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四链协同”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宁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

2023-03-04 10:40:25谷霞
新型工业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企业

谷霞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浙江 宁波 31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作了部署[1]。宁波是全国工业大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2],基本形成以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产业链创新整合、加快产业空间集聚和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创造了条件。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宁波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工作链”“企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为核心的“四链协同”发展格局,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 年,全市十大重点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14184.4 亿元,同比增长14.2%,高于全市规上企业增速6.6%,以全市规上41.6%的企业家数,完成全市规上工业58.2%的产值和超过60%的利润,有力支撑带动了全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一、统筹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布局

(一)完善政策体系,高位推进工作落实

围绕“246”万千亿级(2 个万亿级、4 个五千亿级、6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前沿产业培育,结合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制定印发《宁波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行动方案(2020-2025年)》《宁波市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施方案》《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 年)》等政策文件,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重点培育打造以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10条标志性产业链,绘制产业链图谱,编制产业链培育方案,形成“一链一图一案”,引领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稳健发展。

(二)完善专班推进,强化实体运作

将产业链补链强链纳入全市畅循环稳工业、稳企业强主体攻坚行动方案,由宁波市经信局牵头组建市产业链专班并实体化运作,落实专人专职抓产业链推进,统筹协调全市产业链稳定工作。走访调研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企业,充分了解企业供需对接需求,开展市、区、第三方机构多级有序联动的精准对接交流。围绕企业、项目、技术、平台、活动“五个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工作思路,建立时间、任务、责任、进展、困难问题五张月度推进清单,分解落实到市级部门、各区(县、市)政府和产业链推进小组,层层传导压力,实行周会商、月对账、季小结、年考评制度,推进责任落实。

(三)强化项目支撑,增强发展韧性

聚焦产业链“双百”工程项目、省重点项目和“增资扩产”项目,实施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密切跟踪项目进度,主动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编制了产业链招商目录清单,累计引进了英力士年产60 万吨ABS 项目、同方宁波MEMS 生态谷项目、中电科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等一批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实施核心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计划,完善新材料首批次、装备首台(套)和国产软件首版次应用保险机制,加大新产品本地推广应用力度。在产业链产业化项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下游协同创新、创新平台管理、产业链全链条融资等关键节点,制定出台“四类产业链项目”“产业链牵头单位”“创新联合体”等一系列专项政策,用好政策“组合拳”,构建产业链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集成产业、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政策要素,全力支持企业加强产能布局、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含金量”。

(四)培育企业梯队,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大力培育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积极打造工业地标,新增极氪汽车、荣芯半导体、健世科技3 家独角兽企业。聚焦做精做专、做优做久,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现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83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3 家,分别居全国城市首位和第四位。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十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库(120 家),开展“链主-链核-链基”产业链企业梯队培育[3]。加强清单式分层分类管理,推动更多有基础、有潜力的企业实现从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思路,谋划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群体,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力争在每条产业链上都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全球话语权的单项冠军企业,进一步增强对产业链的掌控力。

二、加快疏通产业链供应链瓶颈制约

(一)加快创新突破,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全面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出台《宁波甬江科创区规划》,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着力推进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全面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构筑重要新材料创制转化、关键共性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创新的集聚地。加快“断点卡点”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开展风险排摸处置,累计排摸企业万余家,对排摸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制定应急供应预案。对缺芯、缺电、缺箱等问题进行全面持续监测,推进实施一批攻关项目,部分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二)紧盯关键核心,强化技术攻关

围绕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按国家、市级两个维度分类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目录清单,纳入科技攻关计划。围绕协同创新产业化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水平交流合作、技术协同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坚机制,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如激智科技OLED 有机发光材料实现进口替代,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研制的机器人控制器突破日本的技术封锁。

(三)实施“揭榜挂帅”,强化推广示范

凝练出产业契合度高、被“卡脖子”风险大的技术难题200 余项,通过“揭榜挂帅”制度共吸引海内外20 所知名高校院所、37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6家单项冠军企业的232个团队“揭榜”破题,累计促成合作项目117 项。组织实施院企对接系列活动,推介科技成果400 余项,推动69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527 家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合作。通过召开供需对接会、“点对点”服务等形式,帮助企业加快推广应用已产业化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发挥产业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累计建成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超4000 家,石墨烯中心升级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创新载体,积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先进材料、工业互联网和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争创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强化物流支撑,着力打通堵点卡点

成立产业链供应链应急保障专班,统筹协调产业链供应链生产必需、急需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指令贯通[4]。加强保障大宗物资供应,协调企业物流运输畅通,对部分重点外贸订单和危化品运输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推行宁波市重点产业链条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上线“工业企业稳链保链一点通”应用,建立企业物流运输问题台账,对企业问题分类梳理、分级处置、专项协调,帮助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畅通工业经济循环。2022 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12.24 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8 万标准箱,继续位居全球第三。

