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英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畜牧兽医站,青海 海东 810700
牛肉是我国主要消费的肉类品种之一,且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促进了牛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养牛业常见病中,呼吸系统疾病是较常见的一类,尤其是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大、危害性广,是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问题。做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治疗工作不仅能够降低发病场所的养殖损失,还可以预防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养牛场日常一定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在防治方面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尽可能避免牛只发病,养牛场若有牛只发病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降低因病带来的养殖损失。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成因主要是牛感染了丝状支原体。丝状支原体过去常被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该支原体体型微小,形状多样,可呈现出丝状、螺旋体、球菌样和环状颗粒样,其中球菌样最为常见,对支原体进行革兰氏染色常呈现阴性,血清琼脂培养可见典型菌落。牛肺部、胸膜、气管分泌物病原量最大,其他组织少见。该支原体对常规环境抵抗力不强,光照、高温、干燥、紫外线等均可以实现快速灭活。在常规消毒剂(氢氧化钠溶液、漂白粉、苏来儿)的作用下均可以将其迅速灭活。
1.2.1 易感动物
牛羊均为易感传染性胸膜肺炎动物,不分品种、年龄段、性别均可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黄牛、牦牛的易感度明显高于其他牛种,羚羊易感度明显高于山羊、绵羊。该病呈现疫区状发病,如果是老疫区牛羊发病,往往是因疫区一直带病原饲养,牛羊对该病有一定抵抗力,发病迟缓,临床症状也多呈现慢性或者亚急性;如果养殖地为首次发病的疫区,那么该病将大面积暴发,且发病牛羊多为急性症状,死亡率较高。
1.2.2 传染源
带病动物均可构成传染源头,其活动区域的土壤、水源、空气、吃剩饲草料等均可携带病原,病原一旦经过口鼻进入健康牛只体内就会造成感染发病。
1.2.3 传播途径
带有支原体病原的飞沫可通过呼吸道进入健康牛体内引发感染;病原污染的饲草料、水源、带菌母牛的乳汁等被健康牛摄入消化道进而引发感染;带病母牛妊娠期子宫渗出物也会携带支原体,分娩时污染产房垫草等,病原可感染新生犊牛[1]。
1.2.4 传播特点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冬季感染发病概率明显较其他季节高,发病呈现散发流行趋势。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应激反应,例如气温骤降、长途运输、免疫接种等都容易加剧该病的发生,所以日常养殖中需要尽量减少应激,避免发病。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潜伏期长短不一,数天到数月不等,老疫区牛感染潜伏期长,出现临床症状晚,新疫区牛往往被感染数天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此外养殖环境、病原致病力、牛自身体质情况均会影响潜伏期的长短。潜伏期病牛没有明显临床特征,随着潜伏期结束,病牛往往出现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出现的急促与否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急性型常发生于新流行疫区的牛群身上,患病牛只较快出现发热现象,体温常能达到42~43 ℃。咳嗽明显且频率较高,并伴随胸部疼痛,病牛常因疼痛发出低鸣,部分牛只呼吸困难,鼻孔扩张,伴有吭哧声,浓稠鼻液较多。发病前期听诊器听诊胸部浊音明显,后期无肺泡音。病牛喜站,眼窝下陷,食欲不振,毛色杂乱无光泽,随着病情发展消化系统紊乱,反刍迟缓,出现腹部臌胀,腹泻,若得到及时救治,部分牛只症状会得到缓解,可能转变为慢性病例,逐渐康复。大部分病牛心脏衰竭、脉搏微弱、口吐白沫、体温下降,因呼吸衰竭而亡。急性型病例病程一般在1~2周,犊牛因其抵抗力较差,染病后病程更短,死亡率更高。
亚急性型比急性型症状轻,比慢性型症状明显,与急性型症状相近,不同之处是症状明显轻一些,不甚典型,但病程也会长一些,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病牛往往较快转为慢性不至于病死,若不进行干预治疗就可能转化为急性,病程缩短,最终导致死亡。
