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2000年2月,在墨西哥的库埃纳瓦卡举行了一场地质学领域的报告会,科学家们围绕着全新世这一地质年代展开讨论。在会议正常进行时,因发现臭氧层空洞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突然打断了所有人,说道:“别再讨论全新世了,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类世!”
世,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根据地质学家的划分,地质年代一共被分为6个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世、期、时。以正式确定的地质年代划分论,当下的人类正处于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下的全新世,这是一个温暖湿润、气候稳定的地质时期。
正是得益于全新世温和的气候环境,人类才能一步步发展壮大至今,成为地球上最强势的物种。刀耕火种、围湖造田、开山填海,随着人类攫取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愈发强大,维持了一万多年稳定的全新世的地球生态,因人类活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便是克鲁岑提出人类世的缘由所在。
2002年,克鲁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类地质学》的文章,系统阐明了人类世的概念。他认为,自蒸汽机发明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并对土壤、山川、大气、物种等地球生态造成了全球尺度的重要影响。据此,地球已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地质年代——人类世。
此后20年间,围绕人类世的讨论越来越多,并逐渐超出地球科学的范畴,进入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成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沿概念。
虽然现在我们时不时还能听到来自专业人士的“末日预警”,但对普通人来说,气候问题终究是过于宏大且不可捉摸,然而,高温、雨涝、雾霾等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使普通人终于对环境与生态问题有了切身感受:人类活动正令地球变得“暴躁”,处理环境与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困惑也接踵而至,如果说人类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过去,我们是怎样改变了地球的面貌?未来,我们怎么才能在自身存续的基础上,让地球重新“冷静”下来?
人类世,或许能为我们看待人类历史、理解人与地球的关系,提供一个全新且重要的视角。
要定义人类世,首先要确定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程度;其次,要确定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反映在地质沉积物中;最后,要找到能够确定和识别两个地质年代之间的界限标志,也就是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
为此,有学者将人类世的开始时间,定于8000多年前农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刀耕火种使得大气二氧化碳及甲烷浓度开始显著升高,并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生态变迁;还有学者把地理大发现作为节点,以凸显全球化给地球生态造成的广泛影响;克鲁岑则将蒸汽机的发明作为节点,以彰显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显著提升对地球生态造成的深刻改变;还有一种观点将1945年以来的“大加速”时代作为起始点,从这一时点开始,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的影响呈倍速上升的趋势。
定义人类世起始节点的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地质学的学科意义之外,更事关人类如何理解自身发展的历史。
西蒙·路易斯在《人类世的诞生》一书中,强调了不同起始节点的叙事意义:“将人类世的开端定位于哥伦布大交换,五千万人的死亡、现代世界的诞生、殖民与奴隶制、资本主义生活模式,都会与地球整体环境变迁发生联系。若将人类世定义于核武试爆,人类就会变成一则由精英推动科技的故事,而且足以威胁整座星球存亡与否。此视角强调‘进步陷阱’的重要性,这条科技朝向目标不断迈进的路上,也可能正走向人类发展的终结。人类世的核心因此变成科学、科技与能源。”
历经多年的论证研究,学者们逐渐形成共识。2019年,人类世工作小组以29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将人类世定位在了人口增长、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大加速”时代,并将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测试的时间作为其开始的节点。
一言以蔽之,人类世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已经替代自然力,成为形塑地球生态最重要的力量。不过,这很难说是对人类的赞赏,更多的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警醒。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系列地球生态后果,正在引发全面的生物圈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
从40亿年前地球出现生命开始,一共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这些生物灭绝事件的成因有陨石撞击、冰河期来临、火山爆发、板块迁移等。以二叠纪至三叠纪期间的大灭绝为例,在这场持续了数百万年的灭绝过程中,共有约70%的陆地脊椎生物和96%的海洋生物灭绝,是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
然而,眼下的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进程中。有科学家认为,这场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数据显示,从1970年至2016年,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其中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幅达84%。有研究估计,自1500年以来,已有15万至26万种物种灭绝。
尽管目前生物灭绝的规模还比不上历史上那些大灭绝事件,但此次生物大灭绝的速度却是过往的百倍。有学者预计,如果物种灭绝的速度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到2050年,将有1/4甚至1/2的物种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从游牧到农耕、从部落到国家、从手工制造到机器大生产,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一个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组织不断成熟完善的历史。其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类生存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人类应为之感到骄傲。
然而,在这样的人类叙事中,地球是缺位的存在。当我们将自然纳入历史,事情的面貌也许就不一样了。从人类祖先离开树木,走向大地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开始了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组织形态与技术能力的迭代,都朝着更具效率地改造自然、攫取自然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地球生态越来越高强度的改变。
得益于地球几十亿年的积累,在我们不断向地球索取以壮大自身的过程中,我们有底气忽略地球本身的存在,同时建立起一套排斥地球的文明体系。然而,现在的人类历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人类的活动正在“掏空”地球,如果持续下去,人类文明将难以存续。
人类世提醒我们,在编排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制度、组织、结构的时候,要把自然纳入思考框架,我们不能再忽视、排斥地球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再用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应当将人类活动建立在全球生态变迁的基础之上。
此外,人类世的概念还提示我们从生态层面对人类组织形式进行全面反思:如何在现有的文化、组织与制度的惯性驱使下,团结全人类共同应对眼前的气候危机。
对于这种滞后现象,约翰·麦克尼尔在《大加速》一书中有精准的论述:“迄今为止,有关思想和意识形态、习俗和习惯、制度和政策的较大一部分的体系,仍然牢固地扎根于全新世晚期。在各个层面,对人类世作出的适应才刚刚开始。”
改变这一局面,要求我们对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话语、身份认同、组织形式等领域建立新的认识,找到一种能够协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新发展框架。这既是人类世带给我们的启发,也是人类世带给我们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