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闻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块理论“整钢”,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领悟思想的整体性,防止碎片化、片面化理解。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来,学术界迅速从多个维度对其展开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中,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单向度展开论述的成果较多,而从整体性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成果则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四个维度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以期助推学术界加强对这一思想整体性的学理阐释。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1]时代不断变迁的实质,是新时代课题的不断涌现。而任何真正伟大思想的诞生,都是因为其及时准确回答了新的时代课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这一思想主要回答了三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以下简称“时代课题一”)、“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下简称“时代课题二”)、“新时代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下简称“时代课题三”)。这三大时代课题是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三大时代课题在层级上是“总”“分”关系。“时代课题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答的总的时代课题;“时代课题二”,是这一总课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展开;“时代课题三”,则是这一总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这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展开。
其次,三大时代课题在追问目的上具有一致性。解答三大时代课题,其目的都是要“求是”,即是要探求各自领域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时代课题一”是要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时代课题二”是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重点是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时代课题三”则是要探寻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规律。
再次,三大时代课题在提出源流上具有一致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所回答的时代课题,是一种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接续关系。这里以“时代课题一”为例加以说明。“时代课题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所回答课题在新时代的自然延伸和实践拓展。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怎样进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课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则创造性地提出并初步回答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时代课题;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进入21 世纪的新变化,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所需回答时代课题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在21 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2],江泽民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尽管各自理论回答的具体时代课题各异,但都回答和聚焦了关于如何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课题。这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时代课题一”的回答,就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的时代背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课题在新时代的再回答和再升华,即要回答好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时代课题的接续回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理论创新的政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同创新理论成果在时代课题的回答上,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整体性。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4]这三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性,既表现在每一方面的内容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也表现在三个方面彼此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
1.“十个明确”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答问题的整体性。每一个“明确”都是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二是内在逻辑的整体性。第一个明确,是明确“谁来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所以强调这一明确,而且置于“十个明确”之首,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并且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明确,是沿着第一个明确来讲的,因为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顺理成章,接下来就要进一步回答好“党领导我们主要干什么”的问题,即要明确“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个明确,就是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对第二个明确的自然延展,因为“总任务”的完成,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变。第四个明确,是要明确“发展布局”。这是对第三个明确的自然延展,因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回答好“发展布局”——“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问题。第五个明确、第六个明确,分别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这是对第四个明确的进一步阐释。具体而言,是第四个明确中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两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在目标定位上的进一步阐释。第七个明确,是明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抓好一个主题(高质量发展),统筹好两件大事(发展和安全),把握好“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一个明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中是没有的,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新增加的,是对前面几个明确特别是第二个明确“主要任务”和第三个明确“总体布局”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展开。第八个明确、第九个明确,是对“时代课题一”在军队建设和大国外交方面的回答——建设世界一流人民军队、推动新时代大国外交。第十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战略方针(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建布局。这一明确是呼应第一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是明确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之相关联,需要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而这正是第十个明确所回答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好第十个明确,第一个明确就缺乏底气了。道理很简单:党如果不能抓好自身建设,就无法胜任“领导”的使命。
概而言之,以上“十个明确”,主要就是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领导”“任务”“矛盾”“布局”“改革”“法治”“经济”“军 队”“外交”“党建”等十个方面要明确的内容,而且,如前所述,“十个明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后呼应,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有机整体。
2.“十四个坚持”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答问题的整体性。每一个“坚持”都是在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二是内在逻辑的整体性。第一个坚持是回答“怎么样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第二个坚持,是回答“党的领导为了谁”的问题,当然是为了人民,就是要回答领导的价值导向问题。这是对第一个坚持的进一步展开,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到第九个坚持,是围绕“总体布局”来阐述的,其中,第三、第四个坚持,是回答“经济建设怎么进行”的问题,这就是需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三个坚持)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新发展理念”(第四个坚持)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五、第六个坚持,是回答“政治建设怎么进行”的问题,即要回答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五个坚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六个坚持);第七个坚持,是回答“文化建设怎么进行”的问题,即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为社会提供正确价值导向;第八个坚持,是回答“社会建设怎么进行”的问题,即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第九个坚持,是要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怎么进行”的问题,即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十到第十三个坚持,分别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围绕“时代课题一”的其它重要领域(安全、军队、统一、外交)怎么推进来展开论述的。第十四个坚持,是围绕“党自身建设如何推进”的问题来展开论述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和第一个坚持形成了一种前后呼应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坚持,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那么,党自身需要怎样做,才能真正“领导”好“一切”呢?打铁必须自身硬!如果自身松松垮垮,缺乏战斗力,缺乏先进性,是无法胜任“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使命的。因此,呼应第一个坚持,最后一个坚持,即第十四个坚持,当然需要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上十四个坚持,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3.“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十三个方面内在逻辑的整体性。具体而言:前面两个方面的成就是管总的,就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取得其它十一个方面成就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因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不断增强,党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才会有接下来阐述的另外十一个方面成就的取得。接下来第三到第九个方面的成就,则是围绕“总体布局”方面的成就展开论述的。其中,第三、第四主要讲的是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第五、第六主要讲的是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第八、第九、第十分别讲的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最后四个方面的成就,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它方面的成就。概而言之,以上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全方位的(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历史性的(变化是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的标志性成果。
上述三个方面主要内容,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
“十个明确”,是要从“思想”(认知)上明确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则是要从“行动”上明确在新时代“怎么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两者都明确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则是做到了“知行合一”之后,在实践方面的“成果彰显”。因此,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由“知”“行”“果”环环相扣的三方面内容构成的逻辑整体。
