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彦威 杨志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辽宁 沈阳 110001)
双心医学又被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者行为心脏病学,是用于研究及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以及行为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方法,最早此概念由胡大一教授提出,且在近年来通过多次的实践以及积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1]。之后在2014 年1 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登了《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2]一文,以推广心血管以及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力求获得更好的康复预后结局,不过此科学方法是否能够应用于心内科教学工作中仍然值得探讨。中医儿科心脏病教学被认为是医学生在中医儿科见习以及实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类学科,不过在既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常规教学方法的效果一般,部分医学生关于学习及掌握的内容较为浅显[3]。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结局,开始将双心医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儿科心脏疾病教学工作中,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中医儿科实习的学生90 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 名。对照组中男25 名,女20 名;年龄19~24 岁,平均年龄(22.56±1.02)岁。观察组中男23 名,女22 名;年龄20~25 岁,平均年龄(22.67±1.13)岁。2 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法:按照基本的教学大纲,指导并教授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教学重点及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心医学模式,主要实施的教学内容如下:(1)双心医学的理论教学。共包括8 个学时的理论授课,学习的内容包括了中医儿科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基本成因、精神心理障碍特点、情感障碍出现的时机、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心血管领域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对策、心血管医生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情怀的培养[4]。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利用经典的教学案例激发出医学生对开展双心医学的理解及兴趣,同时结合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健康评估结果,对合并存在不同精神类疾病的儿科心脏病患者给予早期的识别及干预,强化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上述的内容容纳到中医儿科心脏疾病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以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当中。(2)双心医学的临床带教。在进行双心医学临床带教期间,强调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双心会诊、双心治疗以及双心康复等临床实践应用[5]。2组均接受为期6 个月的教学。
1.3 观察指标对比2 组学生在各个分数阶段的百分比、教学效果、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1)考试题目,包括理论考试及技能考试2 个方面,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考试成绩越好,统计各个分数阶段的百分比,分别是>90 分、80~90 分、60~79 分、<60 分。(2)采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制的教学效果量表进行评价,包括了对于病情告知的沟通技巧、治疗前检查及相关谈话、正确识别患者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支持,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3)采用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量表评价,评价的项目包括了学生的诊断运用情况、治疗方法、谈话、康复策略、实践程度综合,每个方面的总分为5 分,由带教老师进行客观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带教老师医学生表现情况越满意。(4)采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制的医学生教学方法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满分为100 分,得分在85 分及以上评为非常满意,得分在60~84 分之间评为满意,得分在59分及以下评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及满意之和作为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 检验。以P <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学生各个分数阶段的百分比对比观察组学生得分在90 分以上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学生各个分数阶段的百分比对比 [例(%)]
2.2 2 组学生教学效果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生对于病情告知的沟通技巧、治疗前检查及相关谈话、正确识别患者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支持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学生教学效果对比 (,分)
表2 2 组学生教学效果对比 (,分)
2.3 带教老师对2 组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评分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中对诊断运用情况的满意度、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对谈话满意度、对康复策略满意度、对实践程度综合满意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评分对比 (,分)
表3 2 组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评分对比 (,分)
2.4 2 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对比与对照组的75.56%(34/45)相比,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度93.33%(42/4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2 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总满意度对比[人(%)]
中医儿科心脏疾病教学作为当前临床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学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升高的教学需求[6]。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对双心医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本身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双心医学精神的认同度、专业品质的体现度渗入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提高了双心医学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7]。早在2005 年,胡大一教授曾就双心医学的概念以及实施方法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强调了在治疗躯体上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主观感受引起足够的重视,倡导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的统一[8-10]。另外,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也进一步促使医学本身回归到人文,不仅对治疗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强调关爱患者的重要性,从仅仅关心疾病逐渐过渡到了关心患者本身,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由疾病局部观念向着整体医疗观念转变[11-13]。
在本次研究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双心医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心脏疾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及分析,结果发现,实施了双心医学教学模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了更高成绩,教学效果综合表现更好,且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较高,双心医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心脏疾病教学中的应用在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加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理论教学以及临床带教双方面出发,指导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及综合的判断,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在面对疾病诊疗时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提高医学生的教学成长以及临床适应能力[14,15]。
综上所述,双心医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心脏疾病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成绩,教学效果较好,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情况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表现更高,易于被接受及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