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励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陶瓷可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作为我们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的国际艺术交流,都可以看到它百变的身影。在陶瓷艺苑的大家庭里面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奇葩——紫砂,它的原矿之中富含石英、云母和铁质等等元素,在经过1180℃的高温烧制以后,形成了良好的双透气孔结晶,用来冲泡茶叶非常合适,同时它的玻化程度也比较的高,敲击有一种金属的清脆声音,在长期的泡养之下,还会形成如同玉石一般的质感,所以受到了壶友们的广泛关注和亲睐,也成为了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明星。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繁华宫灯壶》采用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宫灯形制,但是把筋纹的手法融入其中,凸显出其中的雍容华贵和精益求精,同时也具有一种对传统器型的挑战和创新精神。此壶壶身挺拔修长,在富有层次感的设计之中,筋纹的装饰更加的具有旋律性,从壶下端的微微收拢,到肩部的自然过渡,再到颈部的细微处理,都能够看到作者对这一款壶形的胸有成竹,特别是筋纹的阴阳凹凸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富有明显的节奏和变化,壶嘴三弯,筋纹密布,出水弧线优雅,与之相匹配的耳廓型壶把则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适,壶盖凸起,和壶口吻合严丝合缝,上面的壶钮也是和橄榄一般的设计,筋纹一脉贯通到底,让此壶更加显得宛如一朵花卉一般,充满了迷人的魅力。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繁华宫灯壶》,壶身饱满的筋囊和作者收放自如的功力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艺人匠心独运的巧思妙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这么复杂的器型,作者一丝不苟地气韵贯通地完成了整体的设计和制作,最终烧成的效果也是非常完美,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宫灯的优雅和筋纹的张力,二者的结合带我们走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包罗万象,也让更多的紫砂壶友们真正了解到紫砂筋纹器的万般变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炫技,还有更多的人文内涵蕴藏其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一段描述,从极力渲染元宵佳节花灯绚丽的场面,到众里寻他的孤独之感,令人缠绵悱恻,产生了许多的联想。其中的灯火阑珊,就是宫灯营造出来的氛围。宫灯,顾名思义,在过去点燃宫廷、贵族的庭院,造型别致,方圆融合,具有一种华丽和威严之感,在后来演绎成为一种花灯的形式,民间也多见,尤其是在春节、元宵佳节等等,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宫灯成为点缀节日、烘托气氛的完美装饰,具有非常接地气的艺术气韵。在紫砂壶的造型之中,雍正年间开始,许多的紫砂艺人从宫灯之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无论是圆器、方器还是筋纹器,都有许多的关于宫灯器型的演绎,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充分地呈现出来,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繁华宫灯壶》就是凸显出了繁华二字,所以采用了筋纹的形式,来更好地展示工艺的特别之处,让我们广大的壶友领略到紫砂精湛的技艺技巧,以及从经典器型的古代传承到今天的不懈创新,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更迭和岁月变迁,都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一脉相承的江南文化,以及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人文魅力。
在紫砂众多的器型之中,筋纹器具有显著的标志,也非常考验紫砂艺人的功力和耐力,在每一囊之中都能够看到收放自如的平衡,以及阴阳凹凸的淡定和从容,这样的全手工成型,成为了紫砂器区别于其他陶瓷、玻璃等等材质最为鲜明的区别,也能更好地凸显出紫砂匠人的坚守和传承,才能够让如此具有个性和挑战的艺术品传承下来,在我们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细细把玩摩挲,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