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洲,高彩娟,王 雷,张红梅
(1.河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农村供水总站,石家庄 050011)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 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水安全支撑和保障是十分必要的。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是重中之重。水网工程作为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短板之一,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建设需求。从经济效益来看,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实施建设,能够将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具有极高的综合效益。在国家安全与发展方面,水网工程建设也能够为国家水安全提供保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9 年4 月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国家对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要求。文件提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
水利部在《全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中提出:到2025 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提高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要积极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供水的统筹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从区域布局上来看,东部地区需要重点发展规模化供水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部地区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供水的工程布局,如何将大水源更加充分的利用起来是关键。西部地区则在现有的脱贫攻坚农村供水成果的基础上,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供水成果作为工作重点。虽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重点与发展方向,但足以看出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1]。
为响应相关号召,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现代水网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7 年)》。文件要求在2023 年完成河北省现代水网顶层设计,从而全面启动省内现代水网建设;到2025 年,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水保障目标,使河北省现代水网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7 年,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需要逐步建成且达效,河北省基本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水网体系框架。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 年底,全球城市范围实现管道供水的用户比例为64%,相对于城市数据,全球农村地区实现管道供水的比例仅为40%。其中,发达国家的农村管道供水占比达95%以上,而欠发达国家则与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农村地区的自来水普及率基本能够达90%以上,其中27 个发达国家甚至可达100%。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比例较高,其国内城乡供水方面已基本实现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 年数据资料,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率与自来水普及率已分别达到89%和84%,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虽然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属于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相比,还较低,距离实现城乡供水协调发展,也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水网规划引领能力。水网规划是构建水网体系的顶层设计,河北省需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相关问题,提升水网规划能力,将联网、补网、强链作为水网体系构建的工作重点,全面、具体地对全省水网体系框架进行谋划。
编制省市县水网规划。水网规划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水网体系构建、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完成优质的水网规划,就需要与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合作,为河北省水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完成后,报审后印发实施。各地则根据省级规划确定的任务,逐级完成本级水网建设规划的编制,并印发组织实施。
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多源互补、集约高效的供水网。利用河北省现有南水北调中东线、引黄入冀补淀等6 条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邢清干渠、石津干渠等9 条大型输水干渠构建供水网络。将以上输水调水工程作为骨干,通过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各地当地水进行互联互通,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六纵九横”的供水网络,能够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增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提高省内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城乡供水工程。与一流设计单位合作进行一体化供水工程设计,统筹规划,分析区域用水现状,合理设计方案,推进水源置换工程与输配水工程保障供水水源;控制水源水质,发展智慧水务完善水源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加强智慧管理,强化水源到末梢的安全管理;落实财政补贴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项目资金来源。
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规划设计、水源保障、征占迁、施工建设及管理运营等方面均需要长期且足够的资金支持,为避免资金缺口的产生及扩大,如何保障资金十分重要。
投入力度与资金保障是协调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与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任务的关键。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是贯穿现代水网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程的重要工作[2]。可以利用特许经营模式、PPP 模式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特许经营由政府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允许特定企业进入公共领域从事经营,有效缓解政府偿债压力与管理压力,相对于PPP 模式,进一步减轻了政治因素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缩短了审批、决策周期,项目收益更加有保障。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不仅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通常兼具市场商品属性。这种独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此类项目可以采用特许经营建设的运营模式。因此,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好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与统筹作用也十分重要。这说明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企业融资不仅取决于贸易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常规性渠道,在拓展融资渠道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中,综合以上两方面推进融资,才能使项目具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项目推进更加顺利、高效。
城乡一体化项目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发展模式、所需资金额度和融资渠道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企业初创期、中期和成熟期,应该根据企业及项目具体需求进行融资,在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展时,也应综合考虑,根据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认真调整融资的侧重方向。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企业的初创期谋划成果是项目后期发展方向与项目效果的基础,对项目企业的资产规模、资金来源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初创期,对企业融资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企业未来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进行长期的谋划,能够保证企业未来发展的规模与资金需求。①在初创期,项目企业应以“城乡一体、政府主导、国有控股、集约经营”为发展思路,争取企业启动资金。②以“申报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滚动机制为支撑,将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用好、用到位,为项目后期发展奠定基础。③组建水务投资公司,利用好金融政策,盘活水利资产,增加企业资产,进一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为项目发展提供进一步的资金保障。④通过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对项目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与辅导,保证企业运行的正规化与专业化,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企业的优势与背景把握好、利用好,为企业改革与后期上市做好前期谋划。
在企业发展中期,企业管理、生产、营销、财务、技术等方面指标已经快速提升,前期高成本、短期限的融资逐步替换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企业发债等融资模式,同时根据项目属性,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引导和聚集放大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投入,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融资难等问题。
企业发展成熟期,企业管理、生产、营销、财务、技术等方面已经发展成熟,谋划首次公开上市之前的准备工作和上市之后的再融资(包括定增、配股、可转债等形式)。相对于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更低。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需要进行与投资机构谈判对赌等流程,而上市公司则无需承担如此高的风险。因此,上市是企业最具吸引力的长期融资形式。此外,上市也为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了背书,拓宽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下降。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企业融资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在项目的各个时期进行提前谋划,与时俱进,进行专业的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