988年,中国出版的《中国牛品种志》将2个品种都归为雷琼牛品种[2]。
雷琼黄牛的被毛主要以黄色为主,黄毛上夹杂有黑色,牛的眼圈、耳廓的下缘、鼻镜、四蹄、尾端等部位都为黑色。公母牛皮毛都又短又细,皮肤弹性大。公母牛都具有高高的肩峰,在13~17 cm,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高肩峰牛”,其中公牛的肩峰要比母牛发达。公母牛的背线平而且直,肋骨开张较大,因此腹部圆润但并不下垂。公母牛都长有角,公牛角长而粗短,母牛角细且短。雷琼黄牛的后躯不丰满,尻部尖而斜。该品种的四肢比较强健,蹄部坚硬耐磨。母牛的母性好,乳房中等大小。
雷琼黄牛属于役肉兼用型,挽力和持久力很强,尤其适用于陡坡梯田的耕作和劳役。随着长期的选育工作,雷琼黄牛的产肉性能逐渐提高,而且肉质好,口味鲜,雷琼牛肉已成为湛江市的地方特色品牌,有大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化饲养基地,也有分散的小规模养殖,黄牛的存栏量和输出量都很大。雷琼黄牛的屠宰率平均为53%左右,净肉率为43%左右。该品种体型相对较小,在粗放养殖的环境下,成年母牛平均活重222.4 kg,体高为104.4 cm;公牛平均活重为302.1 kg,体高为119.4 cm。雷琼黄牛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饲料的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雷琼黄牛繁殖性能高,性成熟早。在粗放养殖的条件下,性成熟年龄为1.5岁左右,初配年龄为2岁。一般一年产一胎,老龄的母牛3年产2胎。种母牛的繁殖年限高达12~15年,在3~9岁时,受胎率和犊牛的成活率高,发情周期为17~22 d,发情持续期为2 d左右,妊娠期为280 d。
雷琼黄牛是役肉兼用的地方瘤牛良种,自古主要为役用,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体型紧凑、耐热耐湿、耐粗饲、挽力强的役用特点;作为肉用品种,生长速度缓慢、料肉比低,而且后躯肌肉不丰满,斜尻,产肉率和北方的黄牛品种相比较低,要通过选育和杂交改良激活雷琼黄牛的产肉潜能,提升生产效益。
为保持和提高雷琼黄牛的优良性状,充分发挥雷琼黄牛的产肉潜能,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下,引进了南德文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等优良肉用品种开展雷琼黄牛的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培育产肉性能高、体型大、繁殖性能好的杂交品种。但是在杂交改良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杂交改良的顺利开展。
在过去由于养殖业的风险大,收益少,而且养殖环境差,养殖业的发展非常缓慢,而且从事养殖业的多为农户,采用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养殖技术不高,没有做好黄牛的选育杂交工作,导致黄牛群体出现近交衰退的情况。畜牧兽医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对品种的保护意识较差,没有采取科学的措施对雷琼品种进行保护性繁育、提纯复壮工作,导致品种的优良性状逐渐衰退。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以及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养牛业逐渐快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土地、饲料等因素的影响,规模化养殖一直发展缓慢,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开展不顺利,雷琼黄牛规模养殖数量少,不能满足养牛场的需求,于是有大量的其他品种如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黄牛品种涌入湛江,使得市场上的黄牛品种多而杂,导致配种混乱,雷琼黄牛不纯,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生产性能降低,使具有热带地方特质的黄牛品种的优良遗传特性逐渐消失,给品种改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品种改良是长期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地方品种逐渐改良,提纯优良性状,提高杂交优势,但是制定的规划一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引进新品种、生产冷冻精液的过程中都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品种的改良工作。雷琼黄牛的体型小,而且为亚热带的优良品种,因此要培育其耐热、抗寄生虫、产肉等优良的特性,而引进的国外品种比较多而且混乱,导致雷琼黄牛的品种特性不稳定,其后代就可能会逐渐分化,影响育种效果。另外,冻精市场不规范,正规的改良点比较少,有的养殖场自主引进冻精和种牛,导致劣质种公牛不能及时淘汰,而畜牧部门又没有强制其淘汰的权利,导致后代的生产性能低,影响雷琼黄牛改良的进程。