还应该指出,“十个明确”是前提性的内容,因为只有“知”上明确了,才会有“行”上的坚定,也才会有“果”上的成绩。“十四个坚持”是“十个明确”在行动上的必然要求。比如,只有“认知”上掌握了第一个“明确”,即只有明确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最”(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重要性,“行动”上才会自觉做到一切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也就是做到第一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又比如,只有“认知”上掌握了第二个明确(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第三个“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行动”上才会自觉为实现人民期望(完成总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也就是自觉做到第二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再比如,只有“认知”上掌握了第十个“明确”,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及党建布局,“行动”上才会自觉做到第十四个坚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即“六个坚持”。
从理论源头上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观决定了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尤其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性观点、根本性看法,方法论则是在一定世界观支配之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容为“一块整钢”,就是要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就是这种整体性的突出表现。
具体到“六个坚持”,并不是其中哪几个“坚持”是“世界观”,剩下的几个“坚持”是“方法论”,而是每一个“坚持”,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比如,“坚持人民至上”,就既是“世界观”(即群众史观,主张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秉承人民至上)。又比如,“坚持系统观念”,也既是“世界观”(即辩证法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世界),又是“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六个坚持”不是相互割裂、碎片化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呼应、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求“坚持自信自立”。因为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三个坚定”,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人民至上”。理想信念滑坡的人,是根本无法“坚持人民至上”的,而会在种种诱惑、各种围猎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丧失党性和人民立场,沦为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腐败分子。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因为党员干部只有守住正确的理论、正确的领导、正确的道路的同时,又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不能“守正创新”,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者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在创新中跟上时代的新步伐和人民的新期待,那就意味着与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因而也就根本无法做到“坚持人民至上”。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因为党员干部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对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视而不见,那就无法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做不到“坚持人民至上”了。
第四,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因为党员干部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才不会被假象、表象、乱象所迷惑,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在中国社会深刻转型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地处理好各种复杂尖锐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否则,就发现不了真问题,当然也就找不到解决真问题的真办法,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做到“人民至上”。
第五,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求“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人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科学理论。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心中装着中国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心中装着世界人民,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既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不断促进人类共同的进步事业,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换言之,人民至上中的“人民”,首先是指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心系世界人民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如果与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背道而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也是无法真正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
总而言之,虽然“六个坚持”侧重点各不相同,分别阐述的是人民立场(人民至上)、精神状态(自信自立)、科学态度(守正创新)、路径选择(问题导向)、基本方法(系统观念)和情怀胸襟(胸怀天下),但本质上是一个内容相互贯通、逻辑上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六个坚持”,才能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读懂这一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才能真正把这一思想学深悟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而这四方面的意义是一个有机整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首先表现在政治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关于旗帜的重要性,青年毛泽东就曾深刻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5]。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理论上准备不足,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教条主义曾经一度在中央处于领导地位。注重联系中国实际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在赣南会议和宁都会议上遭到非议和排挤。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盛行,造成了包括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内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正是在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并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从此,中国共产党才开始有了以自己领导人名字命名的自己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自此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下,势如破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很快就打败了蒋介石集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环顾当前国内外形势,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转折大转型大变革的背景下保持战略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一个艰巨而神圣的使命。完成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指路领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完成历史使命明确了前进的政治旗帜、政治方向和政治纲领,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意义,需要进一步把握好支撑这一思想的学术框架,即要把握好这一思想在理论方面的重大意义。如前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意义,主要就体现在为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伟业的实现,立起了一面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旗帜。而这面旗帜之所以能够高高举起、写入党章,从理论上来讲,是因为这面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换言之,是因为思想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才有了政治旗帜在方向引领上的正确性。这样一来,政治性的旗帜,就有了学术性支撑。
具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是在总结我们党历史上深受教条主义之害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20 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在中国高高举起这一思想旗帜,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失败,而且正在走向振兴,说明社会主义在21 世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标志着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上述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最后都要落实到新时代新的伟大实践中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首次提出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也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明确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最新发展,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上述三方面意义,主要是从中国视阈来谈的。完整揭示意义,还必须放眼世界,把握其世界意义。世界意义的集中体现,是为全球性问题的破解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世界上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希望实现现代化。但在以前,有一种“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来看,首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疑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这并不代表现代化只有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一条道路可走。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大非洲朋友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启示和路径选择。
总而言之,上述四个维度的重大意义,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摆在首位的,是“政治意义”,为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历史伟业,提供了一面凝聚人心的伟大政治旗帜;“理论意义”是为政治意义作用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撑的。政治旗帜发挥作用,离不开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的发挥,即为政治旗帜提供理论论证,是以学术讲政治;“实践意义”是政治意义、理论意义作用发挥的最终落脚点,因为政治不能是空头政治、理论不能是空洞理论,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最终都要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检验;“世界意义”是前面三个意义在国际担当上的一种自然延展。
整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首先,时代课题的整体性,是思想整体性的活水源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三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其次,主要内容的整体性,是思想整体性的集中体现,表现为“知”“行”“果”的有机整体。再次,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整体性,是思想整体性的深层逻辑,“六个坚持”有机统一、相互贯通,共同彰显了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最后,重大意义上的整体性,则是思想整体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