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将江苏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江苏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8月获批设立以来,聚焦“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定位,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为重点,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开放力度,苏州、南京、连云港三大片区以占全省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省5.6%的新设企业数、占全省9.7%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省12.7%的进出口额,集聚了占全省9%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营商环境政策支撑体系落地实施。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基础,形成“1+3+N”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明确试验区管理事项、实施清单管理,江苏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3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2021年,江苏总结形成了81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累计196项),其中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累计8项),2项在国家部委备案(累计6项),32项在省内复制推广(累计72项),同时成功举办了2021年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国际论坛,充分展示了江苏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建设成果。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2019年以来,江苏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国家层面523项、省级层面12项涉企经营事项在江苏自贸试验区全部落地,并根据各片区产业发展实际实施个性化制度创新,切实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审批领域制度性瓶颈,受益企业超过1.1万家。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2021年,江苏聚焦全链条改革、高水平创新、制度型开放三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各片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区域性、差别化创新,打造差别化、区域性新增长极,促进三大片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逐步破解企业融资和人才引进难题。三大自贸片区持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对自贸试验区引进且在区内银行开户的新设企业实行政府增信的开户模式,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结算提供便利。各外汇银行对自贸试验区内涉外企业实施手续费减免与点差让利优惠政策,积极支持自贸片区内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交易融资、区块链出口信保保单融资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融资难题。同时,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搭建就业创业载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打造自贸实验区高素质人才队伍。
制度创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上海、浙江、海南、北京、广东自贸试验区相比,江苏自贸试验区在跨境支付、自贸试验区扩容、人才税收政策、服务领域开放等方面存在若干短板。个别片区观念创新相对保守,在制度创新方面片面强调零风险或低风险而担当意识不足,片区之间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加强,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各有特色但创新成果仍有待进一步提炼总结。具体到不同行业领域,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在医药医疗政策领域,目前全省从事新药研发的公司有500—600家,但新药注册检验集中在省检验所,至少6个月才能获得药品检测报告,药品检测资源尚待进一步挖掘;医疗领域产品出口高、中、低风险分类标准不明确,各地海关对产品风险评估不一致,给企业产品批量化出口带来极大不便;新工商注册系统将部分生物药、诊断试剂和基因治疗等新兴产业纳入化工行业,企业环保和安监标准参照化工行业执行,不利于行业发展;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即“研易达”政策)与企业进口研发需求仍有差距。在农产品进出口领域,转基因大豆进口管理政策不够清晰,调剂性、灵活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稳定开展进口业务。在跨境电商领域,国家条文规范较少,海关执法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范,部分片区自建电商平台认定较广东等地相比增加了企业缴费办理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CP(增值电信经营许可)的负担。
行政服务亟须改进,贸易便利化尚有提升空间。地方政府部门时常存在多次多头索要企业数据资料情况,企业因此面临潜在泄密风险。安全、环保检查频繁且联动不足,且部分政策修改未给企业预留充足调整时间。地方业务主管单位不当及缺位管理,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保税料件物流园“一日游”模式申报(取得出口报关单后申请出口退税),无法满足企业快节奏、多样化生产需求。生物医药企业特殊产品清关流程耗时较长,血液样本进口检测流程过于繁琐,企业不得不反向投资到境外开展相关业务。跨境电商途径进口化妆品因配方更新换代快、产品成分变化而通关受阻,部分化妆品成分江苏海关不允许进口,而上海、山东海关允许以套盒方式进口。同一箱货物中如有一种商品无法过检就要全部退运且不允许就地销毁,海关查验货物比率较高且查验时间较长,自贸试验区出口加工区卡口不畅。
园区配套尚不完善,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提升。连云港片区港口船次较少,有拖班现象,企业被迫选择从上海港或宁波港出海,增加了片区内企业物流成本;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健全,机械加工行业所需设备维护服务企业、汽车行业生产配件企业较少;光学产业配套成本较高,缺乏大规模电商平台仓,企业无法直接与平台联系设仓。此外,中美经贸摩擦增加了企业进口成本,部分企业被迫将部分产能向东盟等区域转移。芯片缺乏致使企业订单无法按时完成,原材料和半成品库存积压。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国际海运、空运价格创历史新高,国际空运运力下降,日本各航空公司拒绝接收运送到浦东机场的冷链货物,企业将因此面临停产或相关订单转移风险。
