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勇
在众多的紫砂壶造型中,方壶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的性格,《方山逸士》壶即便是在方壶之中也是带有显著特点的造型,其文化性更是紫砂壶中的代表。四方在紫砂壶外观中是具有非常简洁的轮廓线条的,然而这绝非意味着这是一个坚硬冰冷的形态,相反它极具人情味,有着古典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一切美好,作品《方山逸士》的创作便是要强调这一美好的属性,让原本简单的四四方方变得精彩和有趣。
在宋代,中华文化漂洋过海,在日本宣泄出极大的影响力,其影响力最显著的地方便体现在汉字的命名上,在日本《茗壶图录》[1]一书中,共有三十二把茶壶分别获得了一个拟人化十足的名字,《方山逸士》便是其中之一。壶名与造型之间通过文化形成了内在的深层次联系,名字不单点明了这把方壶的造型制作特点,更将壶中所需之韵一并表达,文化通过茶壶的造型而流传,茶壶因文化而更加精彩。
在紫砂壶造型中,自古有十圆抵一方的说法,相对于采用“围身法”的紫砂圆壶,采用泥片“镶身法”的方器显然难度更高。同时方壶棱角分明,简练的形体气质成为了有别于圆壶的鲜明特色,作品《方山逸士》的造型便是如此。通常壶身为长方形,壶盖略同,壶肩部有着明显的过渡,能将其自身的线条特点清晰地展示出来,所以通常方壶都会显得比较大气。壶钮则通常为四方桥形,是一种带有人工修饰的工整,壶嘴粗细渐变,同样带有四方的特点,整体来说,方器端庄潇洒,与中华传统的高士雅仕相契合。
造型和文化的结合可以迸发出令人惊讶的艺术魅力,传统的经典紫砂壶式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把握住壶式的表现核心后,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文化的融入和衍生。以眼前这件作品《方山逸士》为例,其在造型上就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四方造型的基础上加以衍化,同时在装饰上也加入了以“松”为主题的装饰元素,贴塑的针松使用了传统技法,横跨壶面,同时与茶壶的造型融入得十分恰当,相较于传统的壶身壶面,眼前这件《方山逸士》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壶身被分为三重,消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壶肩、壶颈的部分,而是以大斜面延长的方式,使上下的分野变得立体,装饰层面的壶面不再局限于壶身中部,而是中上部分,壶面中央呈长方形,上下皆呈梯形,并形成对称的关系,上梯面用贴塑针松来进行文化主题的衍生,中部的长方形壶面则更富有创意地将原本平整的壶面割削,使紫砂的材质感进一步突出,结合刻画的痕迹,营造了一幅高山仰止的旷达形象,其与贴塑的针松相结合,整个壶面顿时跳脱出空间的局限,将意韵引入到中国经典的山水画中,将作品内核深处的逸洒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文化中,“松”这一形象往往代表坚毅、挺拔等等的品格特质,且中国文化常常将这些与人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而紫砂壶是为人服务的茶具,在与人近距离的接触中,多少就沾染上了一些品格的要素,人们向往自然,同时也向往美好的品格,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朴素追求,在茶壶上用“松”来进行装饰,即将自然、品格等等一切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以一种包容的状态融汇到紫砂壶的造型以及文化主题之中,看到这样的作品,人很容易便能从中品读出以上的这些内容,传统文化也因此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紫砂壶的创新不单单是造型的创新,新的造型想要获得认可,能够流传下去,需要文化与之适配,只有造型被包容进中华整体的文化体系之中,且在内容表达上产生出新的意蕴,那么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创新。作品《方山逸士》的创新首先就在于不拘泥于过去造型的束缚,大胆地将“方器”进行变化,同时造型本身又不失本味,形变加上适当的装饰来进行搭配,对造型进行文化上的包装,使人能更加简便地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的同时艺术性也自然凸显。当代紫砂壶艺创作是一种属于大众的艺术,创作本身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在未来创新将成为紫砂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2],在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全新造型的同时,承载其上的文化也将同步获得发展的空间,两者会不断地相互促进,凝聚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果实。
优良的文化总能带来美好的东西,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于那一个个造型,更在于绵延不绝的内心,只有一代代人始终能够铭记,文化艺术才能够茁壮成长。创作者也能够更为容易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追求雅逸,超脱世俗的情感才能获得传递的渠道,这些古已有之的经典,才会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扎下根来。