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海珠区鹤鸣五巷小学
近年来,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始倡导单元整体化教学,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深度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吸收”教学模式,其更注重于通过赋能课堂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激发学生本身就具有的内在驱动力,在课程中深入细致地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选取了“两首不同风格的台湾民谣”教学单元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该案例来自于“花城版”小学音乐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书中的第二课(单元)。以该单元为例,研究分析以深度教学为主视角的小学音乐单元活动设计,加强赋能课程活动,深入挖掘小学音乐课堂新样态。
1.单元活动的定义。 本篇文章所论述的“单元活动”是依托于音乐教材书中的自然单元,有别于单一、零碎、单课时的活动设计,在充分理解、分析教材的前提下,紧扣单元活动学习主题,把本单元活动最核心的学习内容,按照课程要求和课程标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综合各方因素来设计一系列内在联系、逻辑清晰的单元音乐实践活动。
2.单元活动之研究背景。 以“花城版”音乐教科书为案例,各单元分别收录了2 至5 首音乐作品,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各课时相互缺少联系,学生获取的知识呈现碎片化,没有关联性、规律性,难以形成整体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一般是从教学手段、方式等具体细节入手设计音乐活动,缺乏单元整体视角,各项活动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小学音乐学科适时启动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推动,从传授零散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观念,转向系统性、整体性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理念。
1.探究为主的单元活动。 本单元名称为:《两首不同风格的台湾民谣》,是对上一个单元第一单元知识的延伸。通过学唱《月亮月光光》和《放纸鹞》两首不同风格的台湾民谣,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并对两首歌曲进行音乐要素的比较,如:第一课时:《月亮月光光》速度:稍慢,情绪:深情、舒缓。它的节奏平稳。旋律特点:有弱起小节,级进与跳进相间,波浪式进行。力度:mp。第二课时:《放纸鹞》速度:稍快,情绪:活泼、欢快。它的节奏富于弹跳,出现了新的节奏型八分休止符。旋律:轻快明朗。力度:mf。
这一单元内容总共覆盖了2 个课时,课时顺序设计为“歌唱—探究—表演”,以“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为主线。根据实际需要,我设计了三部分活动内容,分别为课前的探索、课中的活动和课后的延伸,音乐活动总数为8 个,各课时活动间按照“音乐要素的主线”“歌曲风格的主线”和“文化理解的主线”,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本单元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四个核心素养领域为基础进行设计,分别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活动中不仅能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同时提升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的能力,并引导其挖掘音乐要素进行知识的整合,以达到提升音乐素养的最终目的。
2.逐层深入的单元活动。例如,要素主线中对节奏的学习,是从体验型活动“演唱《月亮月光光》”和“《放纸鹞》声势伴奏”活动入手,让学生在聆听音响中发现不同的速度和节奏,再到在巩固型活动“音乐要素整合表”“听辨选择题”活动中理解音乐要素对作品风格的塑造作用,从而生成自主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接着引申到“小小作曲家”活动中对乐句的音乐要素进行改变,编创一条不同风格的乐句,最终达到深度教学的效果。最后在开放式拓展活动“搜索聆听其他风格的歌曲(乐曲)”的学习中,提升学习维度,深入理解音乐风格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度体验从作品分析到人文理解的沉浸式品鉴。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以激励性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温暖、鼓舞人心的语言赞美学生,采取少点批评多些赞扬、少点责怪多些鼓励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如课堂中进行旋律创编,小组互评并在课上进行分享,以及“画出音乐的‘动’与‘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在班级进行个人的曲目演唱或律动表演;利用班队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开展班级或年级文艺展演、艺术作品展示等活动,提升本单元学习的广度、深度和强度。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由学生代表举牌投票,评选出“班级好声音”“舞林王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