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章:从“哂”字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社会理想

2023-03-04 03:13陈欢
新楚文化 2023年35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

【摘要】《论语·先进篇》末章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该章以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和孔子评志形成叙事结构。“哂”字文本语境意理解为“善意的取笑”,结合《论语》整本书,孔子的教育思想蔚为大观,包含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的社会理想图景可见一斑,万物各得其所的大同社会。

【关键词】《侍坐》章;哂;教育思想;弟子性情;社会理想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0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0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内容丰富、记叙完整。《侍坐》章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以孔子问志——子路、冉有、公西华述志——曾皙述志——孔子评志为线索形成叙事结构。从孔子与弟子对话中,笔者窥探出弟子们的性情抱负、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的社会理想。

《侍坐》章作为《论语》中的经典篇章,有助于传递中华文化,深化人文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论语·先进》篇中《侍坐》章,“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足以说明《侍坐》章的教育意义。因此,笔者基于“哂”,从《侍坐》章的叙事艺术出发,总结四位弟子和孔子的形象特点,洞察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社会理想。

一、“哂”的几种解释

孔子向四位弟子发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却以“哂”相对。关于“哂”存在三种意思,第一种,“哂”是笑。何晏的《论语集解》是《论语》现存最早的注本,马融将“哂”注为“笑”。此后,邢昺的《论语注疏》和皇侃的《论语义疏》均沿用该说法,认为“哂”是“笑”的意思,孔子不是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只是笑子路不谦让的态度。第二种,“哂”是微笑。《论语》注本数以千计,朱熹《论语集注》可谓是其重中之重。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总结的异于前人,却又令人深省的义理比比皆是。比如“哂”,朱熹则言道:“哂,微笑也。”《侍坐》章也把“哂”解释为“微笑”。笑与微笑是一致的情感态度,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笔者看来,微笑比笑更加含蓄内敛。第三种,“哂”是讥笑。“哂”,会意字。“西”指的是太阳西斜,转而指农人收工,“口”与“西”联系起来说明太阳西斜时,农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放轻松了。因此,“哂”的本义是心情愉悦,引申为微笑。除“微笑”外,“哂”还解释为“讥笑”。有的人认为“夫子哂之”的“哂”表示“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文本语境和人物性格,对“哂”作出另一番解读,“哂”理解成“善意的取笑”。

(一)子路性鄙好勇

孔子开场,让四位弟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子路首当其冲,“率尔而对”。“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1]。从子路第一个回应孔子以及回答时略欠思索的神情,可以发现子路不拘小节,为人直率。《论语》里对子路直接进行人物性格总结的有一“喭”字,形容子路粗鲁、鲁莽。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也是子路粗野的一面。

在孔子心里,众多弟子中只有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同穿着狐貉大衣的人并肩而立也不会感到惭愧。虽然子路性情急躁,但他不嫉妒不贪心,真诚坦荡,“片言可折狱”,“无宿诺”,这是子路性格的第二面。“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是个急性子,每当听闻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就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他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孔子言“由也好勇过我”,“由也果”,所以子路果敢决断、勇于实践,这是子路性格的第三面。人是多面的,但占有主导的一面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2]4575概括言之,即性鄙好勇。

(二)师生情深意切

子路比孔子少九歲,可谓是众弟子中年龄最长、资历最老,也是陪伴孔子时间最长的弟子。孔子与子路是师生,子路向孔子问士、问政、问成人、问事君、问君子,孔子对子路的问题都一一解答。孔子与子路也是朋友,孔子对子路既喜又怨。孔子自言若亡命海外,跟随者恐怕只有子路,可见子路对孔子的忠义以及孔子对子路的信任。子路听到孔子这样说,心情自然愉悦。紧接着孔子却转变态度和说辞,承认子路好勇的同时略微带点贬低,称不能从子路那里获取“扎木筏用的木材”。孔子对子路的情感是复杂的,可以夸子路好勇,也能贬子路乃匹夫之勇。子路对孔子的情感则显得直接,子路因孔子见公山弗、南子而不悦,向孔子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出于对孔子的关心,害怕孔子误入歧途。自从子路跟随孔子,就没有对孔子的“恶言”了。所以,两人既是师生,亦是朋友,情感深厚。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对于子路的从政能力,孔子一直认可。“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3]113子路更是以政事闻名,但在孔子眼中,子路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3]82那么,孔子如何理政呢?“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3]246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4-5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101