慢性型病例一般由急性型、亚急性型转化而来,初次确诊即为慢性型的一般出现在老疫区。病牛体温不稳定,颈部、胸前水肿,咽喉肿胀,低频率咳嗽,常常流泪,眼窝逐渐变深,黏膜发绀,被毛软乱没有光泽,不甚喜动且容易疲劳,哺乳期母牛发病泌乳量大幅度减少,胸部听诊有啰音,但是没有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明显。慢性型病例病程通常在2~4周[2],部分老疫区病牛病程较长,多为半年以上。慢性型病例若治疗及时,康复率较高,但是病牛康复后,还带有病原,通常造成小范围牧区的疾病传染,给健康牛群带来较大健康隐患,加重了防疫负担。
针对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这类传染性强的疫病,防治过程要做到“以防为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加强消毒、免疫管理,坚持自繁自养,最大程度降低发病风险。
3.1.1 强化饲养管理
圈舍应选址在开阔平坦、土壤结实的干燥地带建设,尽可能避开村庄、旅游景点等,避免牛场排污影响人类活动,同时避开大型工厂、屠宰场、铁路等,避免噪音、空气污染等影响牛只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要考虑圈舍水电气等接入是否方便,距离主要公路不宜太远,避免运输困难,导致生产生活不便。
合理控制圈舍的饲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空气污浊、病原繁殖加剧,增加患病概率,保证每只牛的活动面积不低于5 m2。同时做好圈舍温度、湿度的控制,夏季温度不高于26 ℃,冬季不低于5 ℃,如果入伏天气温较高,可以通过洒水降温,冬季可以安装供暖设施从根本上杜绝气温过低情况。圈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0%~75%最佳,过低的湿度容易造成空气干燥、浮尘多,过高的湿度容易造成圈舍潮湿,蚊虫、细菌、病原等滋生,这些都容易诱发疾病。
提高牛群饲料营养水平,保证充足的营养,满足牛群生长需求,增强自身免疫力。在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养殖人员应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合理保证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的投喂量,尤其注意保证钙源饲料、磷源饲料、食盐以及VB、VD的比例。应保证饮水卫生,符合动物饮用标准,不喂饮金属离子、致病微生物等超标的水。应投喂优质饲草料,不能投喂霉变、发酵等劣质的饲草料。
3.1.2 做好圈舍卫生、消毒工作
圈舍需要勤打扫,每日及时将牛只排泄物清理出场,以免排泄物引起空气过度污染、滋生蚊虫病原微生物等,可以通过高温堆肥或者沼气池制气对牛只排泄物加以利用。上文病原感染分析中提到了支原体对常规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日常工作中预防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需要着重做好圈舍及其他相关设施消毒工作。至少1次/月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可以选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者2%~6%的火碱溶液喷雾消毒,消毒前须将牛赶出圈舍,待彻底消毒完成后用清水冲洗1遍圈舍地面、食槽、水槽等后再将牛赶入圈舍,以免残留消毒液影响牛只健康。场区的地面、道路、围栏等可以使用15%~22% 生石灰乳进行喷洒消毒,外部车辆、人员进入场区需要进行消毒处理方可放行。
3.1.3 加强免疫管理
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或者绵羊化弱毒苗可以有效增强牛只对丝状支原体的抵抗力,有效预防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按照成年牛接种2 mL,犊牛接种1 mL的剂量,1次/年,根据当地防疫情况,连续接种3~5年。每次接种满1个月后,及时对牛只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抗体不足,需要进行补充免疫。如果相邻牧场、养殖场出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应及时对本场牛群进行兔化弱毒铝胶苗的接种[3],最大程度增强牛只免疫力,降低发病概率。
疫苗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保证产品的品质,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运输、存放、保存,接种时应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配制、接种,最大程度保证抗体水平的增加;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及时掌握了解当地流行病史以及流行情况,积极制定适用于该地区的防疫免疫规则,更好地指导养牛场免疫工作的开展。
