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磅礴边塞风·铸英雄家国梦
——以小学语文边塞诗跨学科教学为例

2023-03-04 22:56深圳市宝安区沙溪小学
师道(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玉门关边塞戍边

文/深圳市宝安区沙溪小学

一、边塞诗教学现状与跨学科学习设想

边塞诗是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最能体现盛唐之音,反应了当时文人恢弘的视野和刚健崇高的审美。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少不了边塞诗的足迹,据笔者统计,部编版小语教材中共有6 首边塞诗,通过对这些边塞诗的深度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领略磅礴辽阔的边塞风情、厚重悠远的历史事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但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大多数教师仍然运用“一堂一诗文”的教学方法,未对同类型古诗进行统整,开展专题教学。再者,学生文化沉淀不足、理解能力低,导致他们很难从内心深处对边塞诗所表现的浩渺意境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常常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无处”下手。

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两个问题。首先,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具有内部统一性,我们可以将小学语文阶段所有边塞诗整合到一起开展专题学习,尝试概括出解读边塞诗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解读这一类诗歌的能力。其次,在开展专题学习时,尝试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中的跨学科学习运用起来。边塞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地理知识、神话传说等,非常适合开展跨学科学习,适当引入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深化诗词的学习深度,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同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吟边塞之诗,任务驱动

边塞诗的独特之处要让学生关注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意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将边塞诗整合为综合性学习项目,有利于把握边塞诗的文学特点及其传达的家国情怀。为了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积极主动运用学习资源,在边塞诗综合性学习项目中,教师应先设置真实情景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的设想是,在边塞诗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观看我国英雄官兵戍边和大好河山的视频,布置“礼赞戍边官兵,谱写英雄赞歌——我为戍边英雄谱来献礼”的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对边塞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前收集整合课外边塞诗和相关资料,再与同学一起交流。

三、赏边塞之景,体悟壮阔诗境

1.观自然景物,想象辽阔画面。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景物有“大漠、黄河、秋月、长烟、落日、孤烟、云海、黄沙、雨雪、孤城、雁飞、沙碛”等,这些意象它们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的意境是大气磅礴的。即便戍守边关的将士乐观、豪迈,但塞外的自然环境始终是寒苦的,因此这种寒苦之境孕育的美便只能是壮美,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秀美截然不同。

2.知地域关隘,链接历史事件。(1)重要地域关隘。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域关隘有“雁门关、玉门关、轮台、瀚海、夜郎、楼兰、阴山、天山、凉州、阳关”等。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在边塞诗中出现的的频率较高。其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设立于西汉时期,既是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丝路交通要道,从汉到唐,玉门关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与悲欢离合。玉门关以西就是古人常说的西域,雄雄关隘的西边是皑皑雪山,东边是长安、是故乡、是牵挂。戍边将士遥望玉门关,不免心生感慨。(2)汉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边塞诗以历代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中原内地和北部游牧民族的军事防御地带通常称为“塞”或“边庭”,这些地方战事频发。

四、忆边塞之人,走进戍边将士

1.抓细节描写,感知边塞生活。《出塞》《凉州词》《从军行》《塞下曲》中提到的具体人物很少,只有《出塞》提到名将李广,甚至有的诗写人不见人,对于学生而言,把握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有难度的。因此,需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感知边塞的生活。《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将士的日常生活。在让学生理解这种对他们而言陌生的生活,可以抓住“孤”“遥”,将士守的是一座荒僻的边塞孤城,而一个“遥”字又将“孤城”和玉门关距离拉得极长,空间显得更为广大,将士这种孤寂的戍守之苦就体现出来了。

2.展多层联想,丰盈人物形象。《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月”“汉时”四字就把几百年的血泪战争述尽,看似简单,底色却是十分悲凉的。顾璘《批点唐音》认为此诗:“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骼。”“人未还”话未说尽,却包含深意。此时,我们可让学生发挥联想,首先,“人未还”中的“人”是谁,他因何未还?并为学生补充关于秦汉边境战争的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其次;结合资料说说“人”是否生还,并带入角色,“人未还”时心中所想;最后,为何秦汉数百年会一直出现“人未还”的现象。

五、感边塞之情,熔铸家国情怀

1.反复吟诵,以读促悟。 如《塞下曲》本就是乐府旧题,带有一定的韵律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将古诗本身原有的韵律和自己吟诵时产生的情感融合,感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气魄,在吟诵时,学生的生命就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了,边塞诗的生命也就因此延续,生生不息。

2.寓情于景,凝练情感。 如《从军行》诗人就灵活运用了边塞地名意象,将青海湖、雪山(祁连山)、玉门关三个遥遥相望却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结合,凸显了气象之峥嵘,境界之博大,而黄沙、金甲、楼兰则体现将士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结合诗人主观选择的这些边塞意象,学生能够品读出昂扬的基调,感受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六、知人论世,感悟人生际遇

盛唐文人多有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们有建功立业的壮志,书写的边塞诗往往有驰驱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但在这份豪情下,也夹杂着诗人悲慨。如王昌龄诗风劲健,被认为是盛唐“风骨”的代表,但细细研读《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但使”是为祈使语,实为“飞将”不在,“胡马”已度,尽显哀伤之意。结合全诗,诗人对边关战事的隐忧、对统治者用人不明的哀怨不言自明,同时又渗透出一种对国家的自信,显示出“飞将”已有的昂扬气势。这里就能体现出王昌龄的诗风整体是“刚健之处暗含悲慨,哀伤之间风骨顿现。”这其实与王昌龄的迁谪经历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必须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理解。

猜你喜欢
玉门关边塞戍边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用乡愁敲打城门
戍边壮士歌
凉州词
戍边追梦
凉州词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