(三)孔子谦让有礼

“哂之”,看来孔子哂的不是子路的志向。曾皙问道:“夫子何哂由也?”[1]3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让,谦让。所以孔子是因为子路回答时不谦让才哂他。而孔子本人十分注重礼让,子贡曾用五个字来评价孔子,其中,便有“让”。小到为人相处,大到以礼让治国,孔子乃主张国家处处有礼让,其本人更是谦逊尊礼。

因此,从孔子和子路两个人的性格和志向来看,“哂”的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合其两面则释意为“善意的取笑”。故事继续发展,三位弟子见孔子对子路哂之,便没有谁再主动回答,继而孔子点到冉有。最后,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点评亦不同,可以发现孔子教育思想中尊重和关爱学生营造出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学者、是君子、是圣人,也是师者。他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其弟子三千,更有其贤者七十余人,实属震撼难得。三十而立,孔子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周游列国,直至去世前仍在整理文献,一生中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孔子作为老师,在学生们心中有着伟岸的形象。子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概括孔子的为人品性——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171-172;达巷党人称“大哉孔子”,博学多才而无名;“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147。夫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却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一)教学氛围:轻松愉悦

夫子谈话伊始便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弟子减轻心理压力,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夫子不是“倚老卖老”的形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这能体现孔夫子尊重学生,正谓“后生可畏”,主动和学生站在一起。在交流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言,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交谈后,孔子在曾子的询问下才一一说出他的点评,没有当面评价,也能够看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尊重和关爱。再有,颜渊和季路侍坐,孔子问其志,颜渊和子路回答后,子路反问孔子之志,孔子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一来一回,相互交流,多么自由融洽。尊重和关爱不等于放纵。孔夫子点名发言的顺序是按照年龄,“以齿为序”,完全符合礼制。若学生干出无理之事,孔子会严厉批评。宰予在白天睡觉,夫子气得大骂宰予是朽木、是粪土之墙。当冉求以力不足为理由,对夫子说打算中途放弃时,夫子直言冉求是画地为牢,自我禁锢。所以,孔夫子与学生们不管是正式的学术讨论,还是平日的交谈,既自在又严肃,张弛有度。

(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强调“为力不同科”。孔子了解学生的常用方法就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尤其在与学生谈话中,更能显示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侍坐》章,四位弟子志向和性格不同,孔子就有不同的评价。

司马迁说:“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2]4640千年来,人们皆关注孔门弟子,对他们的分析存在一定偏颇。笔者主要依据《论语》,辅之《史记》等文献材料,塑造冉有、公西华、曾皙三位弟子的形象。

冉有谦虚谨慎。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点到冉求,询问他的看法。“方六十七,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冉有以富治国,使国家和百姓都富足。可是对于礼乐,冉有显得谦虚谨慎,他认为自己礼乐方面的能够欠佳。一方面,是冉有谦虚;另一方面,是冉有自知。冉有同子路,皆以政事为名,且属政事科排名第一。孔子曾赞扬冉有从政能力:“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3]82所以,“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甚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3]113冉有明明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却如此谦虚,除冉有本性谦虚退让外,笔者猜想,可能是冉有看到孔子对子路一哂便谨慎起来。另外,能干的冉有,平日里多被孔子批评。冉求觉得学习孔子之道而力不足,孔子却说冉有是画地为牢,中途而废;冉求为季氏聚敛,孔子气得说冉有不是他的学生,大家可以堂堂正正的攻击他;季氏在泰山祭祀,孔子问冉有能否救乎,冉有不能,孔子因礼乐责备冉有。所以,冉有虽有表面看政治能力,实则非礼为之,故如此谦虚谨慎。