牛品种改良是长期系统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配种,需要有专业技术能力、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从业人员,但是由于品种改良工作环境差,薪资水平低,专业能力强、年轻的大学生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年龄较大的技术员,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工作凭经验,导致新技术、新设备不能得到推广应用,黄牛的配种率、受胎率和成活率低,不能发挥杂种优势,影响品种改良技术的推广。
对品种改良工作不够重视,母牛登记制度、母牛配种记录、母牛改良档案等不完善,牛的系谱不清晰,盲目的使用冻精,导致出现近亲繁殖、近交衰退,影响选种选配工作的顺利开展。
品种改良是长期的工作,经济效益低,而且还不能迅速见到效益,因此有的地方政府对品种改良工作不够重视,只是购买了一些配种需要的设备、器械,使品种改良工作流于形式,很难正常开展。尤其雷琼黄牛保种项目基金不足,能繁母牛数量少,使品种改良工作失去基础。
雷琼黄牛品种改良的目的就是为地方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服务,为增加养殖收益服务,最终目标就是要培育适合广东、海南等南方地区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新品系,并不是简单的杂交改良。有的农户把品种改良简单的理解为用引进的品种和当地选育的母牛进行杂交,而不是培育新品种、新品系,就会导致地方良种的优良性状丢失。雷琼黄牛是地方优良品种,具有耐粗饲、耐高温、适应性强、繁殖率高、酮体品质好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缺陷,如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尻部尖斜、肌肉不丰满等,基于雷琼黄牛的特点,要根据湛江的发展优势如地理优势(距离香港、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较近,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优势(饲料丰富)等,明确雷琼黄牛的改良目标,积极把雷琼黄牛向肉用品种培育,提高其产肉率。
培育新品种、新品系要选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培育成本和缩短培育时间。保持和发展雷琼黄牛优良性状可以采用纯种选育的方法,使优良的性状能够固定并稳定遗传,保持品种的纯度,同时在选育过程中,克服某些缺点,提高品种的数量和质量。还可以采用导入杂交,引进优良新品种,对雷琼黄牛的不良性状进行改良,提高生产性能。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选育选配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就是引进外来品种作为父本和原始雷琼黄牛品种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改良不良性状,然后杂交一代的母牛和另一引进品种(或者是第一代的父本)进入下一轮的杂交利用。杂交育种是利用2个或者2个以上的品种,通过选择、繁育、固定来培育新品种,培育时间短,效果好。另外,在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品种的选择,雷琼黄牛体型小,第一代不要引入体型较大的品种作为父本,否则容易出现难产。经过1~2代杂交后,可以利用大型牛作为父本,提高商品牛的产肉性能。目前,南德文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引入湛江的数量较多,也取得了很好的杂交效果。
加强品种改良的时候还要做好保种工作,建立品种资源保护机制,不要让地方黄牛的优良性状基因丢失,不要为了片面的追求效益,不限制杂交代数,导致地方品种质量退化[3]。要建立地方品种保种中心,强化优良性状的固定和提升,通过活体保种、冷冻保种等技术对品种进行保留。
品种改良工作技术性强,而且任务繁重,从业人员既要有高超的技术,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如冻精的制作和保存、人工授精的规范操作、母牛发情的鉴定、妊娠检查等,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尤其人工授精过程中,要对输精器械、受配母牛以及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感染,输精时间、输精部位以及输精量要准确,提高配种率。冻精解冻后要进行活力检测,合格后才可以用来输精,否则会影响受胎率。
雷琼黄牛品种改良具有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品种改良项目,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增加雷琼黄牛能繁母牛的数量,推进品种改良的顺利开展。还要加强配套服务建设,增加村级输精点的数量,完善设备设施,提高辐射功能。建立品种改良推广服务网络,以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原种场为中心,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级输精点为技术支撑,带动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品种改良的市场化、社会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