三、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内外循环

(一)开展专项活动,促进“双链”深度融合

加强产业链对接服务,深入开展以百场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接、“百日百场”院企对接、“百场千企”数字赋能对接等为代表的主题系列对接活动,提升产业链对接活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5]。百场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接活动已累计开展对接活动58 场,参加企业2014 家次,意向签约合同49 项,涉及意向签约金额4.8 亿元;“百日百场”院企对接活动已累计开展对接活动98场,参加企业1985 家次,实现成果对接191 个,达成意向合作78 项,解决企业技术困难问题50个;“百场千企”数字赋能对接活动已陆续举办汽配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5G+工业互联网”现场会等对接会36 场,累计参加企业1226 家次,签约合同13 项。

(二)推动模式创新,深入开展企业共同体建设

推动产业链共同体建设,培育并遴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担任产业链牵头单位,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产业联盟。2021 年以来,依托“链主型”企业组建市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84 家,建设省级产业链共同体48 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加强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库建设,以链群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锻强产业链节点,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累计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院所2457 家,实现总产值7805.46 亿元,开展高水平交流合作活动146 场次,实施各类项目1274 项。其中,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344 项,开展产业化合作项目732 项。

(三)深化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加快外贸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前瞻布局并推动跨境电商创新突破,加快海外仓和公共海外仓布局,现有海外仓213 个,总面积271 万平方米,分别约占全国的1/9 和1/6,并建设海外仓服务在线等应用场景。加大赴中东欧国家投资力度,支持在中东欧国家设立境外园区,建设批发零售、海外仓储和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等营销网点。全国首创开展商务包机出海,稳客户、抢订单、拓市场。针对企业反映订单转移风险加剧、订单回落趋势明显的问题,开创性地开通商务包机,首批次包机航班中,外贸企业拿到的意向订单8 亿美元,为稳订单、拓市场抢得了先机,增强了国外客户对中国产品、中国产业链、中国合作伙伴的信心,也为助企纾困、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外贸探路先行。目前已顺利完成两批次商务包机活动。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施“制造业融资畅通工程”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减费让利,组织十大产业链“百场银企”系列对接会,达成意向融资额超过千亿。成立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发布《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降低银行不良率,去年年末不良贷款率0.98%,创近十年最低水平,被人民银行认定为无高风险机构的四省市之一。着力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例如,交通银行宁波分行推出专项行动,为小微企业园内中小微企业提供60 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深化政银企合作机制,依托第三方机构搭建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渠道。

(五)强化助企纾困服务,保持运转平稳顺畅

启动“千名干部助企纾困”精准服务活动,通过线上流转、线下会商、专题协调等方式,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组织开展产销、产融、产才等对接活动,加快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本地配套协作水平,有效破解强链补链过程中困难问题。据统计,市县两级已选派2846 名干部服务5780 家重点企业,受理问题9189 件,办结8600 件,办结率93.59%。

四、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一)坚持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双链风险

建立健全宁波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专题研究,建立重点企业和园区监测库,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同时,通过市县联动,指导企业开展以国内备份、降准备份、国际备份为主要内容的供应链备份重构工作。

(二)建立处置机制,强化问题解决

强化产业链运行监测,全年多批次对全市规上企业开展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排摸,形成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并动态更新。建立重点产业链项目问题和处置情况清单、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项目要素需求清单,推动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例如,针对康强电子拟将江苏基地项目回迁宁波但缺乏环境排放指标的问题,市县两级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使项目顺利回迁。在高分子材料、汽车轻量化、电池材料及智能网联等产业链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畅链保供专项行动,实行产业链重点项目“小管家”服务机制,协调解决10 亿元以上项目存在的困难问题21 项。健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为培育企业设立“一对一”的帮办联系人,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好苗子”实施“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精准培育方案。

(三)聚焦数字赋能,提升风险监测处置水平

构建“全覆盖+精准画像”监测系统。依托数字化改革,加强重点企业产值预报、用电监测、景气度调查等监测,深化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订单、原材料价格等指标监测,持续关注“缺芯”“缺箱”“缺工”“缺电”等产业链风险。迭代打造“8718”(帮企一把)企业服务平台,加强万企老总巡访、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监测、网络舆情监测等企情线索感知,不断提高发现潜在风险的灵敏性。加强产业链用工分析、智能家电链商查等地方特色应用场景建设,聚合海关、专利、生产等相关数据,帮助企业掌握产业链上下游供需状况,解决潜在的断链断供风险。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应链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