研发和技术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自贸试验区企业发展。连云港、昆山等地高端人才落户难度较大、补贴较少、教育配套不足,如连云港企业2021年初企业招聘750人,到年底已流失一半左右。苏州地区生物医药高端人才不足,一线员工招工难、留人难,尽管一线工人工资约9000元/月,但年离职率仍约为40%。各类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要脱节,技术工人缺口大且容易跳槽。劳务中介泛滥且不规范,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弱于上海、安徽,社保制度不完善致使企业更偏好于聘用临时工。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企业调研,及时发现企业制度、政策创新需求。统筹全省资源,在自贸试验区整体宣传、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国内外市场开拓、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形成全省合力。在市场开放、海关监管、金融服务创新、数据跨境流动、园区管理、国际合作等领域,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强化前瞻性、首创性研究和相关试点。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实现部门间信息协同共享。设立政府专项事务联络员与企业统一对接,压缩执法检查频次,建立检查结果部门互认制度。适当下放药品检测机构权限,提升药品检测检验速度,允许企业原料药分段生产,延长监管链条,使企业既能够满足药品上市监管要求又能够满足安全、环境合规要求。
营造便利高效的通关物流环境,拓展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空间。支持南京片区加快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强各片区与海关、保险、货运、港口、仓储、堆场、质检等机构的跨部门沟通协作,全面推进通关各环节全程无纸化作业。推广AEO认证,减少货物查验比率;提升货物整体通关时效,加大进口属地而非港口查验比例,持续提高通关效率。探索全程电子监控条件下无围网监管试点,建设“云端物流园”,使货物不进物流园而直接从上游企业送到下游企业,由对实物的监管转变为对信息的监管。积极借鉴广东、上海、郑州等地电商管理理念,完善跨境电商相关规定,对非原则性问题建立容错机制。在海运运力紧张的情况下,研究出台临时规定,允许企业就地销毁不符合要求的化妆品。优化牛心包等特殊产品通关程序,实行口岸抽批查验、属地票票查验,提高送检效率。建设南京、苏州、连云港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增加连云港国际航线密度,加快推进港口航道、泊位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实现国际铁路联运业务“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票结算、提单融资”,加快货权融资新突破;增开冷链专列、跨境电商等特色专列,畅通国际冷链物流新通道;创新“境外直采+班列运输+服务区销售”商业模式,为跨境电商提供国际合作新路径;加快“连云港—里海一体化供应链基地”项目建设,打造连云港—阿克套—巴库一站式供应链增值服务通道。
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根据园区需要规划城市新区,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间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围绕当地支柱、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企业创造稳定、安全、高效的生产和经营环境。鼓励企业建立原材料采购联盟,在采购国际、国内原材料时进行集体议价和联盟采购。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对因疫情等原因而出现供应链断裂的企业,积极帮助其寻找替代产品。加强与上海浦东机场海关对接,依托“沪苏同城”,进一步扩大长三角一体化查验协同试点范围;强化与上海港口、上海机场、东航物流的合作,联合物流协会积极对接国内航空公司,争取以包机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冷链货物进口危机,持续保障国内运输服务。组织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形成货运联盟,与有运输能力且抗风险能力强的国际大型物流公司开展直接合作。支持企业为产品争取对美关税豁免,鼓励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芯片全产业链供给能力,积极搭建产用对接合作平台,协助企业开拓其他贸易市场、调整市场布局。优化商务、技术人员出入境渠道,根据企业涉外规模提供若干绿色通道,并由企业负责落实人员回国安全和疫情隔离政策。
优化自贸试验区生活配套设施,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加大对重点研发企业海内外创新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扩大人才政策适用范围,分层设立人才引进政策,并将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紧缺外贸人员引进考虑在内。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大型企业以人才共享模式柔性引进高级人才。完善园区住房、教育、医疗、便民中心、金融、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与人才引进政策联动以解决不同层次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需求。充分发挥当地职业院校作用,建立应用型人才储备。整顿、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中介行为,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鼓励企业探索共享用工新模式。
促进片区国际化发展,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南向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江苏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与其他省区政府、商协会、企业资源对接。积极承办高端涉外经贸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各自贸片区发展成就、最新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定向考察、项目洽谈、技术交流等各种经贸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新时代自贸试验区开发开放提供前瞻性对策建议,围绕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税收等相关主题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沙龙活动,为企业提供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政策运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