3.1.4 坚持自繁自养
鉴于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属于高传染性、高危害性传染性疾病,非必要条件下养殖场尽量采取自繁自养模式,尽量不从异地引入牛只。如果须引种,应避开发生过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疫区,避免引入带病或者携带病原的牛只,检疫部门需要对引入的牛进行检疫,确认健康后才可以引入,引入牛只应隔离饲养3~4周,再次确定没有带病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3.1.5 避免应激
牛应激反应是指牛体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动,刺激后产生的应对反应,是机体对环境适应性的表现。发生应激的牛,精神紧张、躁动不安、低鸣呜咽、淌口水、肌肉紧张颤抖、试图挣脱环境且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排尿排便频繁,食欲减退,对饲养员管理反应迟钝。这些反应常常导致牛机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无法较好抵抗病原入侵从而导致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产生应激的因素较多,养牛场周边环境噪音明显有异味刺激,天气剧烈变动,例如寒潮、高温高湿,饲养环境的突然变化,饲料的突然更替,饲养人员的变动,买卖后的长途运输等都容易引起应激。为避免应激应避开工厂、屠宰场、机场、高速公路等容易产生噪音、空气污染的周边进行养殖。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做好温度、湿度的条件工作,避免热应激或者冷应激。尽可能在同一栋牛舍进行饲喂,无特殊原因不中途换场改变饲养环境,尽可能固定饲养人员。如需长途运输,尽可能选择在春秋季节进行转运,运输车辆应选择专用车辆,并且做好车厢地板的防滑工作。饲养员平常驱赶牛群应避免大声呵斥、鞭打驱赶,平常不定期投喂一些VC、黄芪多糖液,可以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一旦发现有牛只感染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应立即将病牛隔离,如果病情较重,无治疗价值的病牛应及时扑杀,避免疫情扩散,病牛即使治愈也通常带病菌,最好单独隔离饲养。对病牛活动区域进行彻底清扫,将健康牛只换圈饲喂,对清扫出来的粪污、草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对圈舍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用2%烧碱或者 15%石灰乳进行每日消毒,连用2周后再次放入牛群。
对于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病牛及时进行西药药物干预治疗。①“九一四”(新胂凡纳明治疗,新胂凡纳明为粉针剂),将3~4 g粉针剂溶于100~500 mL的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盐水中,对病牛进行静脉注射,隔5 d注射1次,连用2~4次,现用现配[2]。②抗生素治疗,优先选用阿奇霉素,阿奇霉素 5~8 g搭配0.9%葡萄糖氯化钠或5%葡萄糖500 mL,混合一次性静脉注射,每隔1 d用1次,连用3~5次[4]。
对于慢性型病牛,中药方剂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五味子、半夏、黄芪、桑白皮桂枝各30 g、陈皮40 g、贝母35 g、鱼腥草150 g、葶苈子25 g、木香25 g、甘草20 g、金银花50 g,作为底方。根据不同病牛发病特征适当增加其他药材,咳喘较严重的病例加芦根35 g、桔梗40 g、麦冬25 g;高烧不退病例加连翘40 g、板蓝根50 g、柴胡50 g;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病例加云苓30 g、泽泻30 g;粪干色黑时加神曲150 g、山楂150 g[5]。温水浸泡 30 min,大火煮沸转小火煎20~30 min,过滤去渣,静置冷却后进行灌服,2次/d,每头病牛连用5 d。该方为成年病牛用药量,如果是犊牛使用,剂量减半。
鉴于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高度传染性、致死率,给牛只健康生长带来严重威胁,并且一旦牛只发病往往无法痊愈,病情好转后病牛也会带病菌,且身体会排出支原体病菌,造成疫情扩散,容易造成疫病防控压力过大。因此,日常养殖工作中应做到“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免疫等管理,如果有牛只发病应积极隔离治疗或者干预扑杀,尽可能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