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强
截至目前,关于“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阐释主要围绕“五个必由之路”的价值意涵及逻辑进路展开探讨。如齐卫平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并从“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思想逻辑深入解构,得出“五个必由之路”是“建立在长期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道路建构的认识”,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整体”,并认为该论断为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指明了具体路径。其研究实质上就为“五个必由之路”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内在联系作出深化解读。[1]
截至目前,学界关于“五个必由之路”科学内涵的认识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如齐卫平即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是对党百年奋斗所建构道路的认识和总结。张占斌则从其逻辑根源出发,认为“五个必由之路”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总结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即十八大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走过的风风雨雨,二是要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指明方向”,[2]从张占斌的角度出发,“五个必由之路”于新时代而言无疑具备纲领性指导作用。
游炎灿从四个方面挖掘其立论基础,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是“总书记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新总结新概括,是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是对我党百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3]。其思考的逻辑价值就在于从整体性的高度深化了对“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认识——从理论创新的角度,“五个必由之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习近平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创造,从理论构成来看,其根基就在于对百年党史的总结,并从实质上赋予了‘三大规律’新的内涵”。
方涛进一步从整体性高度,围绕“五个必由之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其作出系统性概括,认为“五个必由之路”既是基于对“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理论的逻辑看,又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实践的逻辑考察,同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并得出“五个必由之路”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新征程的政治主张”[4]。其结论不可谓不鲜明。
林炜深入探讨了“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承袭,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是对“十个坚持”继承发展的鲜明观点,并就其差异性和共通性作出解答。林指出“十个坚持”和“五个必由之路”的差异性就在于两者逻辑归纳的范围。“十个坚持”逻辑基点在于“百年党史”,“五个必由之路”则是基于新时代新阶段。就其共通性而言,“五个必由之路”是对“十个坚持”的继承和创新,都是对于经验的总结并为现实指明方向,且都将“党的领导”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5]
学界关于“五个必由之路”重要价值的认识主要基于其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的重要性。
陈雷刚旗帜鲜明指出“五个必由之路”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深沉的哲学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并认为我们必须要“结合百年党史和时代特征从哲学高度分析,以此深刻把握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其实质在于站在哲学的高度探讨其内蕴理论价值。[6]
林建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角度细致探讨了“五个必由之路”的现实指导性,认为“‘五个必由之路’是对‘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科学解答”,并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是“新时代的成功密码和宝贵经验”的论断,其论断关键在于提供了践行“五个必由之路”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逻辑关联。[7]
廖胜华从把握历史主动的角度对走好“五个必由之路”的必要性作出总结。他认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必须要牢牢把握历史主动,而对历史主动的掌握必须建立在“树牢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指出对“五个必由之路”的深化认识对于“树牢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有极大助益,因此,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即掌握历史主动,即能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顺应历史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8]
张舜粤其研究较为圆融,在《深刻认识“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一文中,张就“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重大历史意义,重大理论意义,重大实践意义作了深入阐释。就其历史意义而言,张认为“五个必由之路”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成就的总结,有助于树立坚定历史自信,并将其定性为“新时代的‘成功密码’”;就其理论意义而言,文章主要针对“五个必由之路”对于“三大规律”认识的推进作用进行系统阐释,其基本叙述逻辑及内容并无特殊;关于“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实践意义,张则是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路径,将其一一拆分并同现实加以结合。[9]应当指出的是,就其重大意义而言,如何更好的运用理论改造世界,是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此篇文章关于“五个必由之路”重大实践性价值的研究部分较有现实性。
也有学者从单一路径出发具体探讨“五个必由之路”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性。如张贤基即从“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单一方面出发,提出了“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伟业的鲜明旗帜,团结奋斗是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强大动力,团结奋斗是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等鲜明论断,[10]实质上回答了团结奋斗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要价值。
部分学者就“五个必由之路”的整体性展开具体分析。如林建华即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严缜体系,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为什么成功’‘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制胜密码”。[11]林炜亦持相似观点,即对于“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或是孤立理解每一个必由之路的科学内涵,要“从相互联系的整体出发,系统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机理,进而全面深化对其认识”。林炜进一步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举例说明,他认为脱离对“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团结奋斗、贯彻新发展理念”等内容的认识,孤立静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必然是空洞抽象的。
王晓丽将“五个必由之路”同“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相联结,认为两者是“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实践”的“有机整体”,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对“五个必由之路”现实价值的认知。即“五个必由之路”是对“党的领导历史之问;中国特色道路之问;历史主体人民之问;发展理念时代之问;跳出陷阱历史周期之问”的精准回答,其思考相较前者较为多元。[12]蔡之兵与王晓丽思路一致,同样是在“五个有利条件”和“五个必由之路”的相互映照中探寻其逻辑整体性。蔡指出,“‘五个有利条件’与‘五个必由之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解释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的中国密码,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13]此外,蔡进一步延伸出两者的三重关系。其一是在具体内涵上有着对应与紧密相连的依赖关系,例如之所以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视为必由之路就在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联系;其二,两者之间存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的因果关系,“五个必由之路”是历史证明了的成功经验,是历史当中的客观实际,这一客观实际造成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极大积累及强大历史惯性必然创造出新时期发展的进一步有利条件;其三,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互为前提的支撑关系,“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越是明显,“五个必由之路”的现实支撑就越强。基于此观点不难得出,“五个必由之路”是同“五个有利条件”紧密联系的整体,否认前者的整体性实际上就是对其历史上客观造成的有利局面的无据否定。
刘红梅同样就“五个必由之路”与“五个有利条件”的内在关联展开阐释,指出“五个有利条件”是“五个必由之路”的有机延伸,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刘认为形势越是严峻,任务越是繁重,越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把握规律,同时还要立足现实情况,善于把握发展优势,利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并将之转化为新发展动力,二者形成统一的逻辑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根本的行动纲领和“路线路”。刘进一步指出, 两大创新理论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我党始终坚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分析重大时代课题,制定科学战略的理论自觉。[14]
“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具备深厚理论根源、实践根源和历史根源,因此对于“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的定性必须基于以上三个维度。其一,“五个必由之路”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于中国的最新实际得出的科学方法论;其二,必须深刻认识到“五个必由之路”是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大众百年奋斗所构建道路的科学总结,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其三,必须认清“五个必由之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本质联系,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期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其四,必须深刻认识“五个必由之路”于世界整体经济政治格局的价值。务必认识到于世界而言,“五个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得出的新的中国方案,必须看到“五个必由之路”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必然造成新一轮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其五,必须深刻认识“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同“五个必由之路”的紧密联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印证。“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是历史上党对于“五个必由之路”成功探索中创造的有利条件,其有利条件的客观实在性又对“五个必由之路”形成强有力支撑。由此,对于“五个必由之路”更好的坚持和发展无疑将带来新一轮的有利条件,循环往复,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不竭动力。
应该指出,“五个必由之路”是充分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其理论的系统性既在于其对改造世界的完整回答,又在于其根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的历史进程。理论越系统完整,对其阐释和发挥越具有实践效用,即“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五个有利条件”的最深厚科学性就在于其具体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基于此逻辑,关于“五个必由之路”的相关研究不仅应当关注其理论机理,更应当在其科学性无疑的基础上更多的找到在实际工作中与“五个必由之路”的结合点,并将之贯彻落实好,进而形成新的科学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此应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也是笔者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