公西华谦和低调。依据年龄,下一个回答的自然而然是公西华,他比孔子小四十二岁。“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公西华并不是不能胜任,而是谦辞,在礼仪方面愿意学习,他把自己称为“小相”更是谦虚的表现。公西华在外交礼制方面尤为擅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3]82孔子认可公西华的能力,也了解他的谦和低调。“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

曾皙高雅宁静。曾点字皙,年龄不详,其子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因此,四个弟子中,子路最大、曾皙次之、冉有第三、公西华最幼。若按年纪发言,子路过之应是曾皙,而曾皙此时正在弹琴。孔子点到曾皙时,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3一连串的动作,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外在形象,其志更有君子风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油然而生,多么悠闲自得!

三、孔子的社会理想

异乎三子的曾皙描绘出一幅祥和的暮春图,得到了夫子的喟然而叹。原来,曾点之志与孔子之志不谋而合,甚至与圣人之志契合。

(一)曾点之志

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曾点当次对。曾点此时正鼓瑟,故孔子先问冉求、公西赤而后才到点。孔子在子路回答后没有让曾点停下来,说明默许并欣赏曾点从交谈一开始作乐的这一行为。此次侍坐,孔子让弟子们各抒政治之志,子路当军事强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用礼安国。虽然三位弟子顺孔子意,直截了当阐述治国理念,却未得到孔子赞扬。而曾点他的志向,从表面来看似乎与政治无关:暮春时间,天气回暖,同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前往沂水,在舞雩上吹吹风,唱着歌高兴地回去。

實际上,曾点寥寥几句勾勒出儒家社会理想图景。“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熹《论语集注》)与自然归一,与天地融合,与万物同流。曾点,狂者也。他未必能为圣人之事,但知夫子之志,所以才言浴乎沂,风乎舞雩,乐得其所。

(二)孔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101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孔安国注,曰:“怀,归也。”邢昺在《论语注疏》曰:“言已愿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已待之以不欺也。少者,归己施之以恩惠也。”据此,孔子之志在于使各类人能得到适宜的对待,能得到恰当的安顿。人民和社会赖以生存的伦理基础是孝和诚一类。一个老安友信少怀的理想秩序,礼法贯穿其中,以“安”训“怀”。

各安其所的理想秩序体现出君主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16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包咸注,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朱熹在《论语集注》言:“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又引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天象类比国政,依天道顺应人道。是故君主以德治事,以德自修,以德感化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齊之以礼,有耻且格。”[3]17用道德引导和用礼仪教化百姓,这样人民才有廉耻之心,人心归服。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本是德高望重,具有极高威严。如此诸侯群臣自然而然听命君王,无需法令强制。儒家无为而治异于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在乱世中求得天下太平,道家在乱世中寻得独自安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其志之坚定,亦能显儒家救世精神。

(三)圣人之志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不用。”(《论语注疏》)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尧在位期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舜孝敬父母,爱护幼弟,仁义礼让,尧禅让于舜。周文王礼贤下士,周武王英勇伐纣。

先王们为后世治国创造了宏伟蓝图,孔子之志,顺乎圣人之志。《礼记·礼运篇》首次提出了“大同”之说。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于是借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同社会是天下各得其所的社会,是儒家的社会理想。

四、结语

《侍坐》章作为《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可供挖掘的价值之高。本文从“哂”字释义出发,同《论语》整本书联系起来,弟子侍坐,孔子作为师者形象,蕴含着孔子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展现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哂”一“与”,前后对比,可见孔子及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教育思想蕴含于心,社会理想愿景继续描绘,《侍坐》章的深厚价值仍需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陈慧.“曾点之志”与儒家政教理想[J].中国哲学史,2020(04):60-66+107.

作者简介:

陈欢,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理论”到“